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巧家鱼坝村:农旅融合之“蝶变”

 2025-08-07 11: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盛夏时节,来自四川的10多名游客慕名来到巧家县“云上鱼坝”度假区,真切体验“云上鱼坝”度假区的观光休闲农业与农耕文化、欣赏白鹤滩水电站库区风光美景。

近年来,巧家县白鹤滩街道鱼坝村主动融入“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充分发挥白鹤滩水电站“大国重器”的影响力和辐射功能,因地制宜,走出一条从传统农耕向“农旅融合”的探索之路,将鱼坝村建设成为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治理基础

过去的鱼坝村,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且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为了促进鱼坝村经济社会发展,近4年来,鱼坝村“两委”进一步吃透村情,充分找准短板,突出党支部引领,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及“坝坝会”等活动,广泛收集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通过争取项目和资金支持,逐步解决了鱼坝村灌溉沟渠、引水管网、产业道路等基础设施短板,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增强了发展后劲。

宜居宜业的和美村庄离不开系统的基层治理。近年来,鱼坝村将重点放在基层治理工作中,因地制宜合理划分19个微网格,实现了基层治理网格化、精细化。

今年58岁的共产党员罗方荣常年在巡河、护林防火、防汛抢险、人居环境整治等工作中冲在一线,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同时,鱼坝村动员村民、小组长成立护村志愿服务队,通过一系列的举措,鱼坝村形成了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良好治理格局。

企业带动,壮大甘蔗特色产业

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产业。鱼坝村种植甘蔗历史悠久,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种植的甘蔗含糖量高、品质优,每一吨甘蔗的榨糖量要比其他地方种植的甘蔗多近10公斤,巧家县万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何启华介绍道,鱼坝村始终坚持“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的发展理念。

近年来,在白鹤滩街道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通过争取各类资金,鱼坝村引进了蔗糖生产龙头企业——巧家县万华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并邀请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专家到企业成立专家工作站,实地指导甘蔗新品种引进和示范种植。公司带头流转土地160亩建设甘蔗种植示范基地,订单式带动群众规模化种植甘蔗。

“全村甘蔗种植面积从过去400余亩扩大到现在的1300余亩,大家不仅可以种植甘蔗实现增收,而且甘蔗榨糖期间还能实现村民就近就业。”甘蔗种植大户冯代全表示,从群众零星散种到专家实地指导、推广良种良法、公司订单收购,甘蔗产业让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了。2024年,鱼坝村甘蔗年产量达4000吨以上,甘蔗种植农户户均增收1.3万元,小碗红糖销售产值超1000万元。

发展甘蔗产业不仅提升了榨糖产量与产值,还带来了显著的社会效益,解决了当地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蔗糖龙头企业全年提供岗位50余个,稳定吸纳就业31人,帮助创收10余万元,辖区4家小塘坊在榨糖期间解决50余人就业,甘蔗种植、红糖加工解决了当地200余人实现“在家门口就业”。

农旅融合,探索持续发展路径

鱼坝村单一的农业产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发展路径。鱼坝村结合适宜的气候、自然景观和紧临白鹤滩水电站“大国重器”的区位优势,让当地村民看到了农旅融合的无限潜力。

“这里年平均气温21℃,不仅可以欣赏到高峡平湖的自然风光,我们还开发亲子采摘、农耕体验等项目。”鱼坝村党总支书记陈和贵介绍,在充分调研民意和组织外出学习考察后,鱼坝村将研学、观光休闲与农耕文化体验相融合,申报实施投资1530万元的鱼坝村农业产业综合发展示范项目,引进云南珠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签订长远投资协议,建设集“研学+观光休闲、餐饮、农耕文化体验”为一体的“云上鱼坝”度假区。

“云上鱼坝”度假区项目的实施,既满足人们观光休闲的需求,又激活农村经济的内生动力、开辟增收新渠道。把游客吸引进来的同时,鱼坝村还注重发展游客“后备箱”经济,通过旅游带动当地小碗红糖、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产品销售创收10余万元。

曾经的集体经济“空壳村”通过多元发展,如今集体经济收益达到了45万元。“土地还是那块土地,如今荒地变景区,收益增多了。”陈和贵表示,从农业生产到农旅融合,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从靠天吃饭到科学种植,从单一产业到农旅融合。如今,鱼坝村的村民不仅收入增加了,生活质量也显著提升了,幸福的笑容洋溢在村民的脸上。


记者:王明贵 通讯员:文泉鹏 文/图

一审:王明贵  一校:文泉鹏  二审:童博谣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王明贵  一校:文泉鹏  二审:童博谣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