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盐津:民族团结促和谐 绿美苗乡焕新颜

 2025-08-06 19:0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滇东北的崇山峻岭之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盐津。这里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各民族同胞和谐共生,共同描绘着一幅山川绿美与民族团结的动人画卷。

近年来,盐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积极推进绿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让滩头乡生基村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苗族聚居村寨焕发出新的容颜,成为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地方。

生基村位于盐津县滩头乡西北部,国土面积25.23平方公里。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517户2197人,其中苗族同胞459户1992人,占总人口的88.7%。

走进生基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道路两旁种满了各种各样的树木和花卉,微风拂过,花香四溢。山坡上,茶树、果树错落有致,形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一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村落,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产业单一,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然而,随着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生基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领下,村民们齐心协力,积极投身于绿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让这个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绿美建设过程中,生基村注重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依托民族文化资源,开展“花山节”“采茶节”等民族文化和农耕体验特色活动。立足资源禀赋,打造千亩竹林、万亩茶园,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实现经济收入约440万元。土特产品类丰富,有苗岭茶叶、乌鸡、腊肉、粉条、高山竹笋等,深受消费者青睐。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苗族同胞朱大爷高兴地说:“以前我们这里山穷水恶,大家日子都过得紧巴巴的。现在好了,通过发展产业,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生活也越来越好了。”

生基村还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互嵌式发展为目标,以党的建设为统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巧借全县“千万工程”示范样板建设的“东风”,全力争取资金投入,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各族群众持续增收,民族团结进步持续保持良性发展势头。2023年,生基村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中,生基村还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建了宽敞的水泥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新建了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公共设施,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村里还积极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民族团结意识。

进一步落实惠民政策,构建共融、共乐、共居幸福家园。以改善民生为根本,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实现参保全覆盖,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提升,公共娱乐基础设施不断完备、为民服务不断优化、人居环境舒适度持续提高;“小小探头进万家”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群众家庭财产、社会公共区域安全持续得到保障,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连续10年未发生重大刑事(命)案件。

同时,以优秀民族文化进乡村为载体,全面提升乡村文化品位、构建新的乡村文化体系。组织开展各类文艺汇演,举办形式各样的民族文体活动,充分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周边各族群众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如今的生基村,绿美与和谐共生,发展与团结共进。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他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将继续努力,把生基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和谐,让各族同胞在这里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基村党总支书记吴宿这样说。

生基村的发展变化,是盐津县绿美建设和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盐津县坚持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推动全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站在生基村的山顶,俯瞰着这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土地。下一步,盐津县将继续走好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为建设美丽盐津、和谐盐津而不懈努力。盐津,在绿美共生与团结进步的道路上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通讯员:黄成元 李昭霞 文/图

一审:王朝飞  一校:黄成元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王朝飞  一校:黄成元  二审:聂学虎
二校:彭晓雨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