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村庄志|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养牛 ——邓家付夫妻的“牛”转乾坤奋斗记

 2025-09-06 12:2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头头壮实的肉牛。

清晨,薄雾还未散尽,一阵清脆的牛铃声率先打破了山间的宁静。循声走入邓家付家的牛栏,30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正悠闲踱步,油亮的皮毛在晨光中泛出健康的光泽。这群被精心照料的牛,不仅是邓家付与妻子汪天连日夜操劳的心血,更是这个家庭实实在在的“财富引擎”。“一年稳定出栏15头肥牛,能创造产值30多万元,扣除成本之后,净收入在8万元左右。”邓家付介绍道。

牛群深处,邓家付正利落地清理草料残渣,妻子汪天连则在另一头打扫卫生。汗水浸湿了他的额角,但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朴实的笑容:“在外奔波这么多年,到最后才明白,真正的‘钱途’其实就在家乡的土地上,就在这牛栏里。”3年前,夫妻俩毅然返乡,拿出多年积蓄一次性购买30头优质肉牛犊,走上了养牛创业的道路。

从“门外汉”到行家里手,每一步都凝聚着夫妻俩的汗水。每天清晨5时许,村庄还在沉睡,邓家付和汪天连已准时出现在牛棚。邓家付一边像照顾孩子般仔细调配饲料,一边介绍:“本地富余的玉米秸秆经科学青贮处理后,再加入适量的酒糟就成了饲料,营养足、成本低!”汪天连默契地递过工具,补充道:“这是我们自己琢磨出来的‘秘方’,牛犊爱吃,还长得壮。”望着日渐壮实的牛群,邓家付信心满满:“这些牛可是咱家过上好日子的‘活存折’!”

夫妻俩的成功离不开黄草社区的精准施策和暖心扶持。庙坝镇党委和政府积极引导,组织农技专家手把手传授饲养技巧,持续构建疫病防控体系,多渠道拓展销售渠道。尤其令夫妻俩称道的是,以往被废弃的玉米秸秆,经过科学处理,“点草成金”,变身成本低、营养高的优质饲料,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

如今,在夫妻二人的用心经营下,牛场效益持续向好。像他们这样的养殖户,在黄草社区也越来越多,200余头膘肥体壮的肉牛承载着乡亲们的致富希望。


通讯员:黄成元  邱琴


一审:罗 丹  一校:黄成元  二审:郭 倩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罗 丹  一校:黄成元  二审:郭 倩
二校:沈艳琼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盐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