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绿水青山含笑 金山银山生辉 云贵桂三省区深入探索“两山”转化路径

 2025-07-09 10:07  来源:云南网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20年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两山”理念在全国各地丰富多元的创新实践中熠熠生辉。环境美了、生态好了、产业振兴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更多了。各地通过提升“含绿量”不断提高“含金量”,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云南、贵州、广西地处我国泛珠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之一,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近日,云南日报、贵州日报、广西日报携手,共同采访报道三省区在打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等方面的探索实践、经验成就。

绿美云南铺展“点绿成金”画卷

绿孔雀 记者 杨峥 摄

月亮谷 记者 陈飞 摄

7月的彩云之南,天蓝、地绿、水清。滇池之滨,蜿蜒百里的绿道一路花开,一路风景。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重新在洱海连片盛开,洱海畔129公里的生态廊道,串起苍洱山湖的美景、大理的历史文化、海西的田园风光。

肩负着守护祖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的重任,云南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美丽中国建设扛牢云南担当、作出云南贡献。

截至目前,全省共划定生态保护红线11.35万平方公里,划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33处。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前列。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5%的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愈发牢固。

作为我国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云南建成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高等植物、脊椎动物和大型真菌种类均占全国50%以上,生物种类及特有类型居全国之首,“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生态品牌闻名于世。

云南配合生态环境部成功举办COP15,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以视频方式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收获了“昆明宣言”“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等重大成果。

立足独特生态优势和生物多样性优势,云南积极拓宽“两山”转化路径,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中国建设云南示范样板。近年来,云南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放眼全省,“点绿成金”的故事不断续写——

华坪县守好生态屏障,培育绿色产业,不断探索矿业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形成以晚熟芒果为代表的生态产业,走上了从“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发展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之路;

西畴县大力弘扬新时代“西畴精神”,在实践中探索出可复制可借鉴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统筹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产业开发,发展林木、林果、林花、林药、林禽、林菌、林游、林草“八林经济”,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深度石漠化地区脱贫致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径,荣获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最佳减贫案例;

昭通市赤水河流域以机制创新驱动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联防联控联治,协调推进“生态+红色文化+特色经作”产业融合发展;

……

轻风拂过山林,走在广袤的云岭大地上,一幅万物生长的美丽画卷在云岭大地铺展。抬头看到“天空蓝”,俯首可见“碧水清”,放眼满是“生态绿”,处处彰显生态文明之美,闪耀绿色发展之光,照见新时代彩云之南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实步伐。

云报全媒体记者胡晓蓉

多彩贵州厚积绿色发展之势

梵净山供图

黔金丝猴贵州日报记者金秋时摄

仲夏时节,万竹生风,丹青赤水,绿海藏金浪。

步入贵州格林杜尔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车间,一张张竹浆板经过调浆、稀浆等过程,通过竹浆塑模技术,犹如3D打印一般,再经过激光切割、整形、消毒、包装等工序,变成电脑、平板、手机、电子手表缓冲内托以及蛋糕托盘、环保餐盘餐盒、化妆品包装盒、白酒包装酒托等日常生活用品。

“这种天然的竹浆纤维原材料,在使用12周以后即可完全降解于土壤,成为养料回归大自然。”该公司销售负责人王杰说。

抓住“以竹代塑”政策机遇,“中国竹都”——贵州赤水市132万亩竹海“点绿成金”,一根根竹子被塑造成千姿百态,竹产业链不断延伸,碧绿竹海加快向金山银山转化。2024年,赤水竹产业综合产值超过90亿元,带动竹农人均增收7000余元。

赤水竹海增绿又增收,成为贵州拓宽“两山”转化路径的生动注脚。近年来,贵州依托优良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禀赋,生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林下经济成为生态富民产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多元化路径,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逐步走出一条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的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

6月入夏以来,全国多地气温走高。贵州“凉都”六盘水吸引不少来自广东、四川、重庆等全国各地的游客来避暑旅游。

来自广东中山的徐先生夫妇,已经是第二次来六盘水市野玉海景区度假。“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凉爽,民宿舒适,今年想多住一段时间。”他说。

夏季平均气温23.6摄氏度,森林覆盖率63.3%,抓住良好的高原气候和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多彩贵州”生态旅游新业态崛起,以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西江千户苗寨、赤水丹霞、万峰林、梵净山为代表的“黄小西,吃晚饭”正成为文化旅游的一张金字招牌。

被誉为山地公园省的贵州,已建设78个森林康养(试点)基地,以及凤冈、黄果树、江口、道真、息烽5个全域森林康养试点单位,基地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同时,积极开展生态示范创建,累计创成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13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8个,生态“美丽颜值”源源不断转化为绿色发展“经济价值”。

为青山绿水定价!深入践行“两山”理念,20年来,贵州探索生态资源产业化利用,生态产品市场化交易、价值化补偿,不断拓宽“两山”转化路径。2021年,制定了《贵州省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全省森林、湿地、水流等生态要素的价值量化标准。

交易机制创新同步推进,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数据显示,通过整合现有交易场所设立的贵州生态产品交易中心,目前涵盖水权、碳汇、林权等6大类生态产品的交易目录。

如今,在铜仁市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农户的每株树木均被赋予唯一“身份证号”,通过相关平台实现碳汇量可视化核算与在线交易,资金直达农户账户。

截至2024年底,单株碳汇项目已惠及贵州全省668个村12028户群众,共开发479.8万余株林木,年可售碳汇量4797万千克,开发金额1439.3万元,初步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贵州用一个个生动可及的“两山”转化实践证明:当生态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发展优势,每一座青山都是“绿色银行”,每一片林地都是“绿色提款机”,每一条清流都是“财富密码”,绿水青山正化为贵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不竭源泉。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金秋时

美丽广西书写生态富民新篇

遇龙河供图

三江侗族自治县春茶丰收。龚普康摄

初夏的南宁市邕宁区顶蛳山,百亩稻田连成一片碧海。风过处,绿浪翻涌,稻香裹着泥土气息扑面而来。阡陌纵横间,三两游人驻足,闭目轻嗅,耳畔是此起彼伏的蛙鸣蝉唱。

这片离南宁城区仅半小时车程的绿野,以最原始的自然韵律抚平都市疲惫。当湛蓝天幕下掠过飞鸟的身影,当稻叶沙沙声取代车马喧嚣,顶蛳山用百亩青翠证明:田园牧歌,从未远离。

作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邕宁区近年来主动融入环首府生态旅游圈,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经过几年努力,邕宁区的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双丰收,获得中国气候宜居城市(县)、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等荣誉称号。

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在广西这片热土上还有着更多的生动实践。

素有“九分石头一分土”之称的来宾市忻城县,曾经石漠化严重到被联合国列为“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作为滇桂黔石漠化核心区,这里66%土地曾被嶙峋的石山覆盖,2000年森林覆盖率仅30.6%。

如今,穿行忻城乡野,一幕幕绿色奇迹正在上演。目前,忻城金银花种植面积达10万亩,形成了包含种植、脱水加工、销售等环节的完整产业链,产值达1.5亿元,成为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金银”之花。“金银花之乡”“桑蚕之乡”“珍珠糯玉米之乡”……近年来,忻城加冕了一个个美誉,并成为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早已摘掉了“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的帽子。

桂林市阳朔县拥有以漓江、遇龙河为核心的独特旅游禀赋。近年来,阳朔县以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契机,深入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先导区建设,立足优质特色山水禀赋,促进漓江科学保护和有效利用,提升阳朔旅游的国际品位,塑造了“画里山水、栖居阳朔”旅居目的地新形象。

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桂湘黔三省(区)交界处,生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9.73%。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近年来,三江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创新驱动为引擎,在产业绿色发展和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两大领域持续发力。在“生态+”产业的带动下,“千年侗寨·梦萦三江侗族自治县”已成为全国热门旅游目的地。

近年来,广西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开展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已成功创建19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广西扎实服务“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建设,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全面推进美丽广西建设,不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祖国南方重要生态屏障,持续擦亮“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2024年,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并保持全国前列,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连续两年获评国家优秀等次;全省生态质量指数保持一类,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位居全国第三。

从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到鲸豚遨游栖息的北部湾海域;从碧水悠悠、螺蛳飘香的工业名城柳州,到白头叶猴嬉戏玩闹的崇左密林;从一处处花团锦簇的城市生态公园,到一个个“生态+”产业蓬勃发展的乡村……时下,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不断壮大的生态产业,让美丽广西越发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余锋


来源:云南网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张帆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张帆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