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雄:小蚕茧鼓起群众大钱袋

 2022-08-30 10:51  来源:昭通新闻网

走进镇雄县盐源镇仓海村育蚕厂,一筐筐白花花的新鲜蚕茧摆满了整个仓库,工作人员忙着称重、装车,从浙江等地前来收购蚕茧的客商络绎不绝,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见到笔者,挂联仓海村的镇干部汪帅忠算起了经济账,他说:“这季我们共养了25张蚕,每张可采收50公斤左右的蚕茧。按每公斤蚕茧50元计算,这一季蚕茧卖出后,村集体经济可获得近7万元收入。”

养一季蚕可获得7万元收入,一年养三季就可获得20余万元收入。对仓海村这个村集体经济“后进生”来说,是一件没人敢想也从来没有人想过的事。

仓海村境内山高坡陡、沟壑纵横,一直是镇雄县发展最为滞后的行政村。脱贫攻坚初期,仓海村贫困发生率高达40.06%。经过各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全村境内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全面提升、产业建设持续推进,但由于基础条件太差,仓海村直到2020年才摘除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的帽子。虽然有脱贫攻坚期间打下的坚实底子,但长期形成的“等、靠、要”思想,严重制约着全村整体的发展。

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盐源镇党委选优配强了仓海村村级班子,成立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搭起了村级集体经济框架。但如何才能将一个“后进生”扶上“马”,送一程?这可让挂联仓海村的干部汪帅忠愁坏了。

经过多方考察、调研、论证、协调,最终把目光锁定在蚕桑树上,决定通过村集体经济发展蚕桑产业。早在2019年,仓海村就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由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流转土地,发展种植了1512亩桑葚基地。如今,这批桑葚已经丰产,农户采摘的果桑,由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收购后用于生产果桑酒。可是,果桑采摘结束后,桑树上的桑叶就废弃了。

正巧,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蜂研究所专家到基地对村民开展田间管理培训,看到满树弃而无用的桑叶,专家们心痛不已,决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仓海村发展育蚕产业,让弃而无用的桑叶发挥最大效益。

于是一个“党支部+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基地”的模式在仓海村开启试点。以村集体经济为育蚕产业发展主体,开办育蚕厂,党员干部挺在前面带头示范,带着群众干;龙头企业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资金支持,免费提供桑叶、蚕种,联系商家收购,解决村民的后顾之忧;省农科院蚕蜂研究所专家驻点开展技术指导;村民进入基地采摘桑叶,按每公斤1元的价格,论斤卖给育蚕厂,获取劳动报酬,增加经济收入。

笔者在仓海村育蚕厂大门口的公示栏上看到,公示栏上贴满了当地群众采摘桑叶的售卖明细,每人采得多少公斤、共卖得多少钱一目了然。

据了解,育蚕厂运营起来以后,村集体经济、企业、农户等已真正成为“双捆绑”的利益联结共同体。目前,仓海村有桑葚基地固定管理员18人,育蚕厂管理员1人、技术人员4人、时段性工人15人。开展田间管理、育蚕技术培训177人次,24名农村留守妇女实现就近就业。通过“田间管理和育蚕务工工资+免费提供蚕种+统一收购桑葚和蚕茧”创收模式,农户“零”成本投入,带动273户群众增收致富。

“仓海”桑更甜,群众喜增收。如今,仓海村正在凭借一树蚕桑,撑起村集体经济的“腰杆”,鼓起群众的钱袋,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讯员 王毅 文/图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乡村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