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水果“送”上山 荒山变“金山” ——巧家县蒙姑镇发展壮大水果产业纪实

 2025-07-30 10:01  来源:昭通新闻网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近年来,巧家县蒙姑镇依托“水果上山”“芒果+N”“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扶持,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大户带动”的运作模式,种植芒果6300亩、枇杷3200亩、石榴2000亩、大雅柑300亩、蜂糖李60亩……把水果 “送” 上山,实现了生态修复与增收致富“双赢”。

“党建引领+集体经济”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

地处“两省四县”交界的蒙姑镇,是巧家县的“南大门”,拥有独特的干热河谷气候。这里光热资源充足,十分适合发展水果产业。

走进干冲村六块田村民小组的芒果种植基地,修剪整齐的树枝在风中微微颤动。“这里是我们村的‘党员示范林’,面积共50亩”,干冲村党总支书记周世林介绍,“目前由集体经济组织和党员志愿者共同管护。”

纵观干冲村从甘蔗到蚕桑再到水果种植的转型之路,支部领航和集体经济“打头阵”是一大鲜明特征。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党支部的示范带动下,干冲村支柱产业成功从甘蔗转变为蚕桑。2022年,站在产业发展的十字路口,干冲村抢抓“水果上山”和“芒果+N”项目实施机遇,以50亩“党员示范林”为抓手,带动300余户村民种植芒果3200亩,水果产业发展布局初具雏形。

提及“水果上山”的转型之路,周世林坦言:“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种植前,曾先后8次组织村‘两委’干部、党员和致富带头人等20余人,到四川省攀枝花市、丽江市华坪县、曲靖市会泽县等地学习芒果、石榴种植技术;以‘支部活动+’的形式先后组织召开30余场次小组会、院坝会、群众会等进行宣传推广。所幸乡亲们非常信任我们,截至2022年底,全村成功完成3200亩的芒果种植。”为确保芒果产业可持续发展,村里还积极争取上级资金400余万元,配套建设管网6条、蓄水池8个,推动芒果种植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

“我们的‘党员示范林’除了组织党员进行管护外,还优先聘请附近的‘三类对象’参与管理,年均用工200余人,可为每户增收3万余元。”周世林介绍,“今年,省农业农村厅、县农业农村局和县热开办的专家都来指导过。接下来,我们将组织一场大型技术培训,让大家熟练掌握技术后,对全村的芒果树进行修剪、改良,争取在2027年实现挂果丰收。”

若说干冲村的“水果上山”是一场“党群同心”的转型之战,那新塘村的“水果上山”则是一场背水之战。

在新塘村马脖子蜂糖李基地,一排排挺拔的蜂糖李树形成碧绿的屏障,凝聚着新塘村水果产业发展的希望。“自从部分耕地被水电站水库淹没以后,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了。新塘村地势陡峭、土地贫瘠,村里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只能走其他路子了。”新塘村党总支书记方世才叹息道。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2022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新塘村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模式,率先种下60亩蜂糖李。

“实话说,现在想想心里还在打鼓,害怕失败后无法面对乡亲们。”方世才回忆,当时多次组织村民代表前往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六马镇实地考察蜂糖李种植情况,蒙姑镇党委和政府还邀请了技术人员到新塘村进行土壤评估,最终选定海拔1300米的马脖子作为试点。“树苗刚种下的那段日子,大家都睡不着觉,就怕苗不能成活,死了不仅是一大笔损失,还会打击大家的信心。”方世才笑着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60亩蜂糖李在新塘村牢牢扎根、茁壮成长,今年还开出了希望之花。

“看见村委会种下的蜂糖李成功存活,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鼓舞。”村民方后华笑着说道,“2022年,我把自家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了20余亩橘子,今年已经成功挂果了。收入虽然不多,但总归比荒废着强,如今有时间我们也会约着去其他村观摩学习、提高技术,相信日子会一年比一年好。”

“除了像方后华一样自主探索种植水果的村民,我们村还有30余户村民依托‘水果上山’项目种下了80亩芒果,如今长势喜人。”方世才介绍道,“目前,全村水果种植面积320余亩,虽然规模不大,但也是很大的突破。一方面,这确实为群众开辟了增收新路子;另一方面,在种植和管护过程中,带动群众就近务工约500人次,创收8万余元。”

目前,各村均因地制宜划定了“党员示范田”“示范地”“示范林”,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富民”的发展思路,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为抓手,用“小产业”撬动“大发展”,绘就了一幅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图景。

“党员示范+大户带动”

从“一枝独秀”到“满园春色”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蒙姑镇“水果上山”的进程中,除了党支部和集体经济的引领,还有无数党员和种植大户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舍我其谁”的担当走在前列,推动水果产业从“一枝独秀”迈向“满园春色”。

在拖坑村海拔约1400米的山间,一棵棵芒果树宛如绿带缠绕着山峰。“如今,看到这些芒果树顺利成活,我们心里踏实多了。”拖坑村党员胡元朋指着山腰的芒果树说道,“2022年,蒙姑镇实施‘水果上山’项目,村委会召集村民开会,提议种植芒果。”对于拖坑村而言,烤烟种植一直是主要产业,发展水果产业是一条从未走过的路。“当时,村干部说会配套建设蓄水池、管网,芒果苗也可以直接去镇上领取,路程也不远。作为一名党员,要带头行动,所以我和其他几名党员当场就报名了。”

“我们村一直以来都是核心烟区,群众收入主要来源于烤烟。”拖坑村党总支书记解廷聪介绍,“当时一听说这个项目,我们就想,种水果既可以保持水土、改善土壤,还能为群众拓宽增收渠道。不仅如此,依托项目建设的蓄水池不仅能保障水果种植,还能满足一定范围内的生产用水需求,我们可以试种一下。”3亩、5亩、10亩……随着村民的积极响应,最终200余户村民合计种下1500亩芒果,如今已成为拖坑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程昌富是牛泥村的一名老党员,也是种植大户。牛泥村种植了300亩大雅柑和300亩芒果,他自己分别种了50亩。他说:“跟着党委和政府的步子走,是我作为党员应该做的。”2022年,牛泥村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和“芒果+N”项目,面对大家的观望态度,程昌富毅然站了出来。他说:“我家本来就种了枇杷,再种点大雅柑和芒果挺好的,想吃啥就吃啥。”2024年,大雅柑和枇杷挂果为他带来收益2万余元,周边村民看到后也纷纷琢磨着种些水果。这几天,程昌富正在芒果地里转悠。“目前,芒果长势良好,估计明年就能挂果了。而且今年的枇杷和大雅柑长势也很不错,希望今年是个丰收年。”他乐呵呵地说道。

说起枇杷,必然绕不过牛泥村的种植大户李德章。2021年,47岁的李德章返乡创业,毅然流转500余亩土地种植枇杷,让牛泥村水果产业实现从“0到1”的突破。之后,他还成立了合作社,以合作社为中心,辐射带动全村120余户村民种植枇杷,总面积达3200亩。规模扩大的同时,收益也很可观,“今年,我们的枇杷投产面积2000余亩、产量300余吨,创收500余万元。”李德章自豪地介绍,“此外,每年还能为周边村民提供固定就业岗位30余个、季节性岗位120余个,帮助大家实现就近就业。”如今,李德章逐渐将重心转向市场开拓,他的儿子李先亮接替他的工作,逐渐成长为合作社的主心骨,并积极探索“农家乐+采摘游”模式,发展林下养殖,不断为合作社注入鲜活动力。“如今,不仅我们村种植枇杷,周边村乃至于其他乡镇也开始从我们这里采购枇杷苗回去种植。”李先亮笑着说,“非常感谢大家的信任,我会继续学习新技术和管理方法,并把这些知识和技术传授给大家,让每一个信任我们的人都能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当然,在蒙姑镇“水果上山”的进程中,不仅有这些凭借规模和产量脱颖而出的“领路人”,还有许多“深耕细作”的“苦行僧”。

走进大朵村七组的沃柑园,60岁的吕太云正顶着烈日蹲在树旁查看树干长势。微微凌乱的头发、晒得黝黑的皮肤和粗糙的手指,无不表明他是个地地道道的“种地人”。回顾吕太云的“种地”生涯,堪称一段“传奇”。5年前,他结束务工生涯返回家乡,偶然在网上看到沃柑丰收的视频,萌生了种植沃柑的念头。通过自费上网课学习技术,流转土地、网购果苗、开荒种地……他一步步打造出了自己的50亩果园。“从2023年挂果以来,味道一年比一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高,我心里开心啊。”吕太云满意地说道,“从前年开始,村里好几户人家也陆续种植了沃柑,平时遇到问题都会来问我,这日子过得踏实又自在。”他还开起了网店,每到沃柑成熟的时候就上架销售。“等产量和规模再扩大些,肯定要多招些工人,也算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了。”他笑道。

这些“优秀共产党员”“乡村CEO”“致富带头人”,从来没有停下探寻的脚步。他们坚持冲锋在前,做给群众看、带着群众干,凝聚起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科技赋能+专家把脉”

从“靠天吃饭”到“智慧兴农”

产业发展要长远,智慧支撑是关键。蒙姑镇党委和政府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培育本土人才、引进先进技术,为“水果上山”注入了新动力。

坚持“党建引领人才、人才服务发展”的工作思路,对辖区内的乡土人才、“土专家”进行全面摸底,建好详细台账。同时,积极对接上级部门,争取培训机会,选派一批“致富带头人”“新农人”和“乡村CEO”外出培训、交流,提升专业能力。“2024年,通过政府推荐,我作为‘乡村CEO’先后到杭州、成都等地参加培训,不仅开阔了眼界、提升了能力,还结识了许多优秀导师,其中不乏学术专家,他们为我提供了很多建设性意见。”牛泥村的李先亮说,“通过与这些专家和同行的交流,我们解决了不少产业发展中的难题,使枇杷产业更加规范化。我们还组建了标准技术培训团队,定期组织周边果农学习土壤改良、病虫害防治等技术。”

在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方面,坚持让专家“走进来”,把技术“留下来”。为解决果农遇到的技术难题,蒙姑镇党委和政府积极对接并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授课。在县委组织部、县农业农村局、县热开办等上级单位的支持下,云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省市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先后10余次到蒙姑考察、指导,围绕剪枝塑型、疏花疏果、提质增产、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开展“面对面讲、手把手教、点对点解”服务。“专家们的培训通俗易懂,非常实用。”果农陈开才表示,“我们干冲石榴园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经过专家指导后,很多环节得到了优化改进,相信今年产量会更上一层楼。”

在文笔社区农业科技示范园,22亩阳光玫瑰葡萄沐浴着金沙江畔的暖阳进入成熟期,吸引众多果商和游客前来采摘。“谁能想到以前这片光秃秃的土地如今变成了‘金窝窝’呢?”示范园的工人李德芬感叹道,“科技的力量真是神奇,之前谁也不相信这里能种出这么好的葡萄,我们亲眼看着大棚建起来,专家走进来,葡萄一天天长大。现在每天在家门口务工就能挣100多元,还能跟着专家学技术,说不定以后我也能自己种出这么好的水果来,这日子真是越来越有奔头了。”

据悉,该农业科技示范园是2023年依托东西部协作项目落地文笔社区的。经过对气候、土壤以及市场的充分调研,最终决定将葡萄种植作为突破口。“通过招商引资,我们公司‘打头阵’入驻,采用‘企业+专家+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运营。”示范园负责人徐炜介绍道,“作为上海市农业科学院对点帮扶项目,示范园由2名上海农科院专家全程指导、把关,运用科技化手段对农作物、土壤和温度进行科学监测,精准把控每个生长阶段的特点,实现科学施肥。同时,我们还从四川聘请了2名技术人员常驻园区,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目前,我们种植的葡萄面积达66亩,产量约30吨,为周边群众提供了10余个就业岗位。”示范园负责人徐炜表示,“今年第一次挂果,市场反响很不错,经济效益也很可观。平时,我们都让工人们跟着学习技术,后期计划通过‘种源培育、生产带动、成果回购’模式吸纳更多农户参与,这批人将成为我们的‘技术骨干’。”

放眼望去,昔日荒山正蝶变为郁郁葱葱的果园,数千亩山地逐渐转化为农民增收的“绿色银行”。2024年,蒙姑镇水果总产量达600余吨,产值突破700万元,“四季有果”的产业布局初步形成,为乡村振兴写下“点绿成金”的鲜活注脚。

水果“送”上山,荒山变“金山”。下一步,蒙姑镇将继续紧扣“果韵水乡,活力蒙姑”的发展定位,锚定目标,真抓实干,以“党建引领+集体经济+大户带动”模式和科技赋能为抓手,全力推动芒果、枇杷、石榴、沃柑等林果产业提质增效,力争今年实现产量680吨、产值突破800万元的目标,让党建的“红色引擎”持续驱动乡村振兴,让这些“上山”的水果真正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果子”。


通讯员:张玉霞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张玉霞  二审:单 娟
二校:龙 萍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张玉霞  二审:单 娟
二校:龙 萍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经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