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昭通新闻网
2025-04-18 09:35一座古城,一段历史。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昭通古城,一眼千年、历史璀璨、历久弥新、巍然屹立,犹如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见证着昭通的沧桑变迁。当第一缕阳光轻抚过钟鼓楼的翘角飞檐,小巷深处传来阵阵悠远的吆喝,仿佛历史的回声,唤醒了古城沉睡的文化之魂。今天,这座独具魅力的历史古城,正逐渐从幽静的“深闺”中走出,以不绝如缕的文脉,连接着过去与当今,向世界展示其历久弥新的风采。
古城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则是古城不朽的灵魂。在箭道广场上,石匠以刀代笔,在青石板上细细雕琢,将朱提文化的深沉厚重融入每一寸肌理,那些深浅不一的刻痕,宛如古城四季更迭的印记,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事;迟家大院中,传统戏曲的悠扬旋律在空气中轻轻飘荡,仿佛能穿越时空,将古城的风雨沧桑与人间温情娓娓道来;李氏支祠里,一出名为《一根扁担》的剧目正深情上演,它不仅重现了昭通商人往昔的奋斗历程,更引领着观众跨越百年时光,深切体会那份深沉的家国情怀与商业精神……
昭通古城的韵味,不仅蕴藏于其古朴典雅的建筑风貌之中,更深深植根于其悠久绵长的历史文化脉络里。昭通古城历史悠久,秦汉时期,僰人族群在此繁衍生息;唐代,乌蒙府的设立进一步丰富了其历史内涵;西汉时期,朱提县的设立,标志着昭通被正式纳入中央政权的管辖之下,开启了其作为一方重要地域的新篇章。随后,昭通古城历经沧桑巨变与数次重建,在清雍正年间,乌蒙府迎来了它的新名称——昭通府,这也奠定了现今昭通古城的基本格局。彼时,商贸活动的蓬勃兴起,如同一条纽带,紧密连接着川、滇、黔三地,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交流与发展,为文化的繁荣注入了不竭的动力,从而孕育出源远流长的“朱提文化”。朱提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与滇文化、洱海文化交相辉映,共同绘就了云南历史文化丰富多彩的壮丽图景。昭通古城如同一部浩瀚的历史巨著,记录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如今已成为600多万昭通儿女共同拥有的宝贵文化遗产,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
昭通古城,历尽沧桑、几经变迁,街巷、店铺、民居等建筑穿越百年时光仍静静矗立,成为古城珍贵的历史文化底色。2018年,一档由央视打造的大型文物探索栏目——《国家宝藏》横空出世。节目中,我们通过一件件无声的文物窥探了一个个朝代的繁荣衰败,也看到了人类巧夺天工的技艺结晶。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昭通古城亦然,为了让历史文化“活”起来,古城保护管理者们深度挖掘和整理有关古城的诗词歌赋,让其融入城市街区及休闲空间;实施名人故居遗迹修复、人文景观建设和摄影作品展示等项目,创新开发一批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开展增进游客、商户、居民互动交流的民俗节庆主题活动,给古城带来新气象、注入新动能,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着昭通古城保护利用的新故事。
历经百年的风雨洗礼,李氏支祠前红灯映照,身着古装的演员们轻盈地穿梭于祠堂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以精湛的演技,将大义滇商李耀庭的传奇一生娓娓道来,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得以触碰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昔日寂静悠长的老街小巷,如今再度人声鼎沸,每一条石板路都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那些历经岁月、巧夺天工的建筑,犹如一幅幅精美的画卷,再现着昭通古城昔日商贸繁荣的辉煌岁月。在这片被赋予新生机的土地上,昭通古城正沐浴在乡村振兴的温暖春风之中,悄然“活”了过来。它们并非沉寂于岁月尘埃中的遥远记忆,而是跨越千年的生动史诗,在古今文化的深刻对话与交流中,不断重塑并强化着这座古城的文化地标。朱提的文脉如同璀璨星辰,在当代社会中依然熠熠生辉,绽放出耀眼的光芒,续写着不朽的文化传奇。
昭通古城,历史韵味与现代生活和谐交织,绘制出一幅生动的城市画卷。在这里,文化的挖掘与弘扬,如同为古城注入了灵魂,一砖一瓦都被赋予了新的生命,秉持“修旧如旧”原则,在保留原貌的同时,也悄然延展着古城的“骨架”,讲述着千年的故事;在这里,市政功能的不断完善与人居环境的持续优化,更是让古城居民与游客都享受到了更为便捷与舒适的生活体验。昭通古城,在保护与管理中不断升级,它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谱写着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华章,勾勒出一幅关于历史、现在与未来的美好图景。古城保护不仅是一场对过往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为了将那份独特的“烟火气”与“老场景”深植于现代生活之中。
历史可以对话,岁月可以触摸,没有文化传承,便没有今天昭通古城的更新与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