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5-07 10:00清晨的大关县木杆镇云雾缭绕,漫山遍野的筇竹林苍翠欲滴,细沙村的竹林在晨风中簌簌作响。49岁的何永兵背着竹篓,穿行在竹林间,手指划过竹节鼓突的翠竹,脸上泛起笑意:“谁能想到,这片竹林不仅帮我还清了债务,还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
2016年以前,何永兵的人生轨迹与许多山里汉子无异:辗转重庆、昆明、内蒙古等地打工,从建筑工地的泥瓦匠到矿场的搬运工,拼尽全力,一年收入还不到3万元。2015年,妻子突发重病,高昂的医疗费让这个本不宽裕的家庭负债累累。“那时候,口袋里连买一袋化肥的钱都凑不出来。”回忆往事,何永兵眼眶泛红。
转机藏在故乡的山林中。细沙村独特的湿润气候孕育了珍贵的筇竹资源。2016年,何永兵尝试着种植筇竹。一位在外经商的朋友主动提出合作:“你负责管护竹林,我负责出资金,咱们先承包100亩竹林试试!”
起初,何永兵白天跟着专家学技术,夜晚翻看《筇竹栽培手册》,死记硬背管护口诀。他采用科学测土配方技术,在贫瘠的坡地上施用有机肥,逐步改良土壤。短短9年,何永兵将筇竹种植面积从100亩扩展至1140多亩,并在寿山镇流转2860多亩山林持续扩大种植规模。
“一根筇竹生长4年后开始有收益,竹林能活上百年,这是留给子孙的饭碗。”何永兵算了一笔账:丰产期竹林每亩可产竹笋350公斤左右,按今年市场价每公斤8元计算,仅竹笋年收入就可超过300万元。在采笋季,他的基地日均可采笋3吨。满载鲜笋的货车从山间出发,驶向县内及浙江、广东等地的加工厂。
从负债累累的打工者到千亩竹林的主人,何永兵的经历成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山区群众依靠生态资源实现脱贫致富的生动缩影。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无数个“何永兵”正将生命的韧性融入山林,让“靠山吃山”有了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也让当地群众的“钱袋子”越来越鼓。
致富后的何永兵没有忘记乡亲。他与细沙村、寿山镇的4个村民小组签订了30年竹林租赁协议,将分散的林地集中经营,同时优先聘请经济困难的村民参与竹林抚育及采伐工作。“去年仅劳务费就发了80多万元,最多的时候,一天有70多个村民在基地务工。”
何永兵主动为周边农户免费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在他的带动下,细沙村涌现出20余户种竹大户。村民罗大姐感慨地说道:“以前采笋靠‘抢收’,现在按技术规范‘采小留大’,收入反而翻了两倍!”
竹产业的壮大,让青山孕育出新的希望。如今的细沙村,竹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何永兵望着成片的翠竹,心里暗自盘算:未来打算与本县的龙头企业合作,将竹材加工成茶桌、竹杖等工艺品,让产品附加值提升10倍以上。
夕阳西下,何永兵的身影渐渐隐入竹海。远处,采笋归来的村民们的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片翠绿的大山,因一群人的坚守与奋斗,正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篇章。
记者:陈忠华 毛利涛 陈允琪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