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市昭阳区融媒体中心
2025-07-14 11:11在云南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这样一位身影,他常年穿梭于湿地与山地之间,用汗水和热血守护着这片净土,他就是郑远见,一位坚定的绿水青山守护者。多年来,郑远见抗劳大山包生态保护重任,以实际行动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风采,在生态保护科普宣教岗位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对党忠诚,是郑远见始终坚守的信念。他深刻领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保护视为神圣的政治使命,铭记于心、践之于行。
郑远见时刻以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坚决服从组织决定。他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动力。在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普宣教工作中,他总是满怀热情地融入群众,致力于引导群众树立保护湿地、保护黑颈鹤的意识,让保护大山包成为大家的共识。
疫情防控期间,郑远见更是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担当。他主动请缨,前往昭通南服务区卡点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寒冬腊月,他不惧风险,坚守岗位,对过往车辆和人员进行仔细检查登记,用责任和担当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筑牢防线。
在大山包保护区的工作中,郑远见始终秉持着创新精神,努力推动生态保护和科普宣教工作不断进步。作为宣教科的负责人,郑远见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推动大山包科普教育基地的建设申报工作,为保护区科普教育搭建了重要平台。他主导建设的保护区解说系统,让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魅力得以更直观地展现给大众;精心研发的科普宣传资料,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着保护区知识;亲自策划设计的大山包保护区LOGO,提升了保护区的品牌形象;撰写的大山包最美湿地申报资料,为大山包赢得了更多关注和荣誉。
同时,郑远见还肩负着科普宣传教育、解说服务以及为大中小学校提供野外教学实习指导等多项任务。为了打破科普宣教形式单一的局限,他整合多方资源,扩展科普维度。他组织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累计达400多场次,受众超过10万人次;为社会各界和学校提供解说与指导300多场次,服务人数达1万余人。
郑远见对大山包的奉献,不仅体现在生态保护工作上,还体现在对当地群众的关爱中。他心系保护区困难群众,积极为他们筹集衣物和学习用品,累计达3000多箱(袋)80000余件,帮助群众达20000余人次。同时,他还筹集并自己捐赠助学金达30000余元,资助了10余名困难学生,为群众解决就学、就医、务工等难题,用真心换来了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工作33年来,郑远见以岗为家,长期在高海拔、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让他患上了失眠、高血压、腰椎和颈椎等多种疾病。他曾2次在山上工作时意外受伤,单位领导多次安排他休息调养,他却总是拒绝,坚持说“这点小伤小病还能坚持”。妻子分娩时,他在教室上课;父亲离世时,他在大山包工作,这些成为了他终生的遗憾,但他却坦然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的无私奉献,让他成为了同事和群众口中的大山包保护区“活字典”“金牌讲解员”。
在科普工作中,郑远见始终与时俱进,将前沿理念融入其中,展现出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
他深耕科普文献编研,先后参与了《中国自然保护区》《云南省自然保护区》《中国鹤》《大山包鸟类图鉴》《湿地科学与管理》等多部文献的编写,为科普事业规范化发展贡献了专业力量。他还热衷于用文字和镜头记录大山包的美,积极撰写拍摄图文稿件并投稿,在中央广播电视台、人民日报、云南日报等众多国家级、省、市、区级媒体发表作品2000多件,为大山包的宣传和自然保护区知识传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郑远见的努力得到了诸多认可。2015年,作品《山村因鹤而变》获云南省“中国梦·云南故事 - 我的云南故事大型征集展示活动”二等奖,同年5月获科技部政策法规与监督司“万名科学使者进社区”活动表彰。此外,他的摄影作品也屡获佳绩,《生命》《大海子霞光》《和谐》等作品分别在不同赛事中获奖,他还多次获得昭阳区对外宣传工作相关表彰,累计获得10多项荣誉。
郑远见,这位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守护者,用33年的坚守与付出,诠释了一名绿水青山践行者的责任与担当。他如同一棵挺拔的大树,扎根在大山包的土地上,为这片美丽的高原湿地遮风挡雨,为黑颈鹤等珍稀物种守护家园,为大山包的生态保护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让绿色的希望在大山包不断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