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人文丨孟孝琚碑里的智慧

 2025-07-04 10:14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在浩渺无垠、奔腾不息的历史长河中,每一块古老的碑石都恰似一座沉默而坚定的灯塔,于岁月的惊涛骇浪中静静伫立。它们以历经风雨侵蚀却依旧倔强的身姿,承载着往昔岁月的斑驳记忆,诉说着那些被时光的流沙悄然掩埋却永不磨灭的故事与智慧。汉孟孝琚碑,便是这样一通闪耀着独特光芒、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与昭通智慧的珍贵丰碑,它宛如一颗遗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明珠,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其中无尽的奥秘。

孟孝琚碑,历经千年岁月洗礼,默默矗立于昭通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它不仅是古代昭通人民精神世界的生动写照,还是历史这位伟大而神秘的馈赠者,慷慨地赐予我们的无价瑰宝。碑上的文字,或如金戈铁马般铿锵有力,似在诉说着古人的壮志豪情与英勇无畏;或如潺潺溪流般婉转深沉,仿佛在低吟着他们的儿女情长与悲欢离合。每一笔、每一画都倾注了古人对生活的热爱、对命运的抗争、对道德的坚守,都镌刻着他们的情感波澜、思考轨迹与人生追求,蕴含着丰富而深刻、跨越时空却永不褪色的智慧。

这些智慧如璀璨星辰,镶嵌在历史的天幕之上,跨越千年时空依然熠熠生辉,对当今这个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有着诸多启示。在当今这个物质极大丰富、科技飞速发展,但人们的精神世界却时常感到迷茫与空虚的时代,孟孝琚碑里的智慧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又似一座灯塔,为我们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从对品德修养的执着追求来看,古人以玉比德,将品德修养视为人生的重要使命。这提醒着我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不能被功名利禄所迷惑,而应守护内心深处那片纯净的精神家园。诚信、善良、宽容等美德,不仅是我们在社会中立足的根本,还是我们构建和谐人际关系、赢得他人尊重与信任的基石。我们应像孟孝琚一样,以高尚的品德为追求,在喧嚣的尘世中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让生命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在情感表达方面,碑文对思念与哀伤的细腻刻画,让我们深刻体会到情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面对亲人的离世,还是其他生活中的悲痛之事,我们都不应压抑自己的情感,而应通过合理的方式将其抒发出来,如与亲朋好友倾诉、用文字记录下内心的感受。适当的情感宣泄,不仅有益于我们的身心健康,还能让我们在缅怀亲人的同时,更加珍惜眼前人,让爱与温暖在心中流淌。

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哲学思考,是孟孝琚碑智慧的一大亮点。古人认为天地阴阳失衡会导致遗憾,将人生的不幸与自然现象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我们不能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过度开发自然、破坏环境,否则终将自食恶果。我们应尊重自然规律,与自然和谐共生,将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一个美丽、宜居的地球家园。

面对命运的无常,碑文中既有对命运不公的无奈与困惑,也有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探寻。人生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发生什么事,但我们可以选择以平和、豁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当疾病、失败等不幸降临时,我们不应抱怨命运的不公,而应勇敢地面对现实,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努力在困境中实现自我超越。

孟孝琚碑里还蕴含着对生命短暂与珍贵的深刻感悟。生命如朝露,转瞬即逝,我们应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不要让生命在等待和忙碌中虚度。同时,我们也要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的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

本版文字旨在深入挖掘孟孝琚碑里的昭通智慧,通过对碑文进行细致入微、抽丝剥茧般的解读,带领读者穿越千年的时空隧道,走进古人的精神世界,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领悟他们的思想精髓。期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从这些古老的智慧中汲取力量,获得心灵的滋养,以更加从容、坚定的姿态面对生活中种种境遇,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让孟孝琚碑里的智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博览群书 比德于玉

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希望自己的品德像玉石一样美好。

此句以玉比德,体现了古人对品德修养的重视。玉象征着温润、纯洁等美好品质,人追求如玉之德,是对精神境界的升华。改名以明志,表明人可通过自我设定目标,塑造理想中的自我,反映了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这提醒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今天,不能忽视品德修养。良好的品德是立足社会之本,如诚信、善良等,有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赢得他人尊重。人们应像孟孝琚一样,以高尚的品德为追求,提升人生境界。

怀抱之思 心中惨恻 刊石叙哀

对孟孝琚满怀思念,心中悲痛不已,于是刻石撰文诉说哀伤。

思念与哀伤是情感的自然流露,体现了人与人之间情感联系的深厚。刻石叙哀,是将内心痛苦外化为物质载体,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与寄托。情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以获得心灵慰藉。

天地有憾 阴阳郁结

天地之间有遗憾之事,阴阳之气郁结不畅。

古人认为天地阴阳失衡会导致遗憾,这是一种对自然和人生现象的哲学思考。它将人生的不幸与自然现象相联系,体现了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与自然相互影响,人生的苦难是天地间某种失衡的体现,蕴含着对世界整体性的认知。

这启示人们要关注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保持一种整体观。在现代社会,过度开发自然等行为可能会导致生态失衡,进而影响人类生活。人们应尊重自然规律,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减少“遗憾”的发生。

四时不和 害气蕃溢

四季气候不协调,有害之气弥漫。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天地失衡的表现,将自然气候与“害气”相联系,暗示了环境对生命的影响。从哲学角度看,环境是生命存在的基础,恶劣环境会对生命造成威胁,体现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观点。

这提醒人们重视环境保护。如今,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如温室气体排放导致气候异常,影响人类健康和生存。人们应意识到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从身边小事做起,践行环保理念。

嗟命何辜 独遭斯疾

感叹命运为何如此不公,偏偏让我遭受这种疾病。

这是对命运无常的感慨,体现了人类对不可控命运的无奈与困惑。人们往往认为自己不应遭受苦难,然而命运却总是不如人所愿。它反映了人生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促使人们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苦难。

我们要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不应抱怨命运不公,而应接受现实,积极应对。如面对疾病,应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努力战胜病魔。

中夜奄丧 不幸短折

半夜突然离世,不幸英年早逝。

生命会在瞬间消逝,突出了生命的脆弱性和短暂性。“中夜奄丧”,毫无预兆,让人们明白生命如朝露,转瞬即逝。这促使人们珍惜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更多的价值。

这告诫人们要珍惜当下生活。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因追求未来目标而忽略当下。此句提醒人们,要用心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享受当下,不要让生命在等待和忙碌中虚度。

憔悴茕茕 忽然远游

孟孝琚生前憔悴孤独,忽然离世。

此句描绘了孟孝琚生前的状态和死后的归宿,“憔悴茕茕”体现了人生的苦难与孤独,而“忽然远游”则将死亡视为远行,是对死亡的委婉表达。它反映了人生在世,苦难与孤独如影随行,但死亡是最终的归宿,让人们思考如何在孤独与苦难中寻找生命的意义。

这启示人们:当处于孤独困境时,不应自暴自弃,而应坚强面对。同时,也要用豁达的心态看待死亡,明白死亡是生命终结之必然,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将即幽都 归于电丘 古碑智慧

即将前往阴间,归于墓地。

此句是对死后世界的一种想象,“幽都”“电丘”代表着死后的归宿,体现了古人对生死问题的思考。它反映了古人对死后世界的好奇与敬畏,暗示了生命从生到死的必然过程,同时也体现了古人对生命循环的认知。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死亡虽令人恐惧,但却是不可避免的。了解古人对死亡的认知,可让人们以更加坦然的心态面对生命的终结,珍惜生前时光,努力让生命更有意义。

凉风渗淋 寒水北流

凉风萧瑟,寒冷的河水向北流淌。

此句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营造出凄凉的氛围,表达对生命逝去的哀叹。自然景象与人生境遇相互映照,体现了人与自然在情感上的共鸣。其中,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不可逆转,如同生命一去不复返,蕴含着对时光和生命的感慨。

我们要学会从自然中汲取情感力量。在面对悲伤时,可从自然景色中获得慰藉,同时也提醒要珍惜生命,把握当下。

永归蒿里 重晤无期 古碑智慧

永远归葬于墓地,再次相见遥遥无期。

此句表达了对逝者离去的悲痛,体现了生命的不可逆性和死亡的隔绝性。人一旦离世,便与亲人阴阳两隔,难以相见,这是生命的残酷现实。

这提醒人们要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才懂得珍惜,应多花时间陪伴家人,与朋友保持良好关系,让生命中的情感更加深厚,减少遗憾。

孔子大圣 抱道不施 尚困于世

孔子是伟大的圣人,胸怀大道却未能施行,甚至在世间遭遇困境。

此句以孔子为例,说明即使是圣贤之人,也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凸显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这表明人生道路充满坎坷,即使拥有崇高的理想和卓越的才华,也可能面临困境,提醒人们要有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同时也彰显了理想的珍贵与追求理想的艰难。

这告诉人们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不要因困难而退缩。孔子虽困于世,但他的思想影响深远。人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挫折,应学习孔子的精神,坚守理想,不懈努力,即使不能完全实现,也能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况馀人哉 德行颜回 亦遇此灾

更何况其他人呢?有德行的颜回,也遭遇过这样的灾祸。

此句进一步强调了命运的无常,连德行高尚的颜回也不免遭受不幸,说明灾祸面前人人平等,与品德、地位等无关。这让人们认识到生命的脆弱和不可预测性,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无常的命运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和对道德的坚守。

我们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的不幸。当看到他人或自己遭遇灾祸时,不应抱怨或质疑,而应接受现实。同时,要像颜回一样,无论命运如何,都要坚守道德和修养,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善良。

守善不振 自古有之

坚守善良却不得志,自古以来就有这样的情况。

此句对历史和现实中一种普遍现象的总结,体现了道德与命运之间的复杂关系。它说明善良和道德并非是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唯一因素,命运受多种因素影响。但即便如此,也不能因此放弃守善,因为守善是一种内在的价值追求,是人性的光辉所在。

这提醒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坚守善良。尽管有时善良可能不会带来即时的回报,甚至会面临困难,但人们应坚信善良的力量。如许多志愿者默默奉献,虽未获得物质回报,但他们的善举温暖了社会,体现了守善的价值。

非独孝琚 遭逢百罹 古碑智慧

并非只有孟孝琚,世界上有很多人都遭遇了各种苦难。

此句表明苦难是人生的普遍经历,孟孝琚的遭遇并非个例。这让人们认识到每个人都会经历不同的挫折和磨难,促使人们以同理心看待他人的苦难,珍惜自己的生活,同时思考如何在苦难中成长和坚强。

我们要培育同理心和坚韧品格。当看到他人身处困境时,应给予理解和帮助,而自己面对苦难时,要坚强应对。如面对自然灾害等,人们应团结互助,共同克服困难,从苦难中汲取力量,让自己更加坚强。

景命不永 屋栋倾覆

美好的生命十分短暂,就像房屋的栋梁会突然倒塌。

此句形象地说明了生命的脆弱和珍贵。美好的生命本应长久,但却往往短暂易逝,如同栋梁倒下,房屋失去支撑。

这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充分利用时间。在现代社会,人们常常忙于琐事,忽略了生命的价值。人们应呵护自己的生命,将有限的时间倾注于有意义的事情,让生命更加充实和有价值。

恨不伸志 翻扬隆洽 古碑智慧

孟孝琚未能实现志向,其品德与报负本应光大显扬,终成遗憾。

此句体现了对孟孝琚未竟之志的惋惜,反映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促使人们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实现自己的理想,即使理想未实现,其蕴含的价值和精神也值得传承和发扬。

这鼓励人们勇敢追求理想若无法实现,也应将其积极意义传递下去。如许多科学家未完成的研究,由后人继续接力,不断推动科学进步。


作者:李文灵

值班编审:马燕    审核:倪娜   责任编辑:马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燕
审  核:倪娜
责任编辑:马丽
标签 >> 文化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