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教育︱百年四小展新颜

 2024-04-16 10: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百年老校,薪火相传。一所百年老校犹如一棵百年参天大树,它扎根泥土,守望未来,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梦想。

位于昭阳区德育街2号的昭阳区第四小学(以下简称“第四小学”),创办于1912年。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它与时代发展的脉搏同频共振。近年来,乘着昭通教育发展的东风,第四小学吐故纳新,弦歌不辍,本着既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又要顺势而为、与时代接轨的原则,重新构建了以“让每一位孩子都绽放精彩”为核心的办学体系,并以此为引领,全面推进办学文化、校园环境建设,让这座百年老校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新旧交替,回忆与希望更迭,我们要有所思考、有所作为。留住美好,传承美好,才能更好地开拓未来。”第四小学校长周元刚告诉记者,3月18日,师生们搬进新建成的校园,他们也把“老四小人”的精神和学校“办学理念”“一训三风”“办学思路”等带到了新校园,这些是“老四小”生命与精神的延续。

百年四小 再启征程

“哇,学校真大,真漂亮!”学生们一进入第四小学新校园,就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与喜悦,发出由衷的赞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3月18日,第四小学搬迁至新校区小李子园街26号。新校区占地73.68亩,按60个班的办学规模设计建造,校园布局合理,功能齐全。新校区一期投用,为拥有百年办学历史的第四小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第四小学全体教师精诚团结、精益求精,坚持“五育”并举,努力办好精心教育。先后被评为“全国先进‘手拉手’联谊学校”“云南省文明学校”“云南省文明单位”“云南省红领巾示范学校”,入选中华创业者丛书《中国学校揽胜》,入编《云南教育大观》一书,2004年被评为“云南省一级二等示范学校”。

新校园设计旨在满足现代化教育的需求,特别是在功能室的建设上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其中包括科学实验室、音乐室、美术室、信息技术室、标准足球场及篮球场等,以及多功能的校园电视台和云教室。这些设施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理想的学习环境,也使得教学方式更加多样化和富有创新性。“很多老师跟我说,看到开阔的校园,心情都要好得多。”第四小学56岁的党委书记马三永告诉记者,“我们每天早上7时来到学校,打扫楼道口、楼顶的卫生。目的是想给学生一个示范,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好好学习。”

“新校园的建设不仅是对硬件的升级,更是对新教育理念的深化和落地。”周元刚介绍,这次搬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为宽敞、舒适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在这里能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特色校本课程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老校区位于昭通古城核心区,占地面积仅10.3亩。百年来,虽然培养了非常多的优秀学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场地不足严重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因为孩子没有活动的空间,无法开启更多课程,他们难有个性成长的机会,这不符合现代办学的发展需要。”周元刚说。

学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所有的工作都指向育人。2023年8月,周元刚通过校长竞聘,来到了昭阳区第四小学,上任后他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学校即将搬迁。对于搬迁后学校的发展方向在何处?新校园的新在哪里?周元刚与全校教职工展开了激烈的讨论。2023年11月,第四小学教职工在小程序上投票,确定了学校的核心育人目标为:快乐健康、自信自强、勤学善思、责任担当。这一个育人目标的提出,为学校定下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形成了办学的架构,与此同时,周元刚还提出了要践行“差异化教育”的教育理念。

“认可孩子的差异是我们开展差异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周元刚坚定地说。按照多元智能理论,有些人擅长音乐,有些人擅长体育,有些人擅长逻辑,有些人擅长数理推算……每个人擅长的领域不一样,就导致了一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存在差异。每个孩子都有潜力,都有机会绽放,前提是要为他们提供发展的平台,也就是要开设足够多的校本课程。这就是周元刚提出的学校发展策略——“课程立校”,目的是“让每一位孩子都绽放精彩”。第四小学新校区有充足的教学楼、综合楼、活动场所,学校计划开设60门以上的校本课程,满足3000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孩子在学校就可以学习舞蹈,还有机会参加市里面的比赛,不出校门就可以体验多样的艺术课程。”家住昭阳区钻石花园的陈大爷喜上眉梢,说起自己外孙女这几年在第四小学的变化,总是滔滔不绝。

据悉,第四小学坚持以德树人,通过全面实施“五育”教育,做到让学生素质与分数相得益彰。“课程和育人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要打造的课程是‘五育’融合的课程,也可以说,课程是育人的载体和途径。”据周元刚介绍,“课程立校”的提出,有力推动了学校各类校本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建设。截至目前,学校共组建3个体育类大型社团、开设13门艺术类课程,学生在这些特色课的学习体验中得到锻炼、受到熏陶,变得更自信、更阳光。“每次巡课,看到学生们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郁,我心里也是无比欣慰。”周元刚说,“这些特色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喜爱,特色班里座无虚席。”

据悉,随着新校园的投入使用,校本课程不断丰富与完善。学校整体构建了自己的课程体系,形成独有的“乐”课程体系。“乐”课程体系包括“责任课程”“阳光课程”“人文课程”“强体课程”“科创课程”五大板块,有机融合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周元刚表示,“乐”课程的全面、深入实施,将“育人为本”贯穿于整个办学活动中,从而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育”学生,同时又是“快乐健康、自信自强、勤学善思、责任担当”的好少年。

第四小学的“乐”课程,是“五育”融合的校本课程,是以育人为导向的课程,学校坚决避免校本课程重技能、技术,轻育人、育德的错误导向。以足球课程为例。有人会把技能训练放在第一位,只管技能,不管育人,踢得好,跑得快就行了,但第四小学不是培训机构,学校会强调学生的纪律观念、团队意识、拼搏意识,把“德”融入进去;让学生参与战术研究,做有智慧的运动员,把“智”融入进去;让学生在参加足球课程的时候,参与修补场地、捡场地垃圾、收纳器材等活动,同时,引导他们崇尚健壮、阳光、拼搏、和谐的美,让学生在足球场上实现全面发展,得到全面的熏陶和培养。这就是第四小学“课程立校、育人为本”——以课程为载体,以育人为导向的发展策略。

守正创新 为学生成长奠基

“我们要培育的孩子,是快乐健康、自信自强、勤学善思、责任担当的。这样的孩子,要怎样培养呢?”周元刚介绍,新校徽就是一个“乐”字,用“4”和“小”设计成了快乐的“乐”字。这个“乐”,是经过辛勤努力、艰苦付出之后取得成果,实现自我的快乐,这才是真正的快乐。

国家课程设置的语文、数学、英语等核心学科,一个科目的第一名只有一个,但是第四小学基于课后服务开设的若干校本课程,却可以产生若干个第一名。学生可以选择他最喜欢、最擅长的课程。在学习课程的过程中,他虽然很辛苦,但乐此不疲。因为在最擅长的领域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最容易获得成就感,他的自信也随之产生,从而避免产生自卑和压抑的负面情绪。

“如何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我们的计划是,大量开展展示性活动。比如:设立美术周,在学校的走廊里,把学生的美术作品放上去。给每个孩子发一个小印章,让他们在喜欢的作品上盖印章。一个星期后,我们看哪个作品的印章最多。在这个过程中,参加美术课程的学生的信心就建立起来了,让他们产生成就感、增强学习动力。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展示孩子的学习成果,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帮助孩子自我实现。第四小学重视当下的办学成果,更关注孩子10年、20年以后的成长。我们要通过孩子在学校6年的学习,为他们进入社会后,健康生活、积极向上、主动作为奠定成长基础。”周元刚告诉记者,小学是树根的最佳时机,教育要多元化发展,学生也要多元化地发展。他把育人的目标定得很长远,不仅仅局限于在校期间,而是贯穿学生的一生。

浸润教育 让师生共同收获

2023年9月,第四小学考进了34名教师。他们中很多都不是师范专业毕业的。为什么有的新教师,一开始不想当老师,之后又来考教师?因为教师的岗位多、待遇好,很多人是出于谋生的需要而进入教育行业的,不是基于个人理想和抱负。

面对非师范专业的新教师,第四小学的办法是进行师德师风教育和开展“青蓝结对”工程。其目的是两个,一是让新教师学习学校文化、学校精神,实现真正的角色转变,深刻领悟教育行业的特殊性;二是让新教师在参加学校的活动时,看老教师怎么做,跟着老教师去做,从身边榜样学起,通过老教师的“传、帮、带”,实现角色转变、快速融入群体。

“我们还会让这些新教师拜老教师为师傅,看老教师怎么上课,怎么备课,怎么批改作业,怎么辅导学生,甚至怎么布置作业。”周元刚说,学习过后,学校还要组织课赛,新教师的示范课叫过关课。得到评委的认可后,新教师才能独立上课。“没过关,就继续跟着师傅学,直到过关为止,这是教学技能上的借鉴。”马三永说。

第四小学以“拜师傅”的方式开展“青蓝结对”,给新教师一个快速成长为一名人民教师的机会。这样既可以防止学校出现教师青黄不接的情况,还可以培养源源不断的新生教师力量。

“学校将充分利用好新校区先进的设施和宽敞的教学空间,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创新教育模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健康、快乐、有活力的学习环境。”周元刚表示,学校教职员工也会传承和发扬第四小学百年来的优良传统,精心教育,以此为契机,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学校向更高质量、更高层次发展,努力将学校建设成为一个精诚团结、精益求精、精进不止、家长满意的优质学校。

昭通日报记者:杜恩亮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值班编审:马永孝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罗崇欢
标签 >> 学校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