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8-04 09:57夕阳下,关河缓缓流淌,盐津县水田新区法治文化广场上,刚搬入水田新区易迁安置点的王桂珍坐在石凳上,将“普法十说”顺口溜轻声念给年幼的孙子听。不远处,几个老年人在法治知识翻板前驻足,手指翻转间,邻里纠纷、遗产继承等法律条文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近年来,盐津县精心打造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让法治精神如春风化雨般浸润民心。通过“阵地建设+文化浸润”的创新模式,将法治元素有机融入城市景观和乡村风貌,打造了一批集普法、休闲于一体的法治文化广场。如今,法治文化广场已经成为群众学法议事的聚集地。
从庄重的宪法誓词石雕到贴近生活的民法典知识图解,从扫黑除恶、长江十年禁渔的生动图解到朗朗上口的“普法十说”顺口溜,再到扫码即学的普法App,法律法规已化作可触摸、可感知的日常风景。法治文化不再是抽象符号,而是人们休憩时目光所及、指尖所触的具象存在。
阵地建成只是起点,让其焕发持久生命力才是关键所在。
盐津县通过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法治阵地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每逢传统节日,县级法治文化广场便成为了民俗活动与法治精神交融的舞台。璀璨花灯映照法律典故,热闹集市融入法治谜语,悠扬民乐在法治文化背景中流淌,群众在不知不觉间沉浸于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中。在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民法典宣传月等重要节点,各乡镇(街道)依托法治文化小广场开展各类特色活动:宣讲员在法治标识牌前的生动讲解,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通俗易懂。法治文化阵地由此真正“活”起来、“火”起来,成为盐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有力支撑。
此外,盐津县出台《盐津县法治文化阵地管理制度》,为阵地长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压实属地责任,要求各乡镇(街道)司法所认真制定并落实“常检查、常保护、常更新”机制:安排专人定期巡查设施情况,同步跟进法律法规修订情况,及时修复、更新破损设施和过期内容,确保每一块法治宣传标识牌内容准确、权威,避免阵地沦为“建而不用”的摆设。
如今,盐津县120个法治文化小广场如明珠般点缀在青山绿水间。从“建起来”到“用起来”,再到“管起来”,这些法治文化小广场正悄然释放着基层治理的普法能量。
当搬迁群众在广场的石凳上休息,当村民在村口法治宣传栏前驻足讨论……法治的种子正在盐津大地上生根发芽。
法治文化小广场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载体,在推进县域法治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分布在城乡各处的普法阵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持续提升群众法治素养。每一次散步时的目光停留,每一回驻足时的认真思索,每一场讲解中的知识传递,都在点滴间编织着法治的经纬,于群众脑中、心中播撒下守法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