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钱袋子” 算好“经济账”——昭通市以高质量财政服务保障高质量发展纪实

 2024-02-21 10:18  来源:昭通新闻网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成绩满满、信心满满、责任满满,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让人特别振奋。”在今年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永善代表团讨论会场里,市人大代表刘建忠激动地说道。

2023年,昭通市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三个定位”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加力提效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财政资源统筹,全力优化支出结构,支持深入推进“六大战略”、扎实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为昭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力支撑。

围绕“钱从哪里来”,守好“钱袋子”

“昭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属于典型的财政穷市,2022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74.3亿元,与毗邻州市相比,仅为曲靖的49.2%、宜宾的26.9%、泸州的38.6%、凉山的37%、毕节的62.1%,财政运行负担沉重。”市财政局预算科科长王天品这样介绍。2023年昭通市突出财源培植、向上争取、财政金融协同三个重点,全力提升财政综合实力。

财源是财政之基、发展之源,财源建设是做大财政“蛋糕”、解决财政问题的主要“抓手”。昭通市狠抓财源培植,延续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22.9亿元,惠及市场主体8万余户,实现“放水养鱼、水多鱼多”的良性循环。出台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政策措施23条,落实奖补资金4.5亿元,极大地激发了市场主体发展活力。强化财税联动,依法征收、应收尽收,2023年全市税收收入完成65.4亿元,增长46.5%。加大非税收入清缴、存量资金盘活、闲置资产资源处置、国有土地出让力度,非税收入完成40.5亿元,增长36.7%;国有资产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完成15.5亿元,增长61.5%。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05.9亿元,比上年决算数增长42.6%,同口径增长12.6%,成功突破百亿元大关,收入规模在全省排名跃升两位,至第五位。

昭通财政对上级依赖度长期高达82%,争取上级支持是夯实地方财政基础的重要手段。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带队,到财政部和省财政厅汇报争取支持,市财政局建立向上级争取考核机制,班子成员带队到省财政厅汇报176人次,争取成效十分明显。2023年,上级共下达昭通市转移支付补助497.1亿元、衔接资金56.8亿元、新增专项债券90.9亿元、预算内投资23.9亿元,规模分别居全省第一、第一、第三、第三,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财政强则经济稳,金融活则经济活,财政金融协同联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昭通市牢固树立“三保靠财资、建设靠融资、发展靠引资”的理念,推动财政金融协同发力。召开昭通市政银企座谈会,与24家驻滇金融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15家银行未来五年将为昭通提供不低于5100亿元的意向性金融支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对昭通高速公路131.47亿元有息债务进行展期、降息,有力缓释存量债务风险。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作为资本金的撬动带动作用,设立1.8亿元财政贴息资金和0.9亿元奖补资金,引导市场主体用好财政金融政策,推动衔接资金、东西部协作资金、中央和省定点帮扶资金等扶持的经营性项目全覆盖建立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为促进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注入金融活力。

围绕“钱花到哪里去”,算好“经济账”

2023年,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和追赶跨越发展重任,昭通市更加注重财政资源统筹,强化支出强度,全力推动“六大战略”和“产、城、人”三篇文章取得积极进展。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575.4亿元,同比增长7.3%,支出总额排名全省第二位,增幅排名第三位,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发展是壮大经济实力、加快高质量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必由之路。昭通市聚焦“五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统筹衔接资金38.9亿元,支持实施239个产业项目,推动高原特色农业由种养业向精深加工业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390.55亿元,同比增长3.6%。统筹专项债、中央和省预算内投资32亿元支持打造绿色能源、绿色硅铝、磷基及新能源电池材料“三个千亿元级”产业发展,合盛硅、旗滨玻璃等一大批项目有序推进,一条“电”好基础、从“磷”起步、“硅”模发展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逐渐成形。统筹各类资金4.1亿元支持发展现代服务业,建成12个乡村振兴示范点,持续打造农文旅融合的乡村旅游示范样板。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经济质效齐增的强大引擎,也是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围绕把昭通古城打造成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安排古城保护专项资金1.4亿元、古城公司注册资本金0.5亿元,李耀庭家庙、迟家大院、陕西会馆等文物修缮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聚焦做强做特做优做美县城,争取专项债18.5亿元、中央省预算内投资8.3亿元、其他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实施城市更新和城乡绿美行动,完成老旧小区改造199个,元宝山城市体育公园建成开园,创成国家级卫生县城3个、省级卫生县城8个。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昭通市始终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全年民生支出476.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3%,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教育支出118.4亿元,新改扩建学校162所,新增学位5.3万个。投入就业创业资金5.9亿元,新增城镇就业3.15万人。发放城乡低保、农村特困补助、城乡医疗救助、农村生活救助等资金超过38亿元,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水平不断提升。投入衔接资金13.4亿元,实施到人到户项目82个,直接受益人数达69.4万人,人均增收1930元。加强惠民惠农财政补贴资金“一卡通”管理,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补贴、森林生态效益补贴等6.6亿元。

围绕“钱花得怎么样”,打好“铁算盘”

“越是没有钱,就越是要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争取把一分钱花出两分钱,甚至三分钱的效果。”昭通市财政局绩效管理科科长尹伟这样说道。

脱贫攻坚结束后,党中央提出设立5年过渡期,原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更名为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衔接资金”)。昭通市作为全国脱贫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每年上级下达昭通衔接资金规模约占全省的四分之一,如何把握好过渡期的好政策,改变脱贫攻坚期间“撒胡椒面”的帮扶模式,提升衔接资金使用效益,守牢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夯实乡村全面振兴基础,是摆在昭通面前必须立即回答的一道“必答题”。

昭通市聚焦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围绕衔接资金使用管理,对全市10个帮扶县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发现存在资金投向不精准、产业扶持重点不突出、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可能出现过渡期政策结束后,全市农业产业发展不成规模、农民收入“断崖式”下降等风险。对此,市财政局副局长郑成才深有感触,他说:“如果按照之前的做法,每年五六十亿元的资金,简单采取发钱发物的方式或者扶持种养业基地,短时间看,群众收入可能增加了,但2025年以后,政策取消了,没有了这笔资金,群众增收没有来源,种养业规模虽然扩大了,但没有精深加工业,群众依旧增产不增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昭通市树立“更多依靠产业发展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的理念,2023年初创新出台《昭通市关于进一步提升财政衔接资金使用整体效益的十二条措施(2023—2025年)》,要求各县(市、区)2023—2025年衔接资金投入产业占比分别不低于60%、65%、70%,各地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原则上不超过3个,产业资金重点投入精深加工市场主体,原则上不再补贴种养业环节,所有项目必须经市乡村振兴领导小组批复方可实施,确保聚焦苹果、竹子、马铃薯、天麻、花椒、特色养殖“六大高原特色产业”,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集中财力办大事、集中资源做产业、集中效益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的优势作用。国家乡村振兴局对此高度肯定,以简报形式上报中央办公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政协全国委员会办公厅并印发全国各省(区、市)学习推广,并促成全国促进脱贫人口增收现场会在昭通召开,衔接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十二条措施已成为昭通又一张亮丽名片。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踏上新征程,昭通市将全面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求,严格落实党政机关要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民生福祉上,用党委、政府的“紧日子”换人民的“好日子”,用各级干部的责任感、使命感换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奋力谱写昭通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通讯员:郑祖洪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阅读昭通 经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