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高质量发展的昭通实践⑮ | 书写人口大市的教育“突围”答卷——昭通3年改革驱动116万学子成长,各项教育指标全面提升

 2025-10-14 10:07  来源:昭通新闻网

昭通教育的蜕变,源于一场全局性系统革命,党政主导下的资源重构,打破藩篱的机制创新,软硬协同的系统优化。这个人口大市用实践证明,只要方向正确、措施得力,教育后发地区同样能实现高质量发展。这场深刻变革,不仅改变了无数昭通学子的命运,更为这片土地的未来注入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活力。未来,昭通将继续把教育摆在突出位置,集中优势资源办学,推动教育教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整体跃升,努力打造省级区域教育中心,为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未来的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中学。 通讯员 陈忠平 摄

金秋九月,昭通市1140余所义务教育学校和72所高中学校全面开学,加上本科院校、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及学前教育机构的学生,昭通在校学生总数超过116万。昭通这个云南的人口大市,全力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历时3年走出一条坚实有力的“突围”之路。

3年间,昭通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各阶段核心教育指标持续向好。从“跟跑”“并跑”到“赶超”,从“单点突破”到“百花齐放”,这不仅是数据的跨越,更是无数教育工作者坚守、改革与创新的成果,为昭通的未来播下更多希望的种子。

镇雄县芒部中学学生参加科普社团训练。

破局:直面沉疴,锚定三年目标

这场“突围”,源于无数家庭对“上好学”的迫切渴望。“吴父两迁”便是其中一个缩影:吴斌一家如今住在悦湖公馆,孩子在昭阳区五小上五年级。5年前,因北片区优质学校较少,为了让孩子上更好的小学,一家人从湖畔名园搬到学庄小区;2022年又在吾悦广场购置房产,2023年装修入住。“为了孩子上学,确实没少折腾。”吴斌感慨地说道。

几年前,昭通教育面临诸多沉疴:部分教师热衷于业余活动,影响了潜心育人的主责主业;好学校“一位难求”,学位供给不足且区域不均,城乡教育资源分布失衡;“师资困局”凸显,教师总量短缺与专业素养提升压力并存;学校党建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治理效能不足;政策缺乏系统性,改革协同性弱。这些都制约了昭通教育高质量发展。截至2022年,昭通多项教育关键指标与全省平均水平仍差距明显。

痛定思痛,教育优先成为市、县、乡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共同意志,昭通正式踏上教育的“突围”之路:制定《昭通市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围绕“一年补短板、两年提质量、三年上台阶”目标,通过组织协调、经费保障、考核监督、宣传引导四项保障措施,实施党建引领立德树人提升、基础教育普惠增效、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扩容提质、教育人才队伍培养提升、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平安校园建设推进等“7个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党建思政、资源均衡、职业教育、心理健康、校园安全等领域提质增效,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课堂上,镇雄县陇家湾小学学生认真听课记笔记。

破冰:改革驱动,激活内生动力

今天的教育,是明天的科技、后天的经济、未来的新质生产力,而改革正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昭通深化教育改革,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为教育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强化领导机制,打通执行“梗阻”。加强党的领导是昭通教育“突围”的根本保证:由党委和政府主要领导担任市、县党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教育工委书记全部由党委副书记兼任,执行力显著增强;同时,市、县、乡全面落实“编外校长”制度,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学校解决实际困难,有效打通教育发展的“中梗阻”。

实施学区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昭通系统推进学区制管理改革,有序撤销142所乡镇中心校,推动533名管理人员重返教学岗位,把277所村小整合为179所,推动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城镇集中。

深化联盟办学,促进质效提升。针对县域高中学校教学质量不高的实际情况,昭通于2023年创新组建三大教研联盟,以昭通市第一中学(以下简称“昭一中”)、云南师范大学附属镇雄中学、云天化中学为“盟主”,联合72所县域高中学校,形成“一龙头引领一片区域、一盟主带动多校发展”的协同机制。这一创新实践成为科研驱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典型,并在全省交流推广。以昭一中教研联盟为例,该联盟自组建以来,围绕高三备考、同课异构、班主任素养大赛及同步联考等开展系列活动75场次,邀请多省专家举办讲座,组织跨区域教学竞赛与联考测评,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管理模式和教研成果共建共享。2025年,该联盟所联合的36所学校特控上线率、本科上线率分别提升12.31、12.16个百分点,区域教育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课间时分,镇雄县陇家湾小学学生在操场下棋。

创新校长选聘,激活办学活力。彝良县将校长选聘作为教育改革的关键举措,对41所学校校(园)长岗位实行全覆盖公开竞聘,深入推进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与校长职级制改革,共认定各职级校长344人。选准“领头雁”成效显著:彝良一中和实验中学迅速摆脱“高进低出”困境;小草坝中心校、长房中学、发界小学等校更换校长后,短短两年内教学成绩便从全县垫底跃升至中上游水平。

加大激励保障力度,激活队伍活力。市委、市政府连续3年召开教育大会,累计表彰先进集体124个、先进个人298人,表扬教育工作突出个人300人;在设立5000万元专项基金基础上,每年新增2000万元用于教师绩效提升,强化“教得好、得实惠”导向。2024年以来,市级财政安排1060万元用于昭一中教师新增奖励性绩效,学校按“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原则差异化分配,重点向教学突出的班主任与教师倾斜。这项改革有效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树立起重激励、抓质量的鲜明导向,为教学提质注入了活力。

强基:硬件软件双强化,夯实发展根基

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坚实基石,直接关乎办学条件改善、资源优化配置及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教师队伍则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硬件与软件需协同共进,缺一不可。

3年来,昭通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力度,累计投入资金46亿元,新建、改建、扩建学校353所,新增学位10.6万个,有效补齐各学段学位缺口。昭通市凤池九年一贯制学校总投资2.2亿元,占地65亩,拥有布局合理的运动场地、功能齐全的教学楼和20余间专业功能室,整体搬迁后校园面积扩大逾3倍,学位数量增加30%,办学条件实现跨越式提升;昭阳区第七小学承担主城区80%以上随迁子女教育任务,历经多次扩建,校园从9.5亩扩展至55亩,学生从500人增至3500人,教师从22人扩充至167人,设施持续完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2023年,昭阳区投资2.35亿元新建海晏池九年一贯制学校,新增学位2850个,有效缓解就学远、择校难问题,目前在校学生约2000人。据了解,昭阳中心城区一次性启动18所学校建设项目,新增学位2万个,显著缓解学位供给不足与区域不均问题。

体育课上,活力满满的昭通卫生职业学院学生。

教师队伍建设是昭通教育强基的关键一环。3年来,昭通以“抓党建、引名校、扩队伍、强师资、攻课改”五大举措为抓手,系统化推动教师能力全面提升。

抓党建,强基础。开设“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昭通分课堂,全面完成419所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配备党组织书记、校长838人,充实党务力量3813人,累计创建省、市学校党建示范点44个。

引名校,强牵引。彝良县引入神州天立教育集团创办天立学校,引入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托管新城中学、创办云南民大附中彝良高级中学;鲁甸县引入建水实验中学创办鲁甸县实验中学、托管南城中学……名校带来的不仅是优秀的管理团队,还带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课程体系,为本地教育注入“新思维”。云南民大附中托管彝良新城中学后,新城中学先后获得“云南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昭通市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首届中考总平均分达646.2分,优秀率达99.6%。2025年,云南民大附中彝良高级中学特控线上线374人,上线率达84.60%,占全县高考特控线上线总人数的47%。同年,鲁甸县高考特控线上线726人,较2024年增加658人,增长9.7倍,上线率提升18.02个百分点。其中,鲁甸县实验中学首届高考特控线上线582人,占全县上线总人数的80%。

扩队伍,补缺口。编制资源优先保障教育,3年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等渠道补充教师3561人,全市专任教师达6.98万人,教师队伍持续发展壮大。

强师资,提能力。镇雄县芒部中学推行“内提质+外引智”教师培养机制:组织教师骨干到北京、上海、昆明等地培训观摩,邀请李镇西、汪志广等教育名师来校指导,实行新老教师“一帮一”,注重新教师入职培训,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青年教师唐超从“怕上讲台”成长为“赛课能手”。彝良县着力推动“躺平教师”主动作为,对连续两年教学成绩无明显提升且排名末位的教师,安排至同级或较低层级学校进行岗位交流、跟岗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回原校任教,部分教师经交流后转变理念,教学成绩大幅提升,甚至“逆袭”成为学科带头人。昭一中推行“师徒结对”,师徒考核“一荣俱荣”,若徒弟不合格则师父将被取消评优资格,以此加速新教师成长。全市层面,教师“市培”项目累计开展11期,覆盖2834人次;4名教师获全国表彰,215名教师获评省级优秀教师;认定教育“三名人才”196人,8人入选“兴滇英才”、54人入选“兴昭人才”;318名省级、944名市级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在评选中脱颖而出,师资队伍“含金量”持续提升。

攻课改,提质效。昭一中深化新授课、习题课、复习课、试卷评讲课“四种课型”研究,将自主学习课排入课表,推行“作业提质减量”,告别“题海战术”。镇雄县芒部中学摒弃“难题攻坚战”,聚焦夯实基础,推行“70%的学生掌握70%的基础知识”战略,成效显著;同时推行“五点四环节”教学法,以教学重点、难点、易错点、易忘点、拓展点为靶心,通过“传授—掌握—运用—解决”四个环节,实现课堂从“满堂灌”到“三分讲、七分练”的教学结构转型;实施“三年一盘棋”战略,结合分层教学与错题统计,让学生前期打基础、后期补漏洞,还实行师生同考制度,共同找难点、查问题。彝良县通过“同课异构”“双师备课”优化教学,天立学校启用“天立启鸣AI学伴”,依托大数据精准分析学生薄弱点,推送专家讲解内容,助力学生成绩螺旋式上升。

记者走进镇雄县陇家湾小学,带学生了解相机的操作。

彝良县正是昭通教育突围的生动注脚:多年前,该县各阶段教育水平长期徘徊于全市末位;2024年,初中生源开始回流;2025年,教学成绩跻身全市前列,诞生首位高考成绩被屏蔽的学生,创下117年办学史上最好成绩。3年来,彝良县义务教育阶段低分率持续接近于零——从“吊车尾”到“排头兵”,彝良的逆袭,是昭通教育绝地“突围”最有力的证明。

经过3年的不懈努力,昭通教育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学前教育扩优提质,省一级幼儿园增至36所,较2022年增加17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6.55%,绥江县创建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常态化抓实控辍保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9%以上,在学区制改革基础上推行集团化办学,优质资源学校和学生覆盖率分别达50.57%和73.41%;高中教育实现突破,阶段新增省一级高(完)中9所,总数达26所,实现“县县有一级高(完)中”目标;职业教育整合创新,新组建昭通职业学院,对县级职中进行提级管理,整合师资与实训资源,启动昭通职业学院与市职教中心合并办学改革,全面推开普职融通,在9所职中设立普高班,推进中职兜底招生改革。

如今,昭通的校园里书声琅琅、生机勃勃,超过116万名学生的梦想,正成为这座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大底气和希望。


记者 :郎 伟 陈忠华 刘 彦 闵光景 王国江 通讯员 :李金俊 王申赢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昭通市融媒体中心基层教育蹲点采访专班记者拍摄

一审:莫 娟  一校:郎 伟  二审:何田田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莫 娟  一校:郎 伟  二审:何田田
二校:沈艳琼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