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盐津:“牛铃”摇醒青山梦

 2025-04-27 16:31  来源:昭通新闻网

四月芳菲,万物葱茏。清晨的盐津县牛寨乡牛寨村石板溪,阳光刚刚穿透薄雾,肉牛养殖示范场已传来阵阵“哞哞”声。37岁的何沛海推开牛舍大门,端起一盆青贮饲料倒进食槽,膘肥体壮的牛儿立刻簇拥而上。在“咔嚓、咔嚓”的咀嚼声中,他算起了经济账:“在这儿务工每月工资6000元,加上合作社分红,一年能挣8万多元,比在外打工强!”不远处,70岁的何锡炳正用手机直播自家牛棚里的情况,10头母牛悠闲地甩着尾巴,屏幕上不断跳出网友留言:“这牛养得真精神!”“饲料配方能分享吗?”

这样的场景,是盐津县肉牛产业蓬勃发展的缩影。

2020年建成的石板溪肉牛养殖示范场,犹如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乡村振兴的层层涟漪。

“这座占地15.5亩的现代化养殖基地,牛舍、青贮窖、粪污处理区一应俱全,现存栏肉牛208头,其中能繁母牛120头。5年来,这里不仅累计出栏肉牛500多头,产值突破760万元,更催生了‘饲草种植—科学养殖—粪肥还田’的绿色循环链。”石板溪肉牛养殖示范场负责人何沛山介绍说。

在示范场的辐射带动下,玉米秆不再是田间废物。村民何沛友把100亩地改成“青贮银行”,夏季种玉米,秋冬播黑麦草,轮作模式让每亩地年收饲草6吨,去年的饲草销售收入达11.6万元。“秸秆粉碎后卖给养牛场,收入还不错!”何沛友指着堆成小山的青贮包笑着说道。示范场每年消化周边1200吨饲草,带动180余户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连七旬老人都在田间找到了“用武之地”——72岁的张奶奶靠收割牧草,一年能挣8000元。

科学养殖的春风,吹散了传统放牧的辛劳。何锡炳曾是“追着牛儿满山跑”的老把式,如今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学会了青贮饲料的制作和肉牛的疫病防控。他的家庭养殖场常年存栏10余头母牛,通过自繁自养,每年可出售4到5头牛犊。“以前养牛如‘靠天吃饭’,现在按标准操作,母牛受孕率从60%提高到90%!”何锡炳抚摸着新生牛犊感叹。在云南盐津赋能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支持下,盐津众多农户加入能繁母牛养殖行列,全县母牛存栏量达3.6万头,形成了“千家万户养母牛,集中示范育肥牛”的产业格局。

产业链的延伸,让乡村振兴的“牧歌”愈发嘹亮。示范场内,铲车正将发酵后的牛粪装车运往茶园。“这些有机肥能改善土壤结构,种出的茶叶每斤可多卖20元。”技术人员介绍,每年300吨粪肥还田,既降低了种植成本,又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在加工车间,新引进的肉牛屠宰、牛肉深加工生产线即将投产。不久的将来,盐津的牛肉产品便可直供成渝地区商超。

夜幕降临,示范场的灯光照亮了山乡。合作社办公室里,何沛山和乡亲们围坐在一起核算年度收益:“今年新增的50头育肥牛即将出栏,按每头2万元估算,又能增收100万元;刚签订的200吨有机肥订单,让秸秆和牛粪再增值15万元……”这样的场景,正在盐津县7249户养殖户中复制。目前全县有50头以上规模的标准化养殖场258个,肉牛存栏量达6.3万头,年出栏1.5万头,综合产值7.5亿元,户均增收1.5万元。

从石板溪肉牛养殖示范场出发,盐津县的养牛致富路越走越宽。山间公路上,运草车、送肥车、购牛车川流不息;农户院里,手机直播带货、智能项圈监测、电子耳标溯源成为新农活;田野中,牧草与庄稼共舞,牛铃与笑声和鸣。在这里,每一头牛都是乡村振兴的“发动机”,每一声牛叫都是共同富裕的进行曲。正如石板溪肉牛养殖示范场墙上那句醒目标语——“养好一头牛,兴旺一个家”,盐津人正以“牛劲十足”的奋斗姿态,在乡村振兴的路上解锁“共富密码”,在乌蒙山间谱写新时代的“田园牧歌”。


通讯员:黄成元 黄春燕 邱琴 文/图

一审:李丽娟  一校:黄成元  二审:马 丽
二校:马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李丽娟  一校:黄成元  二审:马 丽
二校:马 鹏  三审:陈允琪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