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兴 昭通兴——桥 迁

 2022-07-14 10: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滴水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一座乡村大桥的变迁,足以折射出新中国70余年交通的发展变化和国力的日趋强大。

这座桥就是冷水河大桥。

桥之梦

冷水河位于昭通城西北,离洒渔集镇下街子北端6公里处,昭永公路就从这里经过。

冷水河是昭阳区的第二条大河。它的发源区域为永善县的茂林镇、昭阳区的苏甲乡和洒渔镇的部分高寒山区,流域面积约960平方公里。其百余里流程均为丛林覆盖的深箐沟壑、悬崖峭壁,光照少、水温低,流经洒渔镇新海村的三、四、五村民小组时水感冰凉。尤其是秋冬季节,河水更是寒气逼人,触之冰凉彻骨,故名“冷水河”。其两岸也因水得名“冷水河村”。

在交通运输落后的时代,冷水河是上昭通、走昆明、去永善、过金沙江、下四川凉山的必经之地。据载:清乾隆年间,冷水河是云南铜矿经昭通到永善黄坪上船、沿金沙江运往京城的驿站;清宣统元年开通的四川、永善到昭通的昼夜邮班也从这里经过。由此可见,冷水河是清朝“滇铜京运”和邮政往来的重要官路之一。

也因此,清朝年间,在冷水河岸边的驿道两旁,先后搬来了陈、浦、聂、李、雷等5个姓氏以开客店、马店为生,数代以后发展成一条两百多米长的小街,称“店子街”“冷水河街”(今已无存)。

20世纪50年代,笔者还见到:每天从日出到黄昏,冷水河驮帮结伍、背夫成群;驮铃声、马嘶声、打杵声,特别是那粗犷的彝歌声时时在山谷中回荡。尤其是每天午夜,邮班驮马那“哐啷……哐啷”的铜铃声,邮递员不时敲响的“铛……铛……铛”的铜锣声,至今好像还在山谷中回荡。

然而,冷水河那奔腾的河水却成了交通发展的拦路虎,困扰着南来北往的驮帮、背夫和两岸的民众。

在那雨水充沛的时节,冷水河河水的流量十分可观。据解放后昭通水文资料记载,冷水河年平均流量为1.9亿立方米。那宽阔的河面、湍急的流水,且不说寒冬冰封河面,让行人客商望而生畏,仅就每年夏天时有客商或驮马丧生于汹涌澎湃的洪水之中,也让人闻而惊心!

穷则思变,严峻的交通困难让人遐想。于是人们梦想着在冷水河上架一座桥,让过往行人畅通无阻!

梦之难

架桥梦一年年一代代过去,仍是幻想!

到了民国年间,店子街上的陈春光、李云太两人合资在冷水河上造了一条小木船。小木船停靠在渡口,由过往客商自己摆渡,不收费也无专人管理,纯属慈善行为。可没几年,小船就被洪水冲走了。

后来,店子街上的浦光忠兄弟又在河上架起了溜索,用于营利,如一个背糖脚夫,连人带货收取一筒“碗儿糖”等。然而那溜索毕竟是篾编的,几年后索道就毁坏了。

洒渔的地主又利用冷水河两岸百年垂柳作依托,在河上架起了浮桥方便南来北往的客商,可两年后又被洪水冲走了。

在以驮马为主要运输工具的年代,小船也罢,溜索也罢,对驮帮来说,影响不大:每年的洪水季节,或是驮马或是自持水性超人而牵马过河以谋小利的“水手”,仍时有丧生于洪水的悲剧发生。

盼啊盼,等啊等,到了1948年冬,昭通名人彭勤修完靖安大桥后,来到冷水河集资建桥,给人们带来了一丝希望。

彭勤在渡口处,苦口婆心地宣传建桥的重要性,动员过往客商捐资建桥。凡草鞋麻脚、破衣烂衫、精神不振的贫困者一律不问;凡商贾、衣冠华丽、土豪官绅若不“拔毛”就休想过关。其间,曾发生了一些趣事。

一天,来了两个人。一人牵着马,马背上坐着一个头戴礼帽、身穿长衫的“富翁”。彭勤上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希望“富翁”捐资建桥,可他却说没钱。最后,那“富翁”竟然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彭勤火冒三丈,把他拽下马来。“富翁”躺在地上动也不动,彭勤仔细一看,便大吃一惊问道:“你的双脚呢?”答:“丢在台儿庄了!”又说:“咋个回事?”答:“你去问日本鬼子去!”又说:“你也在台儿庄打过仗?”回答说:“‘你也’?听你这口气,好像你也去参加打过台儿庄?”于是两人亲切地交谈起来,原来他们是台儿庄战役的战友。说起战斗的惨烈,谈及战友牺牲的悲壮场面,两人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过了一段时间,便开始建桥了。彭勤把工程承包给了上街子的一个石匠,杂工派给了附近的农民。据笔者的哥哥回忆,放工时给每个人一小点碎银子,说是工钱。

可是,开工没几天,昭通来了一个班的国民党宪兵找彭勤。先是饮酒闲聊,然后趁彭勤不防备,一个彪形宪兵一抱箍住彭勤的上身,另外两个宪兵各自抱住他的一只脚往不同方向拽。彭勤,一个昭通的武术名家竟然被按翻在地。其他宪兵蜂拥而上,扭手的、按头的、压脚的,玩了个“雪堆山”。他们把彭勤捆了个结实,绑在滑竿上,一溜烟抬往昭通城去了。

后来,人们得知彭勤在集资中“惩恶扬善、打富济贫”,对冷水河下游的范姓、赵姓等财主收了重款:有的10石大米,有的1石两斗辣子面供民工生活。几家财主因有后台,就把彭勤告到了官府,彭勤便遭了此劫。此后,彭勤再也没有到过冷水河了。

冷水河修桥的梦又遥遥无期了!

梦之圆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950年,昭通解放了。

一个满身创伤、百废待兴的国家,当时的经济困难不言而喻。然而新的昭通人民政府却急人民之所急,助人民之所需。

1955年,政府投资在冷水河修起了大桥。地址就在彭勤选定的老地方,桥长约30米,桥面约3米宽,礅高约4米,石砌桥礅,5礅4孔,数根木杆为桥梁,上铺木枋,人畜共用。

真道是:国正官清民福祉,桥通水易梦也真。

可惜天灾无情。1960年夏天的一个夜晚,电闪雷鸣、暴风雨大作。紧接着冷水河里洪浪滚滚、潮声震天、山摇地动……天亮后,人们发现冷水河大桥无影无踪,连那硕大的桥墩也残缺不全了。

冷水河的交通困难使两岸民众急,马帮商贾急,人民政府更急!

为了避免洪水对大桥的危害,1961年,政府投资又在冷水河上架起了铁索桥。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突飞猛进,农村交通事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政府补助、人民投劳,1985年修通了由洒渔到新海村、新立村、永善茂林的乡村便道公路。有公路就会有车辆通行,冷水河铁索桥已经不能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1988年8月底,一座10吨级、人车共行的交通大桥替代了铁索桥。新桥仍建在原地址,长约30米,宽3米,高4米;石砌桥礅,5礅4孔;桥面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强了大桥的坚固性。

桥,更牢固了,冷水河有了汽车声、摩托车声,背夫、驮帮渐渐消失了。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21世纪,改革的步伐年年深入,昭通的交通事业发展更加快捷。人们把致富奔小康与交通事业融为一体,提出“要致富,先修路”的口号。2002年,昭永公路途经冷水河。这时,石礅水泥大桥已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国力的夯实,冷水河大桥又迎来了改头换面的好时机。

2003年,在冷水河老桥下游约2000米处新建了一座交通大桥。桥身长约40米,宽8米,礅高4米;4礅3孔,桥柱(礅)桥梁桥面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上置水泥护拦,气势雄伟、壮丽美观。

至此,千年栈道变坦途,滔滔的冷水河河水不再是交通拦路虎。柏油路上南来北往的车辆昼夜不停。背夫、马帮的故事已成为历史,交通困难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

如今的昭通,天上有飞机,地上有火车、高速公路,城乡公路网络。飞速发展的交通事业就像神舟火箭一样,载着昭通突飞猛进。

作者:戴元明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经济 交通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