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昭通·群山 | 记住那些扶贫的日子(组诗)

 2023-01-03 15:22  来源:昭通新闻网

记住那些扶贫的日子

00:00

荒田荒了
好不容易从天上盼来
一条穿山越壑的高速公路
不和升起的炊烟
打个招呼就远远溜走
悬崖绝壁依然堵着家门口
看不到出头日子的女人
心惊肉跳地策划了
让人戳脊梁骨的离家出逃
男人们追赶着见过天上的飞机
没见过地面倏地飞过的车
没追上的没了踪影
追上的也没了踪影
他们都往山垭口跑了
剩下的残阳,晃悠柿树
暖着瘫痪的村庄
在春夏秋冬的轮回中
在鸡鸣狗吠的晨昏中
轰鸣不息的山谷
想那淹死江底的月亮
天盖不住坡地的泥土
被经年的雨水冲洗贩卖掉
剩没营养的沙石块
布满荆棘的山野
秃顶露骨的地质学
退化的荞麦,走样变形的植物
勉强维持牛羊荒凉的叫声

转运山崖的高速公路
从天而降的苍龙
让荒凉的高山峡谷惊现一道亮光
似乎垫高了一座座山头的脚步
一种崭新格局秩序的天气
从山野间浓雾般弥漫出来
悄然提笔涂改着
路旁苦剌花身世的卑微
布谷鸟靠天种地的叫唤
面目苍白被雷撕裂开的天空
奔跑出悬崖绝壁的山崖
安顿祖辈目光的坡地
打圈翻译鸡鸣狗吠的晨昏线
从未离开故乡的人和牛羊
被江河一样长的超级载重大货车
被划过长空流星般的高铁
日夜轰鸣着转运出山
顺高速公路从西向东延伸
沿途劳务,派上用场

山 道
山不见顶
谷不见底
绕悬崖绝壁的弯道
忽上忽下
目光像打乱的连枷
啪地甩出去
啪地折回来
心像路边弹飞的石头
风在林间呜里哇啦说啥
蝉趴在树上哼哼唧唧
蚂蚱从草间跳出来
不要脸的老牛
挤在山坡上的羊群中吃草
前面传来狗叫和人说话的声音
依着山崖绕了半天
没绕出山弯弯
天空挂着一个筛子大的太阳
白云深处
闹嚷嚷的山头
山重重
路弯弯
走着绕着,心慌慌闭上眼
山尖尖顶一丛茅草,忽上忽下站出喊一声人

核桃树
房前屋后崖边
弯腰驼背的核桃树
劳苦功高地站在那儿
村组长瘪着嘴说
村民吃的油盐穿的衣裳
全靠它了
这是村里唯一的摇钱树
目光顺着嘴边吐出的
一股浓烟翻滚起来
摊开手掌数落每年
为摘那一颗颗长出天外的核桃
跌伤的就忽略不算了
掉进谷底回来的
不少于两个伸出来的指头
旁人惊愕瞪大眼
吃个核桃死人
感觉那一棵棵七弯八拐的核桃树
像从谷底爬上来的老怪物

垭口处的家
山崖崖的肩头
石板垒起虎口高的房子
橱柜装土豆
房顶晒包谷
门外拴一条狗
太阳落山
月亮爬出来数数家底
在屋后的山头上
在房前的绝壁下
天不亮
地不白
山民吆喝着老牛
翻山越岭
犁开一片片会翻身的坡坡地

石头疙瘩
山谷架空的日子
浮动的云天,隐瞒多少风雨
一座座山谷,蹲那儿
荞麦细碎的花,养活多少人
天荒地老,枯荣的荆棘草木
抱定这里的山水,熬倒多少日月
天庭吹来的大风,读不懂
睡村口的石头疙瘩,蛮荒的脸上
没字儿,也从不说话

野 草
沟沟壑壑拥堵一块儿
山垭口的风,押解一座座山头
被扭着捆绑起来的雨水
从天上,拐弯掉下来
砸进荒田村,死守野草
在地埂崖边,在房前屋顶
饿着,遍地生满天长
维系日子的根,在天地裂缝处的
江湖,有一天没一天续写
若隐若现地扛着有迹没字的炊烟
把风和云,丝丝缕缕植入土地
一春短途的命,抹不掉
云天苔藓似的内存

大决战
中国贫困县:会泽
会泽贫困乡:马路
马路贫困村:荒田
不管山有多高
不管谷有多深
不管路有多远
不管怎么
找出头的日子
在上面发出来的
这种坚硬声中
一杆钢钎
一把大锤
乌蒙山深处,被凿开一个个眼眼
炮声隆隆,一台台挖掘机
像爬出来的长脚长手的螳螂
隧道、桥梁、道路
延伸到白云浮动的悬崖深谷
把荒田
从死亡中拖出来

天大的喜讯
会泽城西边,噼里啪啦炸响
喜庆的爆竹,让小江边泥石流中的
10万贫困人口
扔掉乌蒙磅礴的泥丸
扔掉风雨中蓑衣斗笠说不出口的简陋
扔掉镰刀锄头啃不动的贫瘠
解散瘫痪的村庄和坡坡地
走搬迁进城脱贫的策略
这是一次行政学对地质学开刀的罕见手术
让悬崖绝壁压着命脉的山民
摆脱紧箍咒,突破生存的格子
让他们跟别人一样,靠那一双
长满老茧的手,足够活着
喜讯传来,荒田村口几棵老核桃树上
喜鹊叽叽喳喳地叫了,有人
还睡梦恍惚醒不过来
春节前,第一批搬迁进城的人
在锣鼓喧天的队列中间
入住,惠仁园
张玉明家人搬进崭新的楼房
写对联,贴门神,燃响辞旧迎新的爆竹
过大年,商讨年后卖豆腐的事
莫明方带着老人和娃儿
大年初一头一回逛街市,逛公园
尝尝满天的阳光、空气、水啥味道
破天荒表露出幸福的模样
面向北京的天安门
空手空脚抱着手:拜年

乔迁吉日
2020年4月21日
会泽县第二批易地扶贫搬迁户的吉日
天亮得快,太阳出得早
一座座山,恋恋不舍地昂起头
一条条沟壑,张大嘴巴想说话了
马路乡247户1016名
易地扶贫搬迁人家的门窗彻夜未眠
通宵达旦传来收拾铺盖锅灶碗筷的响动声
扶老携幼恍恍惚惚告别了一个个山头
向集镇汇集,欣喜的手,茫然的脚
10时许,一家一户排队登上了
开往县城贴上大红标语的一长排大巴车
15时,准时与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户
抵达县城二期北片区,排队
拿到云天外梦的钥匙
开启满天的雨水,滋润小康的根系

作者简介

黄官品 在《厦门文学》《青海湖》《芒种》《延河》《诗歌月刊》《诗林》《江南诗》《星星》《诗刊》等近百家报刊陆续发表作品。

点评

拓展新时代诗歌写作的维度
——读组诗《记住那些扶贫的日子》

□夏国强

创造奇迹的脱贫攻坚大决战让黄官品激动不已,作为一名参加地处乌蒙山深处的曲靖市会泽县马路乡荒田村扶贫工作的诗人,他不禁诗兴大发,将扶贫生活里的所见所闻和日常记录加以诗意地归结,用饱含乡土深情和写作激情的笔墨创作出了组诗《记住那些扶贫的日子》。

用心、用情、用笔去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以诗歌之力激发新时代伟大建设的磅礴伟力,创作出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当是新时代诗歌写作的主题和维度。在总体上把握新时代诗歌“写什么”主题的基础上,黄官品在创作组诗时还在“怎样写”上下足了功夫,其中,以意识形态“折射”和“历史想象力”的表达方式是他的独到之处。

巴赫金认为,在作家创作过程中,必然把现实生活中的内容作艺术的处理,这个处理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意识形态“折射”的过程。任何现实生活中的材料,必然经历作家意识形态视野的处理,才能成为艺术结构的内容。因此,任何艺术作品中的因素都包含着意识形态视野。

黄官品在创作理念上,是以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及持有正确的意识形态立场是创作的关键所在为出发点的,正因为如此,他才能用自身独特的意识形态视野将荒田村脱贫前的原生现实“折射”到诗中,映射到读者的视觉里。“剩下的残阳,晃悠柿树/暖着瘫痪的村庄/天盖不住坡地的泥土/被经年的雨水冲洗贩卖掉/退化的荞麦,走样变形的植物/勉强维持牛羊荒凉的叫声”(《荒田荒了》);“天荒地老,枯荣的荆棘草木/抱定这里的山水,熬倒多少日月/天庭吹来的大风/读不懂/睡村口的石头疙瘩,蛮荒的脸上/没字儿,也从不说话”(《石头疙瘩》)。

荒田村昔日的历史深深刺痛着作者的心,沉重的诗句让读者透不过气来,然而这正是荒田村脱贫前的历史写照,这份沉重的历史感让我们深为荒田村揪心,也使我们深刻意识到,摆脱贫困是人类历史的必然选择。荒田村百姓期盼多年的这一天在2015年10月24日终于到来了!它就像“在村民龟裂的心底/凿出一片透光漏气的天空”。 随后,大决战开始了!“乌蒙山深处,被凿开一个个眼眼/炮声隆隆,一台台挖掘机/像爬出来的长脚长手的螳螂/隧道、桥梁、道路/延伸到白云浮动的悬崖深谷/把荒田/从死亡中拖出来”。

脱贫攻坚大决战的决定性胜利,不仅让脱贫的村民欣喜万分,也通过作者的诗句“折射”给了深感欣慰的读者。“会泽城西边,噼里啪啦炸响/喜庆的爆竹,让小江边泥石流中的10万贫困人口/扔掉乌蒙磅礴的泥丸/扔掉风雨中蓑衣斗笠说不出口的简陋/扔掉镰刀锄头啃不动的贫瘠/解散瘫痪的村庄和坡地/走搬迁进城脱贫的策略”(《天大的喜讯》)。作者把坚定的意识形态立场转变为创作视野来处理扶贫期间特殊生活的材料,“折射”出的诗句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人读来倍感震撼。

黄官品在写作方式上,还注重用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的写作风格艺术性地去观照生活、表现生活,在表现力和表现空间上尽显“历史想象力”,以此来拓展新时代诗歌写作的维度。

“历史想象力”正如诗歌评论家陈超所言:“要求诗人具有历史意识和当下关怀,对生存、个体生命、文化之间真正临界点和真正困境的语言有深度理解和自觉挖掘意识,能够将诗性的幻想和具体生存的真实性作扭结一体的游走,处理时代生活血肉之躯上的噬心主题。”组诗中,《野草》这一章节就集中体现出作者丰富的“历史想象力”:“沟沟壑壑拥堵一块儿/山垭口的风,押解一座座山头/被扭着捆绑起来的雨水/从天上,拐弯掉下来/砸进荒田村,死守野草/在地埂崖边,在房前屋顶/饿着,遍地生满天长/维系日子的根,在天地裂缝处的/江湖,有一天没一天续写/若隐若现地扛着有迹没字的炊烟/把风和云,丝丝缕缕植入土地/一春短途的命,抹不掉/云天苔藓似的内存”。

这些诗句表明,作者如果不具备陈超所论述的“历史想象力”,是不可能写出把历史想象和现实语境结合得如此紧密并深具诗意的诗句,它也从一个侧面展示出黄官品运用“历史想象力”的写作功力。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时代呼唤具有时代精神的诗歌,召唤有担当的诗人参与和记录时代的浪潮,以心灵真实和艺术真诚的责任感书写和歌咏新时代,实现诗人自我和作品的双重超越。这组诗在关注荒田村的历史与人、历史与现实、历史与文化、历史与语言的重构关系。从姚家箐的命运、杨树杆的家、姚小四的孤寂,到张玉明的新家、莫明方的欣慰、邓祥华的感谢,诗意地呈现出一个乡村的巨变。

《记住那些扶贫的日子》在带给读者阅读享受的同时也给予我们启迪。那便是,新时代的诗人应该转移焦点,将诗歌从狭隘的文学性和现代性中解脱出来,从而在伟大历史实践层面上铸造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好地参与到当代诗歌价值的重建之中。我从黄官品的诗歌中,看到了新时代诗歌发展的方向和希望,我衷心祝愿他做一名拓展新时代诗歌写作维度和构建当代诗学的探索者和持灯者。

来源丨@昭通日报 微信(ID:ztrbwx)丨播音/彭晓雨

编辑丨雷明娟

编审丨莫娟

值班领导丨曹阜金

校对丨彭晓雨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童博谣
标签 >> 文学 阅读昭通 组诗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