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9 16:55在永善县的高寒冷凉山间,一股“清香”产业正以人才为引擎,书写着从“山间药草”到“富民产业”,从“区域种植”到 “品牌出海” 的转型篇章。近年来,永善县锚定“人才赋能产业,产业集聚人才”的发展路径,以智破题、以才兴业,推动中药材产业朝着规模化、组织化、品牌化方向稳步迈进,实现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2.6亿元。
规划引才,绘就“天然药库”新蓝图
产业发展,规划先行。永善县按照“做好规划、做大规模、做强产业”的要求,深化与“大院、大所、大校、大企”交流合作,先后与国际竹藤中心、中国科学院所等院校合作,柔性引进专家团队2个,积极邀请农业规划专家、中药材种植学者共同把脉,结合高寒冷凉区域特质,制定《永善县2023—2025年中药材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因地制宜推进产业布局。目前,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56万亩,涵盖砂仁、天麻、黄柏、当归、党参等多个品种,成功注册“永善天麻”地理标志商标,建成GAP认证基地1个、建设千亩连片基地5个、百亩连片乡级基地8个、一村一品6个、绿色食品牌县级基地2个、绿色有机认证5个、市级龙头企业5个、定制药园4个,为产业筑牢“源头根基”。
组织聚才 织密“联农富农”新机制
如何让“药田”变“钱田”?永善县以 “党建引领+人才带头” 破解难题,实行统一供苗、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投用品管理、统一销售初加工的产品“四统一”生产模式,构建从“党支部+公司+基地+农户”到“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多元联农模式,累计培育中药材新型经营主体64个,家庭农场49个,带动2570户9000 余人增收,户均增收2.2万元。细沙乡大同村种植大户李正华,正是乡土人才的代表。在他带动下,村里以“党建+大户+农户+基地” 模式,种植毛慈菇、重楼、三七、黄精等中药材200余亩,该村民小组今年预计产值超500万元。永善县招阳养殖专业合作社,205名社员中有返乡创业大学生,也有经验丰富的老药农,他们带动周边100户200余人务工,年人均增收稳定在500元以上,有效拓宽了联农带农富农路径。
科技育才 激活“全链升级”新动能
产业要提质,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永善县依托菊满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联合科研院校搭建 “中药材专家工作站”,常态化开展 “规范化种植、初加工技术、安全用药” 培训,培养中药材专业种植人才113余人、加工技能人才5人,带动吸纳就业5000人。同时,靶向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科研机构技术人才,充实种植、加工、检测等关键岗位,通过内培外引,推动产业链各环节专业人才集聚,为企业与合作社提供坚实科技支撑。如今,天麻精深加工厂、“两菌”加工厂建成投产,多部门协同的质量检测体系全面运行,从“种苗繁育”到“产品上市” 的全链条监管日趋完善。源发种植专业合作社的“天麻+黄柏+方竹”复合种植模式,正是科技人才指导下的创新成果,不仅改变了传统作物“收入低”的困境,更带动50余名群众稳定增收。
政策留才 打造“品牌出海”新生态
为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永善县制定《2025 年度中药材产业发展奖补方案》,并组织人员深入企业宣讲上级人才支持计划,积极动员符合条件人员进行申报。目前,已向种植、加工、研发、销售等领域的经营主体发放奖补资金342.44万元,激励各类经营主体加强研发、提升品质、拓展市场,形成“政策引才、事业留才”的良性循环,吸引更多懂技术、通市场、善创新的人才扎根永善,提升“永善药材”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通讯员:唐 燕 黄 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