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关爱“一老一小”走进鲁甸: “托学结合”托起留守的翅膀

 2025-08-02 15: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晨光初透,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搬迁安置区的小广场已生喧沸。李桂花牵着小儿子,在“鲁甸县暑期爱心托管班”的报到处踟蹰良久。她将孩子往前轻推,言语中裹着歉意与期盼:“我和他爸都在浙江打工,实在安排不开……孩子就麻烦老师了。”开学日,无数相似的场景在此刻交汇,孩子们懵懂地走进托管班大门,背后是无数双父母牵挂的眼神。

鲁甸针对留守儿童暑期“无人看、学难顾”的痛点,秉持“托管服务重在引导而非简单看管”的理念,将暑期托管服务纳入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统筹推进。目前,鲁甸县以学校为载体共设立19个托管点,及37个社区儿童之家集中托管点,组织69名大学生志愿者和174名教职工参与服务,惠及2387名学生。

托管班并非单纯“看住孩子”。在卯家湾安置区托管点,四年级的男生王强在志愿者老师张明指导下,眉头紧锁却锲而不舍演算着一道数学题。暑假前,王强是数学老师口中“课堂永远在神游的孩子”,现在他写满题目的练习本却越来越厚。张明老师轻声鼓励着王强,眼神专注而温和。王强仰起头,稚嫩的眼神里是前所未有的光亮:“我们老师说,等开学要拿个‘进步王’给我爸妈看!”

“托学结合”是鲁甸县托管服务的核心抓手。全县托管班点均配备专职学习辅导员,暑期作业帮辅累计覆盖学生超万人次。针对乡村薄弱学科,更开设了英语口语悦读、趣味数学竞赛等专项提升内容,将假期时光转化为学业逆袭的良机。

“托”出安心,“管”住光阴,鲁甸托管班在用心之处寻求突破创新。

鲁甸托管班在“托”住安全底线、“管”住课业辅导之外,在课程内容上更是新意频出。托管点的后院开辟了“微耕园”,几株玉米和辣椒生机勃勃。汗水从12岁的王蕊额角滑落,她笨拙地握着锄头:“第一次知道青菜土里长出来是这样的。”泥土的气息,让课本里“粒粒皆辛苦”的诗句第一次变得真实可感。文屏街道某托管点里,孩子们被窗外的蝉鸣吸引,志愿者王老师顺势引导,一堂自然观察课即兴展开。鲁甸县在托管实践中深植“乡土”底色,将非遗传承、农耕体验融入托管课堂,让孩子们在熟悉的乡土情境中认识世界,播下热爱家乡的种子。

多方合力,铺就托管服务之路。鲁甸县的成功来自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家庭参与的有力整合。县教体局不仅统一印发《托管服务管理细则》,更盘活闲置校舍资源,暑期校门为托管服务完全敞开;县团委发起“雁归计划”,召集返乡大学生志愿者共筑爱心堤坝;爱心企业不仅捐赠教学器材,更选派计算机专才下乡带孩子们初探编程天地。而每年暑期前,各托管点的家长微信群早已热闹非凡,关于食谱、接送时间的讨论细致入微,家长代表参与值班监督更成常态——双向奔赴的信任滋养了这片托管沃土。

从安全到安心,从看护到成长,鲁甸经验为昭通乡村儿童暑期守护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样本。

在文屏街道托管点的结业展示日,当秦爷爷看到孙子小宇行云流水般写下一幅端正书法作品时,他布满皱纹的手指轻轻拂过墨迹未干的宣纸,眼中泛起泪光。小宇妈妈常年在外务工,他一度内向孤僻,而书法如同钥匙,重新开启了他被封锁的信心。秦爷爷苍老的声音里满载感激:“没想到我家这棵小苗苗,在托管班照护下,也能开出花来!”

鲁甸的托管服务,是政府与社会合力为乡村孩子暑期生活撑起的“安全伞”,更是为他们成长旅程添注信心的“加油站”。鲁甸县教育部门的一位负责同志道出:“暑期托管班在鲁甸,不只是让孩子有人管,更要让管护有温度、有分量、有希望”时——这朴素的承诺,正照亮了昭通市11县(市、区)无数个留守儿童的暑期时光。

鲁甸的实践以其切实可行的路径证明:爱的合力可以融化距离的寒冰,智慧的点滴可以点亮沉寂的角落。


记者:唐龙泉飞
图片来源鲁甸融媒


一审:苏 燕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郭 倩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苏 燕  一校:唐龙泉飞  二审:郭 倩
二校:胡远松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鲁甸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