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视界丨“高山大地”开满“幸福花”

 2023-11-10 11: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裕和社区党总支带领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打破区域界限,推行纵横联合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随着产业链的逐渐丰富和完善,脱贫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云雾缥缈的乌蒙山连绵起伏,浩浩荡荡的赤水河绕着群山向长江奔去。镇雄县城的南片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人来人往……一幢幢红色的房屋映入眼帘,这里就是旧府街道裕和社区。裕和社区位于镇雄县城3个万人安置区之一 的高山大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883 户4266人的社区,设党总支1个,党支部2个,党员42人。近年来,社区党总支把党支部建在产业带上,带领脱贫群众,打破区域界限,实行纵横联合的“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脱贫群众实现持续增收。

兴产业——“飞地”迈向“富地”

高山大地是一个为搬迁群众建立的安 置区,贫困群众搬迁到此后,社区如何管理?经济如何发展?群众生活怎么保障?这些发展难题摆在社区面前。

裕和社区党总支书记成涛,带领党支 部深入调查摸底后,充分发挥劳动力优势,动员青壮年外出务工,让留守社区的有一定劳动力的群众,发挥自己农业种植技术高和经验丰富的优势,参与社区探索产业发展新路径,采取“党组织+集体经济公司+能人+群众”模式,依托社区合作社原始股金,采取群众入股方式,成立合作社属下的公司,开展“三步走”计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异地取经,破解人才匮乏难题。 由社区“两委”、集体经济公司、致富能人、群众代表组成考察组,赴四川泸州、贵州遵义以及昆明斗南等地考察菊花市场需求、种植条件等。召开群众会取得一致意见后,社区决定成立花卉种植公司。随后,社区与遵义的花卉公司签订合作协议,通过引进技术专家、管理人员,逐步将20余名搬迁群众培养成了菊花种植能手。

“飞地”租赁,破解无地可种难题。通过“集体经济公司投资一批、发动群众筹资一批”的方式,集体经济公司投资50.08万元,115户易地搬迁群众筹资135.92 万元,跨村租赁陈贝屯村园林地908亩,建成花卉大棚16个、鲜花保鲜库1座,种植魔芋856亩,带动社区脱贫户102人就近就业。

多地销售,破解增收乏力难题。菊花 丰收在即,合作社开始引进专业销售人员,通过线上线下模式,采取订单销售、外贸销售、直播带货等方式,推动菊花进入省内外花卉市场。与此同时,合作社延伸产业链,流转土地种植魔芋,与多家县内外企业签 订魔芋销售订单。2022年,社区销售菊花1000万余株、魔芋450吨,获得经济收益1050万元,群众获得入股分红款27万元,“飞入地”群众租地收入达45万元,集体经济收益达20万元,带动易地搬迁群众、“飞 入地”群众587户1012人年人均增收1200元。从镇雄边远山区搬迁而来的群众,今年预计可实现年人均纯收入近2万元。

从镇雄县泼机镇老包寨搬迁到裕和社区后,虽然住进了新房子,万家云仍愁云密布——家里4个孩子读书花费不少,自己又没有一技之长。在党总支的党员会上,成涛注意到愁容满面的万家云。得 知其情况后,他征询了万家云 意见,将其纳入所在小区物业公司。当起了保安的万家云,每个月有3500元工资。万家云没有更多劳动技能的妻子到合作社 的花卉基地跟着种菊花,每月3000元的工资,一家人的生活有了着落。几年下来, 万家云一家攒了一点钱。村里的魔芋基地每年入股每年分红,2022年,几 经考虑后,万家云拿出5万元入股, 当年分得了1万元红利。“从村里搬到城里,当时心里是没底的。现在,生活终于有了盼头,日子越过越好了!”站在保安室前,万家云整理了一下身上的保安 服,胸前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更耀眼了。

融新城——“农民”变身“居民”

以产业为基础,裕和社区群众逐渐有 了稳定收入。社区围绕 “观念转变、优化服务、深 度融合”做文章,增强易地搬迁群众的思想、情感和工作“三个认同”,推动易地搬迁群众从“农民”向“居民”的转变。

转变观念,促思想认同。为解决群众在迁出地与迁入地“两头住”问题,社区 组织“两委”成员、党员、小组长等逐户上门座谈,精准建立家庭人口信息台账,逐户逐人分析思想情况,了解群众需求,召开群众会, 不厌其烦地讲清楚社 区居住、就业、就医、就学、养老等方面优势,帮助群众转变观念、融入社区,促进思想认同。

优化服务, 促情感认同。为解决搬迁群众生活不便、办事不便等问题,社区修建了图书室、村史馆、老人幸福餐厅、便民服务超市、农贸市场、文明实践超市等便民设施, 打造“十分钟便民生活 圈”。组建夜警巡逻队,每晚开展治安巡逻,成立居民互助组,负责轮流上门关心走访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避免互助家庭出现看护空当,促进居民情感认同。

深度融合,促工作认同。为解决搬迁 群众务工渠道少、外出务工难等问题,社区采取“党组织+劳务公司”方式开展“外输内培”。社区牵头成立劳务公司,收集群众就业意向和需求,协调50万元资金针对性开展技能培训,与省内外多家企业签订劳务派遣协议,“点对点、一站式”输出务工人员1246人,不断提升群众就业质量。采取“五个一批”方式帮助群众就近就业,按照产业园吸收一批,社区红色施工队吸纳一 批,周边学校、商超等解决一批,公益性和公共服务岗位兜底一批,“飞地经济”项目消化一批,有效带动441名群众实现就近就业,社区就业率达97%。

自从当上了网格长、楼栋长后,王天 普成了大忙人——处理群众“呼叫”的社 区事宜、带领夜警巡逻队巡逻、帮助社区学校维持秩序、检查周末学生义务辅导班情况……面对这些繁杂的事务,王天普耐心细致。“从山上搬下来,每天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每个月有稳定的收入, 没有想到,真没有想到!”朴实的王正普不善言辞,接到社区群众打来咨询办理医疗保险报账的电话后,他转身消失在 社区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聚人心——“管理”变成“服务”

为杜绝社区管理“建档信息不精准、矛 盾调解不及时、提供服务不精细”情况,裕和社区通过实行“三色”管理,基层治理工作驶入“快车道”,实现易地搬迁群众安全有人守护、急难愁盼事情有人解决。

织密网格,筑牢“防护网”。按照“规模 适度、边界清晰、职责明确、便于管理”的原则,将相邻2个楼栋划分为1个网格,建立城市网格7个;在商业中心、高山九年一贯制学校建立专属网格2个,统筹社区“两委”成员、居民小组长、楼栋长、党员中心户、卫生保洁 员等,设网格长9人,网格员33人,推行5户、 6户互助机制,密织基层治理网格;以网格为基本单元,将党员小组长、网格员(网格长)、党员群众编入9个党小组,形成“社区党组织—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组织体系,并将划分的城市网格和专属网格的网格长(网格员)等信息在对应网格进行公示,畅通党群沟通渠道,建立精细管理的“防护网”。

科学分类,装好“警报灯”。网格员结合基层治理网格服务基本事项清单, 通过《入户信息采集表》,精准采集群众安全隐患信息,分红(高风险)、黄(中风 险)、绿(低风险)“三色”进行分类建档。将经济困难特殊家庭标记为“红色”,将有基本收入来源的家庭标记为“黄色”,将生活有保障的家庭标记为“绿色”。对 “红色”家庭实行“日随访”,对“黄色”家庭实行“周随访”,对“绿色”家庭实行“月随访”,动态掌握群众困难、需求,实行精细化服务管理。

精准施策,打造“稳定器”。结合“红黄绿”管理台账,因户因人施策。红灯亮, 对特困人员实行民政兜底,给独居老人安 装探视器,对困境儿童和孤儿实行一对一帮扶,对残疾人、智力障碍患者落实具体的关怀措施;黄灯亮,对社区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集中收治,对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人员完善管控措施。绿灯亮,累计使用集体经济收入14.9万元慰问困难党员群众, 购买发放生活物资、赠送节日礼包。同时,依托社区工会、居民发展议事会等, 结合“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开展儿童才艺比赛、老年棋牌比赛、篮球赛等,进一步丰富不同群体的精神活动需求,真正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难在格中解”。

退伍老兵朱正文是一名老党员,搬迁到裕和社区前,担任过原来所在村的副支书。花卉基地建立起来后,社区委托他牵头负责花卉基地工作,他带领社区务工党员、群众以及“飞地经济”所在村的党员群众,建立了共享党支部。宋志仙、王剑波两名返乡创业的群众,在热 火朝天的基地上逐渐找到了发展方向, 去年,他们光荣地成为共产党员。去年,朱正文入股社区合作社2万元,分到了4000元红利,从当年村里的贫困户到现在收入稳定增长,他干劲更足了。现在,菊花采摘已经结束了,朱正文给记者看用手机拍摄的菊花图片,手机屏幕上,全是耀眼的金黄。

如今的裕和社区,走出了一条“产业 强、群众富”的发展路子,实现了从“空壳社 区”向“富裕社区”的华丽蜕变,群众生活蒸蒸日上。这几天,社区正在进行年终预核 算,群众领完分红款后,社区所属企业和合作社收支将在社区予以公示。

昭通日报记者:杨明 苏秀/文 冯维俊 /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