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起伏 文气辉腾——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发言(节选)④

 2023-04-28 12:00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第二届吉狄马加诗歌及当代彝族作家作品研讨会在昭通学院召开,研讨会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当代彝族作家作品领域枝繁叶茂的精华养分。本报现将部分著名作家、诗人、评论家参会讨论的真知灼见摘录片段,以飨读者。

刘启涛(昭通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我,雪豹……》等四首长诗是吉狄马加诗歌创作生涯中的重要成就,标志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诗歌蕴藏的大诗理念的成熟。这种大诗理念实质上是以一种兼有民族色彩的话语表述、超然的写作姿态和开放的表现方式去回应本民族乃至全人类亟待面对的宏大问题。这四首长诗为中国少数民族诗歌如何突破固有的文化界限,以其特有的民族资源为依托,避开当代汉语新诗主流写作的艺术陷阱,参与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中来,提供了重要经验。


于奎潮(江苏省书香全民阅读基金会秘书长、著名图书策划人)

吉狄马加诗歌的抒情主人公,呈现出雄健与柔软、传统与现代、进取与隐逸并存糅合的状态,这构成了其作品的张力。他的作品中有一种鲜明的山地民族的强悍与坚韧的气质,强悍与坚韧中又包含着赤子的柔情,甚至纤细。他的写作是有敬畏、有眷顾的写作,因之也是有软肋的写作——爱就是他的软肋。作品中浓烈的赤子之心和悲剧或悲悯情怀兼具。这既是故乡所赐,也是对人的命运深入思考所致。


沙辉(凉山州作家协会副主席、《凉山文学》编辑)

敦实、博大、温厚、深沉、深邃、幽远、厚重,成为吉狄马加诗歌和诗歌语言的特征,他的诗歌是平实中的深邃、现实中的魔幻,是“近”中的“远”,是“远”中的“近”。阅读吉狄马加的诗,我们只有从“去接近一个伟大灵魂”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他的诗歌、走进他的精神世界。


草 树(著名诗人、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吉狄马加并非一个单纯的少数民族诗人,在彝族的传统中长大,长期生活在汉语的语境里并用汉语写作,具有开阔的国际文化视野,因而支撑他“高音”的强度,是彝族文明、华夏文明和世界文明,包括现代科技文明的语言之光。吉狄马加的诗熔铸了世界文明之光。


谢君(著名诗人、作家)

《犹太人的墓地》是一首渗透眼泪和悲痛的诗歌。虽然在诗中我没有读到动荡和惊险的描写,没有读到尖锐的措辞,没有读到与悲伤有关的台词,但是荒凉之景让人无法移开视线。如同诗人所看到的,我们也看到了那些散布在时间中像沙粒一样的墓地,它的悲伤是如此深刻,这样的作品是坦率的,智慧的,也是有强度的。


倮伍拉且(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凉山彝族自治州作协主席)

我非常认同吉狄马加是具有天才的资格,此外,他还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吉狄马加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投稿,就引起了轰动。1985年,他出版的第一部诗集《初恋的歌》,就获得中国第三届诗歌奖。吉狄马加所走过的诗歌道路,是一条从中国彝族的大凉山出发,继而与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的诗人相联结,进而走向国际诗歌前台,为多元共存的人类文化发出自己声音的一条道路。

昭通日报记者:陈允琪/文  杜恩亮/图

校对:彭晓雨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单娟
标签 >> 文学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