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大关:构建全产业链 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

 2025-05-07 09:54  来源:昭通新闻网

满山藏竹笋,带富小山村。最近,大关县第三届筇竹“竹王”“笋后”争霸赛及剥笋比赛在木杆镇细沙村大罗汉坝举行。经过一天的紧张角逐,综合评判后,代表寿山镇参赛的大关县绿锋种植家庭农场的一根筇竹,凭借3.79厘米的胸径和“最帅”外观荣获“竹王”称号;代表木杆镇参赛的大关县坤恒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一根重1.14斤、高34厘米、直径达4.45厘米的竹笋荣获“笋后”称号;木杆镇3名村民10分钟内剥笋26.58斤,获得剥笋比赛团体赛一等奖;高桥镇新开村村民蔡国树10分钟内剥笋8.76斤,获得剥笋比赛个人赛第一名。

千年筇竹会“说话”,绿水青山可“刷卡”。这不仅是一场筇竹笋采摘季里关于自然馈赠的较量,更是一场对传统技艺和匠心精神的传承与展现。近年来,大关县坚持“一县一业”战略,大力发展筇竹产业并取得实效。截至2024年,全县竹林投产面积达56万亩,竹笋年产量达5.29万吨,竹材年产量达5.64万吨(约4.5亿根),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惠及群众19万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9%。

从20万亩到

100万亩的跨越

初夏,气温渐升,大关县木杆镇细沙村的路旁、沟边、地角、山上,竹苗、竹笋、竹林、竹海错落分布,大地一片苍翠,生机勃勃。

筇竹,又称“扶老竹”“罗汉竹”。地处乌蒙山区的大关县独有的“冷湿寡照”气候,与筇竹喜“冷凉湿润”的习性高度契合,孕育出筇竹这一“中国独有、大关独大”的稀缺性资源。全县10个乡镇天然筇竹林面积达20.83万亩。2018年,大关县被中国林学会授予“中国筇竹之乡”称号。

因“筇”而种,知“竹”向强。2018年,大关县将筇竹确定为“一县一业”,举全县之力大力发展,将项目资金、有效资源向筇竹产业集中倾斜。7年来,大关县投入竹产业资金达20亿元以上(其中第一产业投入6亿元以上)。按照“一体两核三廊带”的种植空间布局,全县新种植竹子86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18万亩,新修产业配套公路700余公里,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增加至116万亩,其中筇竹从20.83万亩增加至102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70%以上。

一根根竹笋托起山区群众致富梦

5月初,春笋采收季已接近尾声,但在木杆镇林区公路上仍然停放着各种车辆,竹农和客商还在忙着进山采笋、收笋、运笋……

7年来,木杆镇推行“全域种竹、全竹利用、全民致富”的发展思路,通过组织化推进、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新种植筇竹近20万亩,全镇竹林面积达31.5万亩。

每年春天,春笋迎着春风拔节生长。5月初,记者来到木杆镇10万亩筇竹核心区观景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筇竹似一片绿色的海洋。走进密密匝匝的竹林,只见一根根竹笋破土而出,竹农们正背着背箩手脚麻利地采笋,半个小时就能装满一背箩。

“珙桐花开,筇竹笋发,又是一年好风景。”4月,刘厚元在微信朋友圈写下这样一句话。刘厚元是细沙村大厂坝村民小组村民,今年55岁,已有40多年的筇竹种植经验。

“我们从小就在筇竹林里玩耍,特别喜欢吃筇竹笋。”刘厚元一边采笋,一边向记者分享他这些年发展筇竹产业的“致富经”。

俗话说,“靠山吃山”,刘厚元便是如此。凭借对大山的热爱和对筇竹的了解,他于2017年5月成立了大关县源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成为最早成立专业合作社示范种植筇竹的带头人之一。该合作社带领当地近100户农户发展筇竹产业。多年来,合作社承包山林1000余亩,建成筇竹育苗基地25亩,基地每年出苗20多万株,辐射带动群众发展筇竹5000多亩。

鲜嫩的竹笋不仅是春日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更成为推动笋农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走进大关县源丰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承包的山林,茂盛的竹林中,一根根粗壮的竹笋破土而出。自今年4月以来,刘厚元组织家人及五六位亲戚每天轮流到承包的山林中采笋,一天可采笋200公斤左右。他说:“采笋、伐竹时要遵循‘采密留稀、采小留大、采弱留强’的原则,只有合理采伐,切实落实抚育管理措施,才能保证竹林的繁殖与生长,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目前,刘厚元家的筇竹种植面积达20多亩,其中10多亩已投产,每年卖竹笋的纯收入超3万元。

专家领衔,科技赋能,筇竹变“富足”。近年来,大关县加强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合作,相继建立筇竹研究院、董文渊专家工作站等,从筇竹育苗、种植,到幼林抚育、低效竹林提质改造,再到竹笋采摘、竹笋加工等环节进行技术培训指导。自1993年起,西南林业大学教授董文渊便带领团队扎根大关开展筇竹系统研究工作,为大关筇竹产业发展筑牢了坚实的科技根基。2023年,云南省董文渊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成立,进一步为大关筇竹产业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此外,云南省林业和草原科学院教授赵一鹤携手林森食品,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特派团丁雨龙团队深入一线开展技术培训,助力大关竹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乌蒙山混生竹产业服务站”落户大关,为当地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交流与合作平台。依托筇竹研究院、董文渊专家工作站、国家科技特派团等科技平台,大关县统一制定种苗选育、栽种、幼林抚育、低效林改造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并全面开展培训指导。通过落实密度控制、垦复施肥、护笋养竹等管护措施,实现优质竹苗县内自给;幼林3—5年即可郁闭成林并产生效益,科技示范竹林的竹笋亩产量达800斤以上,竹材亩均产值突破1万元,群众爱竹护竹意识显著增强,“把山当田耕、把竹当菜种”已成为当地群众的普遍共识。

全面延伸产业链,打造富民支柱产业

筇竹林、筇竹长廊、筇竹广场、筇竹大道、竹笋加工厂、筇竹家具厂、筇竹工艺品、筇竹产业园……在竹产业发展中,大关县按照一二三产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的策略推进建设。

规划全国一流的竹笋加工示范园,总投资4.9亿元,一期建成年产2万吨竹笋加工生产线,二期建成年产3万吨竹笋加工生产线,三期已完成规划设计;投资1.8亿元的筇竹农文旅融合发展产业园已完成一期装修装饰,筇竹科普馆免费对外开放;投资1700万元的沪滇协作筇竹产业园、大关旭红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投产运营;投资1000万元改造靖安竹材加工厂;大关县金竹工艺品有限责任公司投产运营;投资2.1亿元的靖安竹笋加工产业园正在进行装修装饰。全县培育发展笋材加工企业20家、涉竹集体经济组织23个、家庭农场及农民专业合作社82个。林森食品、竹一无二荣升规上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大关旭红、大关瑞兴、大关森林筇竹、大关水池湾4家涉竹合作社荣获省级示范社称号。全县形成了以林森为龙头,竹一无二、汇竹、鑫兴、昭笋、羲之竹、金竹、长韵竹木、源竹虹等为补充的笋材及延伸产品加工格局,以细沙大罗汉坝绿美竹园为示范的竹旅融合发展业态逐步成形。

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木杆镇向阳村,是一家专注竹笋生产加工的村集体经济公司。走进公司生产车间,工人们正忙碌地加工新鲜竹笋,经过清洗、切片、包装等工序,一根根竹笋被加工成各种美味的竹笋制品。

安远珍是向阳村村民,以前家乡没有企业,她只能在外务工。如今村里建起了工厂,她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工作,不仅能照顾家庭,每个月还能获得四五千元的收入。和乡亲们一起务工,大家有说有笑、相互照应,也不用担心拿不到工资,她对此十分满意。

该公司采用“党组织+村集体经济公司+龙头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吸纳木杆镇9个村集体经济公司投资入股,将每一户群众都融入产业发展,把产业链与基层组织紧密联结,实现了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的高度组织化发展。2024年,该公司实现产值2400万元,带动周边村民5000余户增收1500万元,吸纳周边100余人稳定就业。预计2025年,该公司产值将突破3000万元。

大关县立足筇竹绿色生产,品牌竞争力不断提升。“大关筇竹笋”成功获批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昭通市十大区域公用品牌。大关县认证省、市、县“绿色食品牌”产业基地7个,面积达8.88万亩;拥有有机筇竹笋基地25个,面积达45万亩。2019年、2022年,大关县连续两届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入全省20个“绿色食品牌”发展特色县,当前正全力打响“中国筇竹之乡”品牌。


记者:陈忠华  毛利涛  陈允琪  文/图

一审:陈忠华  一校:毛利涛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陈忠华  一校:毛利涛  二审:单 娟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