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6 09:29清晨的盐津县落雁乡,薄雾还未散尽,田埂上已响起脚步声。养殖户们掀开田埂边的网帘,稻田里顿时热闹起来,一只只肥壮的牛蛙“扑通”跃入水中,成群的稻田鱼在稻禾间穿梭,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轻轻晃动。这幅生机盎然的画面,是落雁乡稻蛙鱼共生模式的日常,也是乡亲们眼中“生态生金”的生动注脚。
“以前种稻子,一年忙到头,除去化肥和农药钱,剩不下多少。”落雁村村民田井雄蹲在田埂上,手里捧着稻穗说,“现在不一样了,稻田里养蛙又养鱼,不用打药追肥,稻子长得好,蛙和鱼还能卖上价,一亩田收入增加了不少!”他说得实在,这片看似普通的稻田,藏着一套“生态循环经”:牛蛙吃害虫,鱼群食杂草,它们的粪便成了水稻的天然养料;水稻的根系和叶片,又为蛙和鱼提供了遮阳避雨的“家园”。不施肥、不打药,产出的大米自带清香,牛蛙肉质紧实,稻田鱼鲜嫩,一上市就成了“抢手货”。
在稻蛙鱼生态立体综合种养模式探索初期,为了让乡亲们放心,乡党委和政府先建设了示范田。技术员们驻守田里,从选稻种、投放蛙苗和鱼苗,到水质调控,全程手把手地教。第一个尝试的是青年养殖户袁近雄,他拿出15亩田地带头试验。2024年,袁近雄的稻蛙养殖喜获丰收,纯收入达17万余元。袁近雄的成功像一粒种子,在乡亲们心中生根发芽。
如今,落雁乡的稻蛙鱼共生田已从最初的60亩扩展到500多亩,带动320余户农户参与养殖。乡里还牵线搭桥,联系了餐馆和电商平台,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打响了“落雁生态稻蛙鱼”的牌子,产出的生态大米“状元米”更成了走亲访友的“特供品”。
眼下,落雁乡正计划把稻蛙鱼共生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修缮观光步道,推出“稻田摸鱼”“钓蛙体验”,让游客感受田园乐趣。
夕阳西下,满载着生态大米、鲜活牛蛙和稻田鱼的货车驶离村庄,车灯照亮了田埂上回家乡亲的路。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新图景正在落雁乡徐徐铺展。
通讯员:杨若萱 吉秋园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