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古寨种竹记

 2023-06-11 16:35  来源:昭通新闻网




通讯员 余冬云 文/图

立夏时节的镇雄大地群山叠翠、绿树成荫。近年来,镇雄县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境内常年降雨量充沛、冬冷夏凉、无霜期长的天然优势,坚定不移地发展壮大竹产业,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海拔1600米的杉树乡瓦桥村野古寨山顶雾霭翻腾,翠竹摇曳。繁忙的春笋采摘季刚刚结束,4800亩翠竹在初夏的雾雨中拔节生长。66岁的董正强将收购的鲜笋售卖后,接下来要督促乡亲们抓紧时间投入竹林的提质增效管护工作中。“今年虽然减产,但是笋子的品质好,收购商给出了每吨22000元的价格,这个价格已经很不错了。我们现在就是要加强竹林管护,持续提升竹笋品质,明年的收入肯定比现在还要高!”

下“竹”功夫,做好竹文章。野古寨2023年出产竹笋46吨,竹笋收入共计206万元,均价每市斤突破7元。逐年攀升的竹笋价格以及逐渐进入丰产期的竹林,让头发已经斑白的董正强信心十足。把野古寨的野岭荒山变成“金山银山”,董正强带领寨子里村民60户270人走过了一条蜿蜒崎岖又平坦宽阔的发展之路。

寻找一条无穷路

早在20世纪80年代,担任过当地供销社多种经营辅导员、烤烟辅导员的董正强就开始琢磨产业发展这件事。

“以前的生活,只能说是不饿肚子而已。”董正强回忆道。那时候的野古寨山高林密不通公路,高海拔多雨雾的自然条件决定了这里的人们只能过着艰难的日子,全寨55个董姓同辈弟兄中,只有一个人上完初中。董正强的求学路止于小学二年级,但他过上丰衣足食好日子的理想从来没有停止。

1984年,受全国荒山造林热潮鼓舞,董正强辞去村上的工作,承包了瓦桥村16000亩荒山准备大干一场。最终由于人员组合、技术水平等多种原因,雄心勃勃的他不仅没有获得成功,还经历了两次失败。他苦心种植1000亩梨树,好不容易等到挂果收获,闭塞落后的交通条件以及市场购买力弱等导致果子卖不完,只能烂在树上。吸取鲜果运输及保存困难的教训,董正强另辟蹊径种板栗,心想干果可以慢慢销售,最后板栗中的栗实象虫又“啃坏”了他的致富梦。

百折不挠的董正强坚信自己会成功。2006年,机会来了。对于乡党委、乡政府支持他们128000多株竹苗这件事,董正强始终很开心。他对全寨包含荒山在内的土地进行了规划,将种植竹苗的任务分配到户到人。

董正强没有想到,首先上门反对种竹子的是自己的叔叔。老人说:“你到处都种上竹子,我们将来连个放养牲口的地方都找不到,你是要把大家整死吗?”他数不清自己跟亲戚邻居吵了多少次这样的架,也记不清开了多少次苦口婆心的动员大会。最后,大家终于被他的精诚感动,及时地分组分地,赶着时令按规划把所有竹苗栽下去。

发展至今,野古寨共有竹林4800亩,其中筇竹2600亩、方竹1600亩、茨竹600亩。按照“强化基地打造,推动规模发展”的思路,镇雄县竹产业基地已达93.11万亩,投产面积32万亩,年产鲜笋6.34万吨,竹材产量8000吨,总产值9.079亿元。

刨开一条致富路

山高坡陡的野古寨在2002年以前是不通公路的,空手往返一趟都较为困难,更不要说有时候要运回一些生产生活物资。

“要致富,先修路。我们事事都要走在前面。”这是痛定思痛的董正强种下竹子之后做出的决定。这一次,他得到了寨里人的大力支持。

“2002年,我们背猪脚、苞谷去卖,家家户户投工投劳地来修路。166个劳力挖了3个冬天,才将从山下到寨子里的这4公里长的路挖通。”董正强的侄子董朝林还清楚地记得当时修路的情景。他今年42岁,长年在浙江桐乡经营织布厂,每到采笋的时节,他就要驾车从2000公里之外赶回野古寨。“现在镇雄已通高速,路好走,还有那边的生意是淡季,我正好回来采笋子,还可以把竹林管护一下。”目前,杉树乡共建成采笋道48.4公里,其中瓦桥村建成12.5公里。采笋道的建成,打通了当地鲜笋出山的“最后一公里”,畅通了产业发展的“毛细血管”,有效解决了群众日常竹林管护和生产物资运输的交通难题,大幅度节省了鲜笋保鲜成本,使竹农的收入实实在在地得到提高。

忙碌20多天时间,董朝林这一季竹笋就能收入6万余元。虽然他在浙江的织布厂收入并不低,但家中竹林地里的收获让他心里更踏实。“这个收入是稳定的,像定期存款那样,到期就可以支取;而且种竹子可以不用靠天吃饭,哪怕偶尔出现冰雪或旱涝灾害,都不怕。”董朝林告诉笔者,即使村里种植面积最少的人家每季收入也不少于一万元;种得多、管护好的人家,今年创下了每天收入8000元的最高纪录,一季笋子就卖了7万余元。

夯实一条小康路

“事实证明,我们发展竹产业这条路是不会错的了。现在我们就是要抓好提质增效,拓宽思路把我们的竹林管护好,这可是一座‘绿色银行’哟。”董正强在密林间穿梭,按照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弱留强的“三砍三留”原则间伐、除草,他们已在6月前结束对自家竹林的管护。

十多年来,董正强和竹农不断摸索种植管理经验。最近,他们计划在野古寨的采笋道沿途,组织种植刺老包。一是合理增加竹林杂树数量,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竹林防虫抗病能力;二是刺老包的嫩芽是一种很受消费者喜爱的山野菜,春季采收,又可以成为一笔收入。精明的董正强算了一笔账,全寨共有9.4公里长的采笋道,按每3米距离种一株,沿途种植的面积可达130亩,这样就有希望每年增收五六万元。

细心的董朝林意外发现,用石灰可以改良林中土壤,防虫,增加竹笋产量,并且比较环保,他们就开始紧锣密鼓地筹划石灰的烧制和应用推广。

在产业发展进程中,野古寨竹农逐渐自觉形成注重生态平衡、保护土壤环境的朴素理念,这也促进了他们的采笋收入像筇竹生长那样“节节高”。2022年,全寨春季采笋收入为180万元;2023年则为206万元,人均采笋收入超过9000元。

目前,镇雄县正以“品牌行动计划”为抓手,逐步构建“区域公共品牌+企业知名品牌+产地独有品牌”相结合的品牌体系。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提升“中国赤水源方竹之乡”影响力,争创云南省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和“20佳创新企业”;借助直播带货、可视农业等新型媒介,积极推行“产品+直播”等营销模式,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努力拓宽竹产品销售渠道。

站在一望无际的竹山上,董正强望向远方,有些遗憾地说:“我们野古寨落后的主要根源还是文化落后。”文化是一个乡村里最基本、最持久的力量,是为乡村振兴提供精神激励、智慧支持和道德滋养的源泉。弥补老一辈没条件上学、文化浅薄的缺憾,竭尽全力地抓好下一代的文化教育,成了野古寨竹农的新共识。借力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野古寨道路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从前“高不可攀”的野古寨变得开放,学生们有条件走出去接受更优质的教育,成为更优秀的人才。目前,村里有2名年轻人正在云南大学和云南师范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标签 >> 镇雄 竹产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