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25 17:00清晨六点半,昭通城还未完全苏醒,昭阳区望海楼公园广场上已聚集起一群太极拳爱好者。人群中,一位精神矍铄的长者正缓缓起势,动作行云流水,刚柔并济。他就是今年66岁的臧尔荣,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邹家拳传承人。
8月下旬,昭通市将开展首届传统武术套路精英赛,这场以“风云际会·武韵昭通”为名的赛事,将成为当地武术界的一大盛事。作为市武协专家委员会主任,开幕前一周,臧尔荣忙碌地穿梭在各个练习场指导着3支武术分队的备赛,他的眼神中闪烁着欣慰的光芒。
“这场赛事虽然迟来,但总比不来好。”臧尔荣感慨道。对他而言,这不仅仅是一场比赛,更是昭通这个历史上西南地区有名的“武术之乡”重振雄风的重要一步。他知道,这只是开始,昭通武术的复兴之路还很长。
1959年出生的臧尔荣,童年时体质虚弱。望子成龙的父亲做出了一个影响他一生的决定——送他去学武强身。就这样,年幼的臧尔荣拜昭通著名武术师邹锡彪和王启林为师,开始了他的武术生涯。
邹锡彪不是别人,正是邹家拳创始人邹若衡的亲侄儿。臧尔荣有幸成为邹家拳的第三代传人,但他坦言:“跟随邹师傅学习一生,却没有叫过他一声师父,大家都叫他邹大爹。”学拳在邹大爹家的堂屋中进行,学了一招一式,回家后自己再刻苦练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夙兴夜寐,从不懈怠。”回忆起那段岁月,臧尔荣眼中依然闪烁着光芒。
由于对武术的酷爱和谦虚好学的态度,他的武艺快速精进,立志要用毕生的精力学习研究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为进一步提高技艺,追寻武术的真谛,他出滇入川,远赴内蒙古、甘肃、陕西等地,遍访武术名家,吸取各家精华。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挖掘、整理武术遗产,臧尔荣虚心向武林前辈请教,收集录制了数十路昭通古老的传统武术套路;他还利用工作之余,撰写了大量的习武心得体会文章。2016年,臧尔荣参加中国武术段位制国家考试,被授予中国武术柒段称号,同年还在云南省武术协会主办的第七届太极拳、剑套路锦标赛中获得“D组男子陈式太极三等奖”及“D组男子太极刀二等奖”。
2004年6月19日,昭通武术馆正式挂牌成立。作为馆长的臧尔荣想到今后可以潜心研究武术文化,为弘扬发展昭通武术培养人才,眼角眉梢都充满了笑意。如今,他创办的昭通武术馆已声名远播,培训学员达500余人。每天夕阳西下时,广场上臧尔荣带领的少年武术班正在朗诵武训:“文健心,武强体,文武并进能超群!”孩子们含胸、收腹、抱拳、出拳,一招一式都做得认真严谨。
臧尔荣认为,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聪明好动有主见,但通常身上都有“骄、娇”二气,依赖性强,毅力差、怕吃苦。“通过正确的引导,科学合理地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既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团队精神,还能使孩子的意志变得更加坚强。”
尽管已到退休年龄,臧尔荣仍在为保护、推广邹家拳四处奔走。他不断推进武术进校园,开武术少年班、到昭通市一中凤池分校授课、在昭通学院建立邹家拳学习协会、到老年大学授课。
在臧尔荣看来,邹家拳最核心的特色和魅力,不是招式而是创立者传承者的精神和文化。
“邹家拳的精神感天动地。”臧尔荣讲述着邹家拳的历史:在护国战争中,邹若衡先生为护国第一军总司令保驾护航,用血肉之躯为总司令挡子弹、防暗器;在护国战争的最紧要关头临危请命;在抗日战争中,在云南和平解放中都作出过贡献。邹若衡先生是真正的爱国民主人士,他创立的邹家拳是昭通也是云南唯一的土著拳种,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臧尔荣的师傅邹锡彪同样一生豁达,怀有家国情怀,青年时满腔热情抗日报国,参加过“长沙保卫战”,活捉过日本特务。
当被问及为何能一直坚持传承和发扬邹家拳时,臧尔荣的回答简单而深刻:“这一切都源于一个‘情’字。一是昭通情。每一个昭通人都应该为昭通有这样优秀的拳术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作为一个昭通人,传承和弘扬好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义不容辞;二是师徒情。我一生在师傅身上学到的东西太多,师傅不仅在那么艰难的时期都将它传承下来了,而且将邹家拳发扬光大,作为师傅的弟子,我有义务更有责任将它传承和发扬好。”
2025年3月,昭通市武术协会成立,臧尔荣被聘为专家委员会主任;2025年4月,他被昭通市文化和旅游局评为昭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荣誉对他而言,更多的是责任和担当。
“老一辈留给我们的优秀武术文化,我们有责任把它发扬光大。”臧尔荣经常这样对学生说。寒来暑往,他每天忙忙碌碌,设点办班,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昭通人认识昭通武术,学习昭通武术,热爱昭通武术。
在风云际会的新时代,臧尔荣正以毕生所学,托起邹家拳的传承之光,让这门古老的武术在昭通这片土地上焕发新的生机。
记者 :唐龙泉飞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