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阅读昭通·人文|从贡茶晋京到会馆茶韵: 昭通古城的茶道密码

 2025-07-18 09:46  来源:昭通新闻网

据《春城晚报》2005年6月14日报道:“昨日上午,在43名赶马人的吆喝下,118匹骡马驮着5吨普洱茶,近1公里长的马队在叮叮当当的铃声中,从昭通城南海楼路进城,穿越青年路、西街、陡街、北正街……受到昭通数万市民的欢迎。”“11日下午,马帮在昭通城外的永丰水库边的一片空地安营扎寨。经过一天的休整,备好马料后,13日清晨他们收拾好行囊,又匆匆上了路。他们在昭通境内还将在盐津豆沙走一段五尺道,然后取道绥江,并在绥江举行告别云南仪式。预计马帮将在10月初到达北京。”

20年后,走在修缮如旧的昭通古城的陡街、北正街上,仿佛又听到马蹄撞击青石板那清脆的回响,看到当年云南马帮驮着普洱茶浩浩荡荡跋山涉水晋京的壮观场面,心中顿生敬意。同时心里又冒出两个问题,茶马古道经过昭通吗?昭通古城与茶有什么联系?

现在的昭通古城,在汉朝朱提故城消失、明朝天梯古城废弃后,清朝于1732年在二木那选址建新城,距今不到300年。但说起古道,比起昭通古城的历史来,就要悠久许多。有史料显示,自成都向南经过昭通抵达昆明的古道被称为五尺道,古道继续向西经大理、保山通达缅甸、印度、伊朗、大秦,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也有人称之为茶马古道。

之所以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是因为张骞出使西域时在大夏国的市场上见到了古蜀国的筇竹杖和蜀布。《史记》有载,骞曰:“臣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曰:‘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东南可数千里。其俗土著,大与大夏同……’”据此,有人称从蜀滇至印度的这条道为身毒道。后来,因成都产丝绸,即蜀布,为区别于张骞开拓的北方丝绸之路,这条南方贸易通道遂被称为南方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从成都至保山,有灵官道和五尺道,西线经西昌、大姚至永昌,叫灵官道,也叫清溪道;而从宜宾经豆沙、朱提至曲靖这一段,因为道路狭窄,宽仅五尺左右,被称为五尺道。

至于茶马古道,据故宫博物院网站的表述,茶马古道系指中国西南、西北地区,以茶叶和马匹为主要交易内容,以马帮为运输方式的商品贸易通道。它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主要线路为滇藏线、川藏线和陕甘线等,辅以众多支线和附线,地跨今陕、甘、贵、川、滇、青、藏、新等省区,并外延至南亚、东南亚等地区。茶马古道不仅为区域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效途径,也催生出新的茶饮形式。

关于贡茶晋京的历史,民国时期云南文史研究馆馆员罗养儒在《云南掌故》(原名《纪我所知集》)“解茶贡”一文中写道:“论云南贡茶入帝廷,自康熙朝开始”“康熙某年有旨,饬云南督抚派员,支库款,采买普洱茶五担运送到京,供内廷作饮”。文章提到,贡茶分为正贡与副贡两类:正贡专供皇室,以普洱茶为主;副贡则供应内务府官员及六部堂官,多为普洱茶之外的其他茶叶,并搭配鹿筋、熊掌、冬虫夏草、黄木耳等。每次晋京,正副贡品合计达50余箱。至于运输路线,文章记载:“由云南遵驿路而行,经迤东方面之沾益、平彝(富源)而入贵州境,过湖南,经湖北、河南,入直隶省而达北京。”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元朝在云南设立行省、清朝吴三桂经略云南后,贵州官道逐渐打通,原先的五尺道因道路险而窄被弃之,渐渐淡出朝廷的视野。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20年前,云南马帮离开昆明后,经曲靖、会泽、鲁甸、昭通、大关、盐津、绥江,跨过金沙江进入四川,继而北上陕西、河南、山西、河北,最终抵达北京。

从这个角度来看,滇东北这条古道也是茶马古道中的一条,昭通古城则是这条商贸通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唐宋以来,昭通盛产乌蒙马,这种马虽然体型小,但负重能力强,擅长走山路。被列为贡茶的大关翠华茶,因其色香味俱佳,还在1915年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二等商标荣誉。盐津、绥江等地出产的苦丁茶也很有名,深受消费者喜爱。正是凭借优质马种与特色茶叶的双重优势,昭通得以在历史长河中加入茶马古道行列。

昭通人爱饮茶。清朝时期,朱提山因盛产银铜成了全国货币原料的主产地,吸引了许多中原客商与移民纷至沓来,既推动了昭通的经济发展与文化繁荣,也促进了城市建设与文明进步。随着商贸活动日益繁荣,各地客商逐渐云集昭通,为寄托乡愁,他们纷纷在昭通古城内修建会馆。一时间,相继出现了陕西会馆(陕西庙)、广东会馆(南华宫)、江西会馆(江西庙)、福建会馆(天后宫)、成都会馆(川主庙)、贵州会馆(黑神庙)、湖广会馆(禹王宫)、云南会馆(滇南公所)等。这些来自各省的“淘金人”在经商之余,常聚于会馆内饮茶聊天、看戏集会,品茶、贩茶也因此渐成生活风尚。今天,我们走进陕西会馆、广东会馆,仍能感受到当年茶艺的传承,依稀可辨茶马古道的遗韵。至于铜运古道,在运输铜料的同时,也驮载着茶叶南下四川,四川和重庆一带经常喝的盖碗茶,有很多茶叶就是从这条古道上运过去的。昭通古城李氏支祠主人李耀庭、迟家大院主人迟兴周,年轻时皆以贩茶为业,或肩挑茶叶,或驱赶马帮,奔走于川渝大地,用足迹丈量茶马古道。

昭通古城犹如一座时空桥梁,一头承载着历史,一头连接着未来。春秋时期,“从天堕,止朱提”的杜宇氏族,沿朱提江南下,溯岷江北上,抵成都平原,把农耕文明带到了巴蜀大地。杜宇被称为望帝,“望帝春心托杜鹃”的传说寄托着多少乡愁。今天的普洱茶香飘四海,深受人们青睐。盐津县也有一个叫普洱的地方,两者之间有没有联系已不重要,这一巧合唤起了人们对昭通与茶马古道历史渊源的关注。

其实,无论是品饮普洱茶、龙井、铁观音,还是菊花茶、苦丁茶或滇绿,重要的已非茶叶种类本身。茶,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饮茶、品茶能让人心旷神怡,精神焕发,久而久之,喝茶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业态。昭通古城作为茶马古道上的重要驿站,促进了茶文化的传播与发展。一盏清茶,夏日消暑,寒冬暖胃,其乐融融,何不快哉!


作者:曹阜金 文/图

一审:杜恩亮  一校:曹阜金  二审:杨超烨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杜恩亮  一校:曹阜金  二审:杨超烨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人文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