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9-05 10:17近年来,昭通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央、省部署要求,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鲁甸县桃源回族乡尤家湾村背靠青山、面朝千亩桃源水库,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有游客在拍照打卡,孩童在亲子乐园嬉戏,昭通小肉串、凉粉、炸洋芋、油香、糯米粑粑等特色小吃应有尽有……近年来,尤家湾村以“千万工程”为指引,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统筹整合项目资源,推动基础设施与村容村貌“双提升”,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拓宽群众增收渠道。2023年,尤家湾入选云南省文旅厅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村典型案例。
“来了一个月了,这里气候好,我们以前到过很多地方,今年到这来确实感到满意,气候凉爽,生活条件也好。”来自四川省遂宁市的游客赵桂香说道。
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使昭通成为了旅游避暑胜地,吸引了四川、重庆等周地的大批游客到昭通旅居。据赵桂香夫妇俩介绍,他们去过很多地方,相比之下,昭通气候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选择住在桃源乡,除到昭通周边景区游玩外,晚上唱唱歌、跳跳舞,生活十分惬意。
“明年我们还要来,这里的条件真好。”赵桂香笑着说。
尤家湾优美的环境不止吸引外地游客,昭通本地居民也慕名而来。“在抖音上刷到,看到尤家湾的环境很漂亮,美食也很多,就过来走走看看,比想象中更漂亮,也吃到了美食,下次还想来。特别周末带小孩过来,小孩很喜欢。”昭阳区永丰镇游客李琼凤说。
尤家湾村交的通条件好、产业基础强、自然风光美、人文环境优、民宿文化浓,这些优势也吸引了省内外的商家前来投资兴业。
“这边生态环境比较好,民风也很淳朴,空气质量也不错,所以说我们选择来这里,特别是夏天非常凉快。”四川美途众合康养旅游有限公司总经理夏文,有着多年从事旅游业的经验,他表示,除尤家湾村自身优势外,昭通良好的营商环境也成为吸引其到这里投资发展的因素之一。于是,夏文把昭通气候、人文等优势与川渝客源优势有机结合,在桃源乡建起能容纳1000多人的旅居点,把川渝游客引到桃源旅居,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推动自身不断做大做优做强。
“我们接下来是把今年的旺季过完之后,接下来还会做一些短团,比如说3天的、5天的短团,持续地把鲁甸的避暑推出去,明年我们会持续投入,扩大规模。”夏文表示。
除外地客商外,也不乏在外经商的本地人返乡创业,“在水一方”文旅公司负责人米飞就是其中之一。“我今年刚从外省回来创业,这边也是我的家乡,我也更希望大家一起致富、共同致富。”米飞说道。
在创办咖啡屋的基础上,米飞还与其他人合作在桃源水库旁开办了浪游水岸亲子趣味乐园,不仅丰富了尤家湾的旅游业态,还为当地群众就近就地就业增收提供了支持。
“收入还是可以的,平均每天有1000多元,高峰期有2000元左右。”自主经营的摊主李娇边熟练地切着凉粉边说道。谈及现在的收入情况,李娇表示十分满意。
近年来,尤家湾村聚焦设施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共享农业“四篇文章”做强现代农业,在周边建成10000亩稻田基地、10000亩苹果基地、5000亩香葱基地、5000亩大樱桃基地,陆续落地“58农业”等企业,增加就业岗位量;依托民宿和餐饮文化,兴起“小吃街”、庭院餐饮等业态,引导村内群众推出糯米粑粑、丝窝糖、烤牛干巴、小肉串等特色小吃,带动本村群众自主经营餐馆、小吃、超市等;招商引资“震希”旅游公司、“振兴”儿童乐园、“云水间”民宿露营、“竹源”餐饮、亲子农场、研学基地等经营业态,丰富游客体验。通过尤家湾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建设,带动桃源生态旅游度假区、万亩稻田观光打造,串点、连线、扩面,辐射带动周边产业提质增效、群众就业增收。
“我们认真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把保持村庄肌理贯彻始终,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的建设思路,走出了一条‘财政小投入’撬动‘乡村大变化’的农文旅融合发展路子。”采访时,桃源乡党委书记马永全介绍,2024年以来,尤家湾累计接待周边及川渝避暑游客、研学团队等41.6万人次,综合旅游带动入驻商家、本地及周边群众经营性收入1050万元。
“下一步,我们将以尤家湾为核心,串点我们的鸭子塘旅居、桃源生态园,连线万亩稻田、万亩苹果,万亩香葱和车厘子等产业基地,培育引入旅游公司,提升服务水平,对标川渝避暑、休闲旅居,把桃源乡打造为避暑、康养、旅居的和美乡村。”马永全表示。
尤家湾村这个镶嵌在山水间的村落,成了全市乡村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2021年以来,全市建成“千万工程”提升村2200个,创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8个、全国文明村镇22个。今年上半年,全市建成“千万工程”振兴村32个、提升村1100个,昭阳洒渔河畔、镇雄大古里、彝良宝藏村等一批农文旅融合示范点成为网红“打卡地”。
与此同时,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和“组团式”帮扶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下一步,昭通市将持续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绘就“景美业兴民富”的乡村振兴新图景,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在云南样样好、在昭通越来越好”的幸福走深走实。
记者:黄庆波 单虹 游考 孙贵波 通讯员:赛永奎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