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李文仲:燃武术薪火 续文化血脉

 2025-08-25 16: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雨后的昭通带着湿漉漉的水汽,52岁的李文仲穿着练功服立于武馆外的广场,雨水顺着鬓角滑落,他眼中却毫无退意。学生们在他的带领下行云流水般移动,拳风在湿冷的空中激起道道白气。

“出拳要稳、准、有力!”李教练的声音洪亮而坚定,回响在空旷的广场。对于这个来自昭阳区守望回族乡的农家子弟来说,这条路他走得如此之远,却从未忘记起步的初心。如今,李文仲已是中国武术七段、国家一级武术裁判员、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国家级武术段位考评员、高级教练。

从武侠梦到终身志

7岁那年,李文仲因体弱多病开始习武,在曾子明老师的启蒙下,这个身体瘦弱的男孩在土地上扎下了人生第一个马步。

“霍元甲飞檐走壁,少林拳虎虎生风,《霍元甲》《陈真》是我的武功启蒙。”李文仲笑道。年幼的他被武侠剧中的刀光剑影点燃热血,电视机在20世纪80年代农村还是稀罕物,他便蹲在邻居家的电视前如痴如醉地看,心里埋下了习武的种子。

14岁,中考落榜反而成为人生转机。时任老师的建议如晨钟敲响:“去祁东,学真功夫!”李文仲毅然背上行囊,在绿皮火车的轰鸣声中独自踏上了求艺之路。在祁东武术学校,李文仲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系统训练。寒冬酷暑,他未曾懈怠,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与对武术的执着,他逐渐掌握了长拳、南拳、刀剑等十余种传统武术技艺。李文仲如今回想起那段旅程,眼中仍闪着光芒,“就像踏上武侠小说中的江湖。”

湖南祁东武校两年,是骨头重塑的两年。“套路讲究精、气、神,散打要敢拼敢闯!”武术理念在少年心中埋入种子,却在一次实战对抗中被撕碎。拳击班学员一记左勾拳,让擅长套路的李文仲眼前发黑倒在场地上。那一刻的挫败感让他重新审视武术的实战价值。他开始在套路之外刻苦钻研散打技巧,磨砺对抗意识。经过数月的强化训练,他逐渐在实战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节奏与信心。李文仲明白,武术不仅是招式的堆砌,更是意志与智慧的较量。

“武术最终要落到实处,不能表演!”这段经历塑造了李文仲的教学理念—既要招式精妙,更要实战应用。

文武双修之路

“习武不习文,终是莽撞人。”从祁东武校毕业的李文仲并未止步于此。他不甘于仅做一介武夫,决心以知识充实自我,为武术开拓更广阔的传播天地。为此,他选择复读一年,最终成功考入长春建材工业学校(今长春理工大学)。

1996年盛夏的人生岔路口格外烫脚。因酷爱武术,李文仲毅然放弃了国有企业的技术工作,选择全身心投入到武术事业之中,并为此不断探索和追求武术的精髓。

1998年昭通老街的空地上,25岁的李文仲打起形意拳,围观人群从零星几个到层层叠叠。那个冬天,昭通市武术文化中心在拳风中诞生。他用传统武术的底蕴与现代传播方式结合,让武术的魅力在街头巷尾悄然绽放。随着影响力的扩大,他创办了武术培训班,让孩子们在强身健体中传承中华文化。李文仲常说:“武术不是花拳绣腿,而是骨子里的坚韧与担当。”

李文仲带领学员在昭通电视台春晚舞台打出虎虎生风的集体拳;在昭通人民广播电台《975会客厅》解读形意拳的哲学根基。近四十载春秋浸润,学子们在武馆重塑筋骨,其中有三百多枚奖牌在省级以上赛场闪光,更有数十位少年通过武术特长考入高等学府。2013年,当国家体育总局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组织”牌匾挂上武馆门楣,金沙江水正倒映着昭通人对武术焕发的热情。

经过30余年的不懈努力,李文仲已培训学员1万余人,为昭通武术界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李文仲的武馆不仅成为当地青少年武术爱好者的摇篮,更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显著的成果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学员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频频登上省级乃至全国的领奖台。

让武术成为城市的脉搏

2024年莫斯科“武术之星”大赛上,李文仲形意剑出如龙,剑啸铮铮,他在56国高手云集的赛场,将形意拳、形意剑、太极拳三块金牌挂在胸前,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武术的深度。这位从乌蒙山深处走出的武者,在莫斯科武术之星大赛上连夺金牌的昭通儿女,眼中闪过的不仅是胜利的光芒,还有那条从马贵闸村的沙土地蔓延至国际赛场的武道长途,少年时的武术梦,已在岁月淬炼中化作了沉甸甸的使命。

武术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示,它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在现代社会,李文仲认为武术应服务于大健康事业,帮助人们通过锻炼强身健体,培养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积极向上的心态。

如今清晨的昭通城在武术声中苏醒。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百人齐练八极拳的气势如虹,校园广场上孩子们习练五步拳的身影挺拔如松,太极剑划过朝阳的剑光如银龙出岫。

“当年习武是为不被欺凌,后来教拳是为安身立命。”如今站在武馆门前,看着一批又一批少年走进这片挥洒汗水的土地,李文仲深知,武术让他从乌蒙山深处走向世界舞台,也让昭通的城市脉搏更加有力跳动。

远处,夕阳金辉中乌蒙山脉如苍龙环绕着这座城市,山间仿佛有无数少年在奋力腾跃。拳风激起的落叶在他脚下旋舞,而后又归于大地的沉稳。

金沙江奔涌不休,乌蒙山巍然矗立。这片养育了耿二金刚、马汤元等武术传奇的土地上,李文仲将武馆牌匾擦得锃亮——那上面不仅映照着他半生的汗与梦,更折射出昭通武脉在新的时代焕发出的不朽光华。


记者: 莫娟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王朝飞
二校:彭晓雨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莫 娟  二审:王朝飞
二校:彭晓雨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