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丨寻味鲁甸:舌尖上的乡愁与人间烟火

 2025-08-17 09:2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方水土,酝酿一方风味;一缕乡愁,凝结千年文脉。在鲁甸县的山川褶皱间,在炊烟升腾的巷陌深处,总有一种味道能唤醒沉睡的记忆,总有一道佳肴承载着集体的情感共鸣。从石磨悠悠转动的懒豆腐,到麻香沁心的青花椒;从酸香浓郁的红豆汤,到软糯香甜的糯米粑粑……这些看似寻常的滋味,实则是鲁甸人用岁月酿造的“文化密码”,是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

走进青葱的花椒林,聆听灶台前的家长里短,触摸陶罐中发酵的时光,品味粗瓷碗里盛放的悲欢离合……在这里,美食不仅是味觉的享受,也是一扇解读鲁甸饮食文化的窗口——它记录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彰显着劳动人民的生活美学,串联起游子与故土的血脉联结。

懒豆腐

人间烟火里的诗意乡愁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在我心中,那碗热气腾腾的懒豆腐,便是对这人间烟火气的最佳诠释。

当精致的美食如繁星般摆上现代餐桌,懒豆腐却似山野间的一朵野菊,朴实而安静。它恰似春风拂面,轻柔地抚慰心灵。懒豆腐中的“懒”字,仿佛为其贴上了朴实的标签,意为“懒人做的豆腐”,这简单的称谓,却承载着一段鲜活的过往。

相传很久以前,有位慵懒却充满巧思的妇人将黄豆磨碎后,未滤豆渣,直接把切碎的青菜与作料加入其中。这锅热气腾腾的美食,不仅成就了一道佳肴,还谱写了一段美食传奇。这种独特的做法让“懒豆腐”之名很快在民间流传开来。

如今,懒豆腐不仅是一道美食,还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它如同岁月长河中的一叶扁舟,满载着游子的乡愁。一碗热气腾腾的懒豆腐,是家的温暖港湾,是亲人关爱的温柔怀抱。每当品尝时,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过往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每一口都是情感的纽带,让浓浓的亲情与乡愁如潺潺溪流般滋润着每一个思乡的心灵。

在鲁甸,懒豆腐这道看似“慵懒”的佳肴,实则蕴含着劳动人民生活的巧思与智慧。将剥好的黄豆米放入石磨中简单研磨,不过滤豆渣,加入鲜嫩的时蔬,一同下锅熬煮。这一烹饪过程,宛如与自然食材进行一场静谧的对话,无需烦琐的程序,便能在袅袅炊烟中收获满满一碗生活的本真滋味。

人们静静地坐在石磨旁,缓缓推动磨盘,动作优雅而娴熟。石磨发出悠长的吱呀声,好似时光在浅吟低唱。白中透绿的浆汁如灵动的溪流般缓缓流出,仿佛诉说着劳动与生活的默契。刚把懒豆腐放入锅中,那股清香便如灵动的精灵飘出窗外,飘进村庄的每一个角落,轻轻唤醒人们的味觉记忆,让人一闻便心生欢喜。

一勺懒豆腐入口,黄豆与蔬菜交融的独特风味在舌尖绽放。黄豆的醇厚与蔬菜的清香相得益彰,口感爽滑又不失质朴。这份纯粹的美味从舌尖蔓延至全身,令人沉醉其中。它没有作料的堆砌,保留着最本真的味道,仿佛是大自然亲手调制的琼浆,带来从口到心的满足。如今,我们生活在快节奏时代,不得不在城市的喧嚣中奔波,虽尝遍了许多美味,却总觉得心中缺了点什么。而懒豆腐那质朴的滋味、充满生活气息的制作过程,以及承载的情感与记忆,恰似一泓清泉在心田缓缓流淌,让我们在忙碌中寻得一丝宁静,在喧嚣中重拾最初的温暖。

青花椒

麻香里藏着的光阴絮语

时下,龙头山漫山遍野的青花椒在阳光下闪烁着翠绿的光芒,空气中弥漫着清冽而馥郁的麻香。在龙头山镇光明村的花椒基地里,椒农们忙碌地穿梭于花椒林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丰收画卷。

鲁甸县拥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且种植区方圆百里无污染源,为青花椒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初春时节,和煦的春风唤醒沉睡的花椒树,新冒的嫩芽在春雨的滋润下茁壮成长。椒农们在花椒林里忙着除草、施肥,眼中满是对丰收的期待。此时的花椒林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每棵花椒树都蓄势待发,等待绽放光彩。

春末,青花椒树开花了。淡黄色的小花朴素雅致,静静绽放,吸引了蜜蜂和蝴蝶纷纷前来采蜜。此时的鲁甸县处处弥漫着花香,青花椒的果实也在悄然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果实日渐饱满丰盈。

花椒采收时节,花椒林一派繁忙景象。青幽幽的果实挂满枝头,椒农们手持剪刀,背着背篓,在花椒林中灵活穿梭,小心翼翼地采收成熟的青花椒,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采收的青花椒经日光自然晾晒后,色泽越发青翠,麻香纯正悠长。

鲁甸青花椒经过长期选育形成了优良品种,其颗粒硕大、油胞饱满,麻香浓郁、麻味持久,富含维生素C、多种不饱和脂肪酸及铁、锌、硒等微量元素。这些成分与麻味素协同作用,形成了丰富的味觉层次。鲁甸青花椒先凉后麻、层次分明、久麻不燥的特性,使其成为川滇渝黔地区麻辣菜系的灵魂伴侣。在现代复合味型烹饪中,鲁甸青花椒的“麻味穿透力”能使其在众多调料中脱颖而出。无论是与辣椒搭配烹制麻辣鲜香的美食,还是与其他食材融合,都能制作出许多令人垂涎欲滴的佳肴。如今,这种具有独特风味的香料,正通过现代物流网络从大山的峡谷地带走向全国各地的餐桌。

青花椒带着山野的清冽、生活的温度与生命的坚韧,在舌尖上绽放,在记忆中沉淀,在时光里流转,始终保持着那份持久而热烈的麻香。就连枝干上的尖刺,也被智慧的劳动人民赋予了特殊价值——制成具有麻醉功效的良药,缓解田间地头劳作的伤痛。这种多刺的植物,正以独特的方式融入人间烟火,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鲁甸县青花椒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森林覆盖率提高了5%,花椒树成为了当地的生态保护树。它们深深扎根于土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让鲁甸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

酸菜红豆汤

舌尖酸香晕染岁月长卷

“酸溜溜,滑溜溜,酸菜里面加豆豆。红铜锅,洋瓷碗,汤汤水水干两碗。”这首民谣生动地描绘了鲁甸人对酸菜红豆汤的热爱。无论是餐馆酒店,还是农家小院,人们都格外喜爱这道美食。它以独特的味觉记忆,承载着无数人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在人们的日常饮食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常常让每一位游子的心灵荡起层层涟漪。

酸菜红豆汤,恰似一首在舌尖上奏响的动人乐章。瞧,粗瓷碗中,红润的汤色轻柔地包裹着金黄的酸菜,那酸爽的滋味如灵动的音符在味蕾上跳跃,红豆醇厚的口感仿佛为乐章增添了厚重的底蕴。二者相互交融,演绎出别具一格的“酸香美学”,成为人们心中难以忘怀的味觉符号。

制作酸菜十分讲究。把新鲜青菜洗净后,放在沸水中“打个滚”,时机把握尤为关键:捞早了,青菜会返青;捞晚了,青菜会软塌无力。唯有恰到好处的汆烫,才能保留青菜的爽脆质地。紧接着,将汆烫好的青菜整齐地码放在陶罐中,浇上酸水和滚烫的菜汤,密封发酵。次日揭开坛盖,金黄透亮的酸菜裹着独特的黏液,散发出浓郁的酸香。

这样制作出来的酸菜清爽适口,哪怕单吃也能令人胃口大开。红豆是酸菜红豆汤的精髓所在,鲁甸县龙树、水磨、新街等乡(镇)种出来的红豆色泽鲜明、颗粒饱满,煮熟后又面又香。当红豆的醇厚与酸菜的脆爽相遇,激发出独特的鲜香韵味,每一口都令人回味无穷。

酸菜红豆汤是鲁甸人用寻常食材熬煮出的一道美食,诠释着他们的饮食智慧。青菜与红豆,是这片土地慷慨的馈赠。只需耐心等待酸菜发酵、红豆煮烂,便能以酸爽唤醒味蕾,用醇厚抚慰身心。这道简而不凡的汤品,正是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人们对美好生活最诗意的创造。

那恰到好处的酸爽如山间清风带着丝丝凉意,让人意犹未尽、回味悠长,恰似一首缠绵情诗在心底悄然吟唱。

酸菜红豆汤堪称神奇的“味觉解药”。它让远嫁他乡的姑娘在异乡的月光下,心中涌起对家乡的思念,让漂泊在外的游子在孤独长夜里魂牵梦萦,耳畔回响故土熟悉的呼唤。

酸菜红豆汤还是鲁甸每家每户餐桌上的“定海神针”。晨起煮上一锅,搭配苞谷饭,便成了农人烈日劳作的能量之源。冬日里,一家人围炉而坐,素汤蘸着煳辣椒蘸水,可以驱散寒冷;荤汤配着腊肉,更能抵御严寒。那份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心间,温暖了整个冬日。

有人说,酸菜红豆汤难登大雅之堂。然而,餐馆若少了它坐镇,就像一座失了灵魂的空城。鲁甸县城里的许多饭店,因这碗汤生意出奇的好,食客们大多会点这道菜。那独特的酸香如同神奇的钥匙,既能消解油腻,又能涤荡疲惫,让心灵重归宁静。

当粗瓷碗碰撞出清脆的声响,当酸香飘出窗棂,当酸菜的酸与红豆的沙在舌尖相遇,你会突然明白:真正的美味,从不在于价格的高低,只在于心灵是否得到慰藉。原来,有些滋味早已超越食物本身,成为我们与土地、与血脉最深沉的联结。

这碗汤,盛的哪里是酸菜与红豆?分明是鲁甸县的秀丽山水,是岁月沉淀的故事长卷,是游子心中永不褪色的乡愁印记,在岁月长河中散发着永恒的芬芳。

糯米粑粑

时光里的甜蜜诗笺

晨曦熹微,走进薄雾笼罩的桃源坝子,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里,柴火灶已袅袅升起炊烟。系着围裙的李婶已将铁锅烧得滚烫,手指翻飞间,一个个圆圆的糯米粑粑渐次成型,成为新一天生活的美好开端。

听当地老人说,糯米粑粑的制作在桃源回族乡极为盛行,是年关前后或农闲时节款待亲朋好友的佳品。其质地绵软柔糯,口感香甜,恰似采集自林间的山花蜜露,每一口都蕴含着生活的甜蜜与美好。

只见李婶伸手抓过一团比鸡蛋稍大的面团,于掌心间灵巧翻飞,转瞬便抟成外圆中空的窝状。取馅置于中间,将开口处捏拢,去掉封口的面结,紧接着左右手掌交替把包好馅的面团压扁、拍圆,使其成为直径10—15厘米、厚度2厘米的坯粑。其间要不时用干面搓手,以防手掌粘破面团。这样做出来的糯米粑粑形如满月、皮薄馅匀,无破损、不漏馅,宛如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高手做出来的糯米粑粑,烙熟后表面像一块金黄的纱巾,轻轻一提便簌簌颤动,仿佛是时光在轻轻叹息。

不一会儿,面团在铁锅上渐次舒展,李婶反复翻烙糯米粑粑直至表面金黄。起锅后装入铺了青松针叶的簸箕中,松针的清香和糯米的香甜完美融合,轻轻咬上一口,顿时令人回味无穷。

谈及如何制作糯米面,李婶兴致勃勃地向我们娓娓道来:“制作糯米面,宛如与时光的一次对话。首先要挑选颗粒饱满的优质糯米,仔细淘洗后,让它们在水中沉睡24个小时。待糯米吸足水分,便将其捞出放在竹筛里,紧接着用湿滤帕覆盖,防止其表层失水干燥。待水分控至恰到好处,便用石碓将其舂成米面,再用罗筛去除粗粒,让米面更加细腻。最后将舂好的米面置于大簸箕内晾干,存储备用。为丰富口感,可添加少量蜂蜜、花生粉、核桃粉、橘皮粉等。这些配料如同调皮的精灵在馅料中嬉戏,让每一口都充满惊喜。”

吃糯米粑粑颇为讲究,它仿佛一位高雅的舞者,有着独特的韵律。正确的吃法是从中间掐起一小块,蘸着糯米粑粑里滚烫的糖心吃,若不慎让糖水流到手上,会被烫得手足无措。切忌把糯米粑粑直接送入口中咬食,否则既会烫伤嘴唇,也会把糖汁弄得满身都是,有失风雅。过去有的人家挑选女婿就用吃糯米粑粑来考验对方,想不到这小小的糯米粑粑竟承载着生活的智慧与风雅。

夕阳西下,炊烟在桃源的屋顶画出袅袅弧线,恰似一条柔软的丝带,缠绕着村庄的梦;木杵撞击石臼的闷响,从村西传到村东,沉稳而有力。这里的时光仿佛走得格外慢,慢到足以让每一粒糯米都吸饱阳光雨露,慢到能把岁月的甜细细舂进每一个糯米粑粑里,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诗篇。

糯米粑粑不仅是一种美食,还是鲁甸桃源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承载者。它如同一座桥梁,在当地社交和节日场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是岁月的诗篇,是民族的记忆,在时光的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通讯员:牛文炬 文/图

一审:谭泽涛  一校:牛文炬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牛文炬  二审:倪 娜
二校:王文富 周万琴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