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10-14 09:16◆通讯员 黄成元 王濒悦 李昭霞
深秋时节,盐津县兴隆乡的田间地头和农家院落里格外热闹。一只只活泼的盐津乌骨鸡在鸡舍中踱步啄食,欢快的鸣叫声此起彼伏。这批新补栏的1.3万羽鸡苗,正通过“干部托养+农户代养”的创新“抱团”模式,为724户脱贫户带来零风险养殖的新机遇。
干部兜底,农户增收
“以前想养鸡,总是因为害怕赔钱而不敢尝试。现在干部帮我们垫付鸡苗款,出栏后只需用1只成鸡抵扣10只鸡苗的成本,剩下的鸡卖了都是自己的!”兴隆乡脱贫户周大姐一边给鸡添加饲料,一边算起“增收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针对脱贫户“缺资金、怕风险”的养殖难题,兴隆乡创新推出干群合作机制。由干部自愿认养,统一采购鸡苗并完成脱温后交由农户代养,待鸡苗长成出栏,农户仅需用少量成鸡抵扣鸡苗成本,其余收益全部归自己所有。这一模式既缓解了农户的资金压力,又显著降低了养殖和销售风险。
为确保养殖成效,乡里还专门组建了技术指导小组,定期上门开展培训。目前,这批鸡苗已全部投放到农户家中,曾经零散的农户养殖产业正逐步转变为有组织、有保障的集体产业。
鸡舍“重生”,资产“生金”
漫步在兴隆乡,随处可见重焕生机的鸡舍。“这些鸡舍是之前政府补贴建设的,空置了很久,实在可惜。现在养上了乌骨鸡,既不用自己再花钱建设,也省去了不少麻烦!”代养户老陈指着自家庭院里的鸡舍感慨道。
兴隆乡对脱贫攻坚时期建成的鸡舍进行了简易修缮和全面消毒,使87个闲置鸡舍得以重新投入使用。这些曾经的“沉睡资产”,如今变成了“生财阵地”,不仅为代养户节省了新建成本,还实现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销路有保障,养殖有干劲
对养殖户而言,最担心的莫过于销路问题。“鸡养得再好,卖不出去也是白忙活。现在乡里早就和企业签好了订单收购协议,我们只要专心养好鸡就行,不用担心销路问题!”养殖户老方的一番话,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
兴隆乡在推广代养模式的同时,深化“销售公司+村集体+农户”的绑定机制,与多家企业达成合作,已完成约2万只乌骨鸡的保价回收。此外,乡政府还制定了养殖奖补政策,对成效显著的农户给予额外奖励,进一步激发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
目前,全乡乌骨鸡产业已覆盖常住农户3250余户,散养量约2.9万羽,“小规模养殖”正逐步汇聚成“规模化产业”。
兴隆乡的创新实践,是盐津县乌骨鸡产业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作为重点打造的“一县一业”支柱产业,乌骨鸡养殖业在创新模式的推动下,已全面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科技化协同发力的完整产业链。
如今,在盐津的青山绿水间,近5000栋标准化鸡舍点缀其间,年出栏优质乌骨鸡近300万只。这项蓬勃发展的产业,已带动2.3万农户抱团发展,户均增收4600元,综合产值突破6亿元。
夕阳西下,兴隆乡的乌骨鸡陆续归巢。农户们忙着喂食、检查鸡舍,脸上写满对丰收的期待。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乌骨鸡产业正以创新的模式和稳健的步伐,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