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8 14:29近年来,各种“打野攻略”“寻鲜地图”层出不穷,探寻野趣逐渐成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但不文明的“打野”行为也引起当地村民的不满。比如,鲜嫩的鱼腥草由于暴力采摘被成片地连根拔起;刚冒头的春笋被“掘地三尺”挖了出来。甚至有游客将农户种植的名贵中药材也当作野菜挖走,给村民带来了损失。
“打野”热潮的兴起,为城市生活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反映出市民对亲近自然、探寻野趣的强烈渴望。然而,部分参与者缺乏对自然环境和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过度追求个人的野趣体验,忽视了自身行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社交媒体上的“打野攻略”,往往只强调采摘地点和种类,却缺乏文明采摘、保护生态、保护农民利益等内容,一些游客仅凭攻略贸然前往,既容易因缺乏专业知识而误采误食,也增加了破坏他人作物的风险。
“打野”作为一种新兴社交方式,体现了市民的休闲娱乐需求,不宜一味强行禁止。相关部门和机构可以探索更加合理、可持续的采挖活动形式,如定期组织“打野”体验活动、设立专门采挖区域、邀请志愿者传授野菜知识等,既满足公众的探寻野趣需求,又可防止误采误食,保护生态环境。
同时,需要制定相关管理规定,明确在公共区域、自然保护区以及村民承包地等不同区域的采挖行为准则,对于破坏生态环境和他人财产的行为,要依法予以处罚。当地村委会和相关管理部门要在易发生误采的区域,设置清晰醒目的标识牌,明确区分野生植物区和村民种植区。在“打野”较为集中的季节,可安排专人进行巡逻劝导,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利用媒体、社区宣传等多种渠道,加强对文明“打野”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明素养。
作者:江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