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 “农村人情债”得降下来!

 2024-02-04 21:33  来源:云南网

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再提农村移风易俗问题,是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民生幸福的保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微博截图

2月3日,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第十一年关注农村移风易俗,并首次鼓励地方为农民婚丧嫁娶提供普惠性社会服务,这或将让降低人情负担,拥有新的方式和可行的途径。

农村是个熟人社会,遇到婚丧嫁娶等人生大事,亲友、邻里之间互相随“礼”、相互帮助,既增强仪式的隆重感,也在你来我往中增进着亲情、乡情,透出浓浓的人情味。一但是,一段时期以来,“礼”开始逐渐变味,脱离了淳朴、俭朴的本真之情,功利性元素日益增多,高价彩礼、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在一些地方乡村逐渐出现,继而攀比风、奢侈风盛行,裹挟着越来越多的人被迫参与其中。于是,“人情味”日益变成了不堪重负的“人情债”,加重了农民负担,污染了乡村风俗。因此,此次中央一号文件再提农村移风易俗问题,是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民生幸福的保证,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需要。

农村“人情债”沉重,有不良风气的误导,也有公共服务滞后的影响。一方面,由于一些乡村文化供给不足、文化生活贫乏,科学文明的生活理念普及程度不够,不少农民难以把握正常礼尚往来与陈规陋习的区别,容易脱离实际和自身经济承受能力,盲目跟风从众,陷入漩涡,推动“人情债”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不知不觉中成了不良风气的助推者。另一方面,当前农村建设发展中还存在诸多短板,尤其是公共服务方面更为突出。比如,很多乡村由于村集体缺乏经济实力,在青年婚恋平台、敬老院、老年食堂、文化设施等方面投入少,无法为村民的婚丧嫁娶等事项提供良好服务,使各种陈规陋习获得了滋生蔓延的机会,推动加重了“人情债”。

化解农村“人情债”,首先须着力培育文明乡风。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在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关注的同时,各地在治理突出问题、倡导文明新风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形成了不少经验,取得了一定效果。从实践看,不良风气的出现非一日之寒,移风易俗需要滴水穿石的长久之功。抓住“关键少数”,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发挥红白理事会作用,健全制度规范,依托村规民约细化实化约束性措施;加强婚恋服务,动员各方力量开展帮扶,解决群众的婚恋难题,真正给婚事减压……坚持人民至上,抓住重点、统筹推进,标本兼治、常抓不懈,文明乡风就会深入人心、日益强大。

化解农村“人情债”,更须突出发展经济。这些年来,一些区域经济条件好、村集体经济强的地方,积极建设乡村综合性服务场所,充分满足农民在婚丧嫁娶方面的服务需求,有效化解了人情负担过重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加强养老、婚姻、殡葬等领域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创新惠民服务,持续改善农村社会民生,推动解决农民在婚丧嫁娶领域遇到的民生难题,才能从本源上根除“人情债”的产生,带动乡风民风向上向善。

来源:云南网

审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单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评论 社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