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明通达 老区新颜——昭通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之路

 2022-10-21 16:00  来源:民族时报

昭通古称朱提,曾是“连峰际天兮,飞鸟不通”的地方。乌蒙山、四川盆地、大凉山、五莲峰在这里碰撞交会,金沙江、朱提江、牛栏江三江分流切割,鬼斧神工的大自然绘就了这里秀美神奇的独特风光,也造就了海拔高差近3800米的深山峡谷,形成了“说话听得见,走路转一天”的天然屏障。

历经数千年的时光洗礼,这里形成了独特的各民族交汇交融的深厚历史底蕴。

新时代的奋进号角,让深植于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愈加灿烂。

近年来,昭通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及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昭通市情,把谋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维护民族团结进步的头等大事,互促互融,为昭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地区,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活力,正沿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道奋力奔跑……

在正道上前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相约相聚,签订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公约,缔结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同盟,承诺用我们的声音、行动,增强‘五个认同’,把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为最高利益、神圣职责,努力为实现昭通市‘三个定位’目标和‘四篇文章’要求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在镇雄、彝良、威信三县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签约仪式上,这句话是各方的共识。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昭通市深刻认识到要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最根本的遵循是坚持党的领导。

为不断加强和完善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治基础,昭通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市级每年安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结合实际制定了《昭通市深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行动方案》《昭通市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十进十促”实施方案》,明确了以实施“五大工程”和“十进十促”为抓手的示范创建格局。把高标准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作为“十四五”时期发展的刚性目标,坚持从更高站位贯彻民族工作新要求。

从省内第一家 “新时代讲习所”到遍布乌蒙大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从昭通统一战线的“乌蒙同心讲堂”到村村寨寨的各族群众组织的文艺队,昭通市广泛动员,通过讲党课、专题宣讲、专家解读、交流心得、板凳会、院坝会、文艺演出等多种方式,阐述着在党的领导下,昭通各族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力前行的昭通故事。

奋力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贡献力量和智慧,成为昭通市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始终的坚持。

■ 在大道上奔跑

秦开“五尺道”,汉筑“南夷道”,唐改“石门道”,道路延伸着昭通与外界的交流与融合,也承载着昭通各族人民的期待与希望。

道路的变迁,体现着这片热土与外界交流的渴望,也见证着昭通在历史上交汇交融的足迹。现在,在豆沙镇豆沙关五尺道风景区内,建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五尺道、水道、国道、铁路、高速公路“五道并行”的交通奇观。“脚踩五尺道,一目三千年。”不同历史时期的道路,跨越千载,飞渡石门,从而使道路得以连通,贸易得以畅通,文化得以互通,民心得以相通。多元文化瑰宝在这里交汇融合,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曾经,昭通市是我省贫困人口最多的市,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在夺取脱贫攻坚胜利的战斗中,昭通全市上下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展基础,昭通市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在共同繁荣上担当作为、精准发力。全市24.14万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44个民族聚居贫困村全部出列,3.6万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彻底搬出大山、告别贫困。

在此基础上,昭通不断推进民族地区发展。现已建成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259个,全市19个民族乡镇13个已实现直接或间接通高速公路,145个民族村实现硬化路、农网电、农村客运、4G网络、宽带等全覆盖,少数民族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全部解决。产业培育步伐加快,民族地区产业特色优势逐步显现,一批以苹果、马铃薯、竹、中药材为主的产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支柱产业。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有序推进,民族乡村标准化医疗机构全覆盖,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昭通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统领,紧扣“二十字”总要求和“五大振兴”目标,稳步推进“七有七配套”,逐步实现具有昭通特色的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

几天前,第五届“赢在昭通”创新创业大赛拉开帷幕,以“点燃创业激情,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的大赛,成为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道风景线。全民创业、全民创新,在新时代号角的鼓舞下,昭通各族人民正奋力向着成为脱贫致富示范区、生态保护修复排头兵、滇东北开发开放新高地奋力奔跑……

■ 在新路上勇闯

著名的“扎西会议”在此召开,乌蒙山回旋战在此打响……

新中国建立过程中的红色印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昭通儿女接续奋斗。现在的昭通,一座座现代化城镇拔地而起,一个个美丽村庄破茧而出,“昭明通达”的美好梦想正照进现实。

在昭通永善县,每到寒冬时节,沿江的务基、黄华等乡(镇),漫山遍野的果林郁郁葱葱,金黄硕大的脐橙、白橘挂满枝头,果农在林间忙碌着,采摘、运输、分装等各道工序有条不紊,群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徜徉在绿意盎然的马楠苗族彝族乡马楠村老铁厂村民小组,青山绿水间一幢幢黄墙灰瓦的特色民居映入眼帘,房前屋后小菜园、小花园点缀其间,俨然一幅景美民富、和谐宜居的美丽画卷。

赓续红色基因,传承红色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使之成为激励当地各族群众团结进步的强大动力,是昭通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的鲜红底色。“伟大的长征精神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升华,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让这片热土红火起来,传递精神火种,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各族人民的自豪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威信县民族宗教局局长陶祝军说。

昭通在工作实践中,坚持凝聚思想共识,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础。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干部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过程。在媒体上开设“团结奋进、同心筑梦”专栏,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征文活动、摄影大赛、微视频大赛、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等,引起各族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高度关注。借助广播电台《大家说法》《政风行风热线》等栏目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相关知识宣传,在昭璞绿道规划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长廊等,大力营造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良好氛围。举办培训班,推进各族群众更好地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奠定了基础。先后创建73所省级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学校,各级各类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持续健全。

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为实现全域推进的创建工作局面,昭通市紧紧围绕各县(市、区)实际,积极探索实践跨区域协同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方式路径,成立3个区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以“基层民族宗教事务治理”为重点的创建联盟由鲁甸县牵头,联盟单位为鲁甸县、昭阳区、大关县。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重点的创建联盟由水富市牵头,联盟单位为水富市、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巧家县。以“革命老区与脱贫攻坚”为重点的创建联盟由威信县牵头,联盟单位为威信县、镇雄县、彝良县。推进不同地区整合创建资源、建立协作机制、实现优势互补,推动各地间互帮互学、团结协作、资源共享、相互提高。

“要突出‘红色基因’深化创建,要聚焦‘共同进步’深化创建,要强化宣传教育深化创建,要完善联盟机制深化创建,共同推进,积极探索跨区域联创联建的新路径。”昭通市民族宗教局副局长杨蕾说。

■ 在幸福路上笃行

昭通市有着全国最大的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昭阳区靖安新区。来自大关、永善、彝良等6个县(区)的9256户40549名群众搬进新家园。“斩断穷根辞旧岁,开门纳福迎新年。”居民门口的这副对联,充满着大家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

不会按电梯按钮、打不开防盗锁……靖安新区大多数各族群众没有城市生活经历,存在一些适应问题。对此,党员干部手把手包教包会。“群众搬到哪,党组织就跟进到哪,便民服务就延伸到哪。”社区干部说。

近年来,昭通市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累计建成373个集中安置点,打造以靖安、卯家湾为标杆的9个万人以上集中安置区,创造了35.47万人一步跨越进城镇的历史奇迹,打造着一个个各族群众交融发展的“幸福新城”。从农村到城市的跨越,从农民到居民的转变,巨变背后不变的是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走向共同富裕的笃行。当地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引领,发动社区各族群众参与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实现精神文明、创业就业和嵌入式社区的有机结合,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昭通市积极搭建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推动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完成省级民族文化建设项目40个,建成8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2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云南省少数民族特色小镇。成功举办全市第二届民族民间文艺汇演、民族赛装文化节和首届少数民族迎新春绘画作品展等活动,积极组队参加全省、全国文体比赛和展演并取得优异成绩。彝族作家吕翼的小说《马嘶》荣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通过全面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昭通市5个县129家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4家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昭通学院被命名为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1个集体和3名个人被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1个集体和6名个人被表彰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市级开展了2批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命名工作,命名挂牌了6个示范县、366家示范单位、14个教育基地、1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馆,各级各部门开展创建工作的积极性日益高涨。

随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不断深入,昭通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工作主线,民族工作全面向主线聚焦,创建工作“点、线、面、体”四维度、全覆盖工作机制已然成形,各地区、各行业在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不断创新……

在奋力实现民族散居地区跨越式发展上作出了示范的昭通,继续讲述着别具魅力的民族团结进步“昭通故事”。

来源:民族时报 2022-03-14

校对:胡远松

审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童博谣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谭光吉
责任编辑:童博谣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