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
2025-08-19 16:23八月的巧家大地,群山环抱间的烟田慢慢褪去翠绿,染上沉甸甸的金黄。在老店镇尹武社区的千亩烟田里,采收烟叶的村民穿梭其间,指尖翻飞间,一片片油润饱满的烟叶被整齐捆绑,装满了背篓与三轮车。此时的巧家,正迎来烤烟生产最关键的“烤季”——从田间采收、分级到烤房烘烤,每一个环节都决定着全年的收成与品质。作为全县烤烟主产区之一,尹武社区的忙碌景象,正是巧家县2.53万亩烤烟进入丰收攻坚期的生动缩影。
种植大户的“丰收经”:科技护航,底气十足
“今年雨水来得早,所以烟株长势特别好,有效叶片比往年多了5至6个叶片,今年的收益应该特别好!”尹武社区种植大户谢德燕站在烟田里仔细查看烟叶长势,叶片上清晰的纹理与均匀的色泽让他笑容满面。今年,谢德燕和两户村民合伙种了128亩烤烟,从育苗到采收全程采用标准化技术,眼下正带领多名村民抢收烟叶。
在谢德燕的半自动化烤房旁,一台电子显示屏实时显示着烤房内的温度、湿度和烟叶变化曲线。“以前烧煤烤烟,半夜都得爬起来看火候,现在这个烤房温度和湿度都是设置好的,而且使用的是生物颗粒燃料,料斗可以自动加料,节约了很多成本和精力。”他指着烤房内悬挂烘干的金黄烟叶说,今年128亩烟田预计能产1.8万斤烟叶,按收购均价计算,有60万元左右的收入。
烟站技术员的“护航记”:精准指导,严把品质关
“分级部位分错了,等级就差远了!”在谢德燕家的分级棚里,县烟草公司技术员陈留贵正在指导村民对烟叶进行分级,“叶形宽的是中部叶,要单独放,叶片薄的是下部叶,定级标准不一样。”他边说边示范。作为烤烟“烤季”的关键“考官”,陈留贵和同事们的任务是教会烟农“按标分级”,收购时按部位、等级、质量验收,差一个等级,价格就差一截。今年,全县像这样的分级培训已开展10余场,从尹武社区到包谷垴乡,所有种烟农户都接受“一对一”指导。
作为深耕巧家烟区25年的“老技术员”,陈留贵深知烤烟“三分种、七分管、烘烤是关键”。巧家山地多,海拔从600米到2000米不等,不同区域的烟叶特性差异大,烘烤工艺必须“因烟施策”。据陈留贵介绍,针对尹武社区高海拔、昼夜温差大的特点,团队制定了“低温慢烤”工艺,延长烟叶变黄期,让香气物质充分积累。
据了解,今年巧家县共派驻了38名烟站网格员,分片包保11个乡镇(街道),从前期种植到采收前的成熟度鉴定,到烘烤中的温湿度调控,再到分级时的标准培训,全程提供技术支持。
全县“一盘棋”:2.53万亩“金叶”铺就增收路
据统计,巧家县2024年烤烟种植面积2.222万亩,收购烟叶6.15万担,实现烟叶交售总产值9980.97万元。2025年烤烟种植面积2.53万亩,覆盖11个乡镇(街道)43个村,1101户烟农参与其中,较去年新增113户。烤烟种植大村情况为炉房乡噜布村3410亩,蒙姑镇拖坑村2830亩,炉房乡底里村2450亩,蒙姑镇碧山村1810亩,老店镇尹武社区1810亩。
依托烤烟产业,全县累计建成水窖10684个、水池353个、管网49件、沟渠35件、塘坝2个、提灌站6座、机耕路4条、大棚3座、小棚32群3000棚、密集烤房1640座、生物质能源烤房435座,购入农机1428台。这些设施不仅服务烤烟生产,更惠及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种植,形成“一业兴、百业旺”的联动效应。
夕阳西下,烤房外升起袅袅青烟,空气中弥漫着烟叶烘烤后的醇厚香气。这场烤烟“烤季”里,巧家儿女正用勤劳与智慧,书写着丰收的答卷,让金色的希望在乌蒙山区的大地上不断延伸。
来源:云南日报-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