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9 10:35在巧家县新店中学的校园里,总能看到一个身影穿梭于教室与办公室之间。她或俯身为学生解答疑问,或站在操场边陪伴晨跑的学生,或与同事热烈探讨教学方案。她就是付德敏,一位用爱心与智慧点亮乡村教育星火的青年教师。这位年轻的“90后”教师扎根山区,将10年青春倾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美术教学及班主任工作中,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新时代教师的育人篇章。
以爱为舟 做学生心灵的摆渡人
“教育是需要陪伴的。”这是付德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班主任,她坚持每天6时20分准时出现在操场,与学生们一同迎着晨光奔跑。无论严寒酷暑,她始终如一。在学生唐光娇的记忆里,付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她会把枯燥的课件做成有趣的PPT,用幽默风趣的形式讲解抽象的概念,大家都听得津津有味。”而当学生遇到挫折时,付老师又化身温暖的守护者,用“失败不过是成功的预习课”这句话来鼓励学生。
对于特殊家庭的学生,付德敏更是倾注了超乎寻常的关爱。李同学就是她帮助过的学生之一。当这个内向沉默的男孩因手机被收而闭门不出时,付德敏骑着摩托车,在崎岖的山路上行驶了40分钟找到他家。面对紧闭的房门,她没有说教,而是用耐心倾听与善意引导,叩开了孩子的心扉。此后的3年里,她既是严师又是慈母,既会因李同学上课走神严厉批评,也会在他自卑时悄悄在课桌里塞励志书籍。当这个曾经抗拒交流的男孩以全县第37名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时,孩子的爷爷奶奶颤抖着手将200元塞进她手中,而她转身便将钱交给孩子,叮嘱他在高中继续努力。
以智为桨 筑就班级成长共同体
在付德敏的班级管理词典里,“互助合作”是高频词。她组建互助合作学习小组,将成绩提升、行为规范等目标细化,让优秀生与后进生结成对子。这种模式不仅让班级平均分从409分跃升至520.73分,还培养出“不让一个人掉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赵辅川至今记得一个细节:付老师自费购买了不同颜色的学习文具,为每个小组建立学习档案,激励大家进步。而她则化身“行走的记录仪”,课间总能看到她举着手机拍摄学生讨论的场景,课后再将这些素材制作成班级成长纪录片。
这种智慧管理渗透在点滴之中。她会为过生日的学生手写贺卡,在家长会上播放学生成长视频;创立“心灵树洞”信箱,用匿名回信的方式化解学生困惑;将美术课拓展为“感恩教育实践课”。正如学生梁金誉所说:“付老师的课间总飘着水果香,昨天是切好的火龙果,今天是剥好的砂糖橘,她总说‘学习辛苦,得给大脑加点甜’。”
以研为帆 引领教育前行路
作为道德与法治教研组组长,付德敏深知“一花独放不是春”。她带领团队研读新课标,参与听课、评课,博采众长,不断打磨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水平。2023年,付德敏在新店中学“同课异构”活动中,荣获道德与法治组一等奖;2024年,在巧家县教学技能竞赛中,她设计的教学模式惊艳评委,斩获道德与法治学科桂冠;2025年,她在巧家县教师三笔字比赛中荣获硬笔二等奖。
十载耕耘,从县级“优秀教师”到市级“教育发展先进个人”,从教学竞赛一等奖到“优秀指导教师”,付德敏不仅收获了荣誉,还有学生带来的精神富足。她坚信:教育是灵魂唤醒灵魂的旅程,而关爱是教育的本原与灵魂。
如今,付德敏依然保持着初登讲台时的热情。她的办公桌上,除了备课本和荣誉证书,还摆着学生送的卡通摆件、手工折纸。这些物件见证着她“以爱育爱”的教育初心,也诉说着一个乡村教师最朴素的愿望: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关爱中成长,在成长中遇见更好的自己。正如她在工作总结中写的:“当看到曾经紧闭的心门次第敞开,当听见自卑的少年侃侃而谈,当收到昔日学生传来的喜讯,我便知道,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通讯员: 张云萍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