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盐津融媒 盐津县委统战部
2025-08-06 16:50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是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重要途径。近年来,盐津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聚焦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以空间互嵌促邻里相亲、经济互嵌固融合根基、文化互鉴筑共有精神家园、协同共治聚家园合力,走出了一条符合县情、富有特色的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新路径。
打破隔阂,共建邻里家园。盐津县在易地搬迁、保障房建设、老旧小区改造中,科学规划、精准施策,着力打破历史上形成的单一民族聚居格局,推动形成多民族混合居住、共同生活的社区新格局。曾以苗族群众为主的盐井镇水田村,通过易迁安置点建设,将来自全县10个乡镇、不同民族的群众集中安置于此。
社区党支部书记肖光海介绍,社区明确了“大杂居、小聚居”的分配原则,同一栋楼、同一个单元里,苗族、彝族、汉族等各族群众交错居住,从物理空间上为邻里互动创造了条件。“以前在寨子里,接触的主要是同族别的人,搬到这里后,楼上住着汉族张大哥,隔壁是彝族李阿姨,大家串门聊天、互相照应,感觉就像一家人。”苗族搬迁户杨大叔朴实的话语,道出了空间互嵌带来的深刻改变。近年来,盐津新建和改造的多个易迁安置点、老旧小区,多民族住户比例显著提升,各民族群众真正成为了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近邻。
共建共享,夯实融合根基。将促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作为构建互嵌式社会的核心支撑,通过搭建平台、培育产业、精准帮扶,努力创造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每一个民族成员。
就业联动,铺就“共富路”。依托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绿色工业等,打造“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吸纳各族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在滩头乡生基村“云上苗岭”生态茶园,茶园负责人刘灏介绍:“茶园用工优先吸纳当地苗族、汉族群众,高峰期用工200多人,少数民族占七成以上。大家同采一片茶,同挣一份钱,关系自然就融洽了。”
盐井镇黄桷社区苗韵刺绣工坊里,苗族非遗传承人陶荣正耐心指导几位汉族妇女学习苗绣技法。“订单多了,光靠我们几个忙不过来。大家一起学、一起做,既传承了手艺,也增加了收入,还能交流感情,多好!”陶荣笑着说。
服务同享,织密“保障网”。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各族群众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享有同等权利。在盐井镇永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小宋正用汉语和苗语切换着为几位不同民族的老人办理医保业务。社区工作人员小宋说:“语言通,心才通。社区配备了熟悉少数民族语言的干部,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大家。”盐津县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普及,大力培养熟悉民族政策、精通双语的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打通服务各族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美美与共,构筑精神家园。将文化认同视为最深层次的认同,着力推动各民族文化在互鉴交融中创新发展,以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节庆同乐,共奏“和谐曲”。积极打造“中华民族一家亲”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既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也是一年一度的苗族花山节,全县各族群众穿着不同民族盛装共同出席盛会,各族儿女手拉手围着篝火跳起欢快的芦笙舞,欢声笑语响彻云霄,花山节成为各民族共同的狂欢节。全县各村(社区)也常态化举办“重阳节”“国庆节”及“篮球运动会”等活动,各族群众在活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构筑了美美与共的共有精神家园。
传承创新,共绘“新画卷”。鼓励和支持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滩头乡生基村的民族体育运动、兴隆乡大坪村的苗族竹竿舞、豆沙古镇的红石榴集市,盐津苗族的大唢呐等琳琅满目,相互辉映。盐津五尺道文艺队深入乡村(社区),将苗歌、彝舞、川剧等多种艺术元素融合表演,深受各族群众喜爱。在盐井镇团结社区第二小学的“中华民族文化大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学习本民族文化,还了解了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我们盐津有这么多民族,大家的文化都很美,都是一家人。”学校教师宋冬艳说。
同心共治,凝聚家园合力。将民族事务治理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充分调动各族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让各族居民成为互嵌式社区的主人翁和建设者。组织引领,建强“主心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在民族混居社区普遍推行“社区党组织+党支部+楼栋长+党员”的组织体系,注重培养和发展少数民族党员。盐井镇永安社区成立了由苗、彝、汉等多民族党员组成的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林勇说:“支部成员本身就来自不同民族,更能理解大家的需求,也更容易沟通协调。”社区重大事项决策前,党支部会主动邀请各民族居民代表、乡贤参与协商,充分听取意见。多元协同,激发“自治力”。积极培育孵化以服务各族群众为宗旨的社区社会组织。普洱镇大河社区的“邻里帮帮团”,成员涵盖多个民族,帮帮团老杨说:“我们调解矛盾,不分民族,只讲道理,有时候,不同民族的成员出面,效果反而更好。”法治保障,筑牢“压舱石”。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宗教政策法规宣传教育进社区、进乡村活动。县民宗局和司法局联合组织“普法小分队”,深入民族村寨开展宪法、民法典等法律法规宣讲。盐津大地上不同民族的兄弟姐妹,在互嵌共融的社区家园里,手足相亲,守望相助。
盐津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实践生动证明,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如参天大树,根深叶茂,牢不可破。“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画卷,正由盐津各族儿女执手共绘,愈发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