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兴 就业稳 群众富 社区美——彝良“三抓三促”打造发界幸福新家园

 2022-06-21 09:45  来源:昭通新闻网

近年来,彝良县坚持示范引领,着力抓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群众就业、强化社区管理,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推动发界安置区经济社会与全县同步高质量发展,着力将发界安置区打造成为产业兴、就业稳、群众富、社区美的幸福新家园。

抓产业培育夯实增收根基

彝良县按照“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将产业兴旺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治本之策,着眼县域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按照延伸产业链、铸牢组织链、打造创新链、强化安全链、完善服务链要求,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体系,顺畅产销衔接,拓宽搬迁群众增收渠道,持续增强发展活力。着力提升“三块地”盘活效应,增加易地扶贫群众收益。全县搬迁户共有“三块地”20.7万亩(耕地11.8万亩、林地8.7亩、宅基地0.2万亩),按照“离地不离权”的要求,用好用活涉农项目资金政策,进一步压实迁出地责任,细化措施、建立台账、分类施策,持续盘活迁出地“三块地”资源;结合产业布局,采取“党支部+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公司)+农户”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社开展合作经营,已实施退耕还林3.5万亩,落实“三块地”盘活资金1880万元,规划发展天麻、竹子、核桃、花椒、水果等特色产业2.6万亩。加强“扶贫车间”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帮带作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有市场生存和竞争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入驻扶贫车间,最大限度地提供就近就业岗位,吸纳搬迁劳动力就近就地充分就业。发界安置区进驻且运营较好的企业有6家,可提供就业岗位990个,解决就业334人,月人均收入达3000元。加强对入驻企业的管理服务。对吸纳就业稳定且效益发挥较好的巴食川珍企业进行扩容提质增效,调整1452平方米厂房拟新建酸菜生产线,预计可新增就业50人以上。对入驻企业作用发挥不明显、帮带能力弱的两家企业进行清退,确保扶贫车间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效益。

抓就业渠道促进就业多元化

坚持把就业安置作为重要途径,多措并举,确保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家庭至少有1人实现就业。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提升劳动者能力素质。以企业用工需求为导向,聚焦群众培训意愿,强化就业需要和技能需求相匹配,科学确定目标任务,用好用活技能培训奖补政策,引导有就业意愿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结合个人实际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统筹开展订单培训、定岗培训、定向培训,鼓励企业开展以工代训和“订单式”培训1771人次。强化就业帮扶,科学有序组织劳务输出。坚定不移把高度组织化、高质量、高稳定性的搬迁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后续扶持的关键举措,全面落实网格责任,充分利用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调度系统,全面掌握搬迁劳动力就业情况,形成就业需求清单,建立健全劳务对接机制,依托各类就业服务机构、驻外机构,提前谋划、抢抓先机,收集、筛选、推送优质岗位。2021年以来,在安置区召开大型招聘会5场,进场企业45家,提供就业岗位23000个。充分发挥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机制作用,推广使用“就业帮扶直通车”,提供直播招聘、远程面试等线上服务,搭建完善用工信息对接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扶持工作,结合群众意愿和专业技能,精准组织劳务输出,引导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县内转移就业9512人,每人月均收入达2500元,省外转移就业11621人,每人月均收入达4000元。加大公益性岗位统筹力度,做好托底安置就业。健全“按需设岗、以岗聘任、在岗领补、强化服务、有序退岗”管理机制,规范搬迁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保持公益性岗位规模总体稳定,充分发挥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作用,聘用公益性岗位对象889名。加强利益联结,带动搬迁群众发展。发界安置区以抱团发展的方式,2021年11月,安置区4个社区联合成立了春曦集体经济公司,采取“党建引领、夯实堡垒、广纳贤才、丰富载体、共建共享”助力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该公司主要从事家政服务、文艺服务、施工劳务、红白理事等10余项业务,公司内设汇演表演服务队、厨师后勤服务队、家政服务队、劳务施工队、接待礼仪队、月嫂保姆队共计458人(其中,服务行业44人、劳务施工行业356、文艺表演行业58人),2021年以来,实现集体经济收益27.5万元。

抓社区治理促进群众融入

党建引领,打造“为民服务”名片。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实际行动践行为民服务理念。设立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各1个,建立社区党(委)总支4个、党支部22个,有党员304名。依托“党建+”平台,实施“红黄绿”精细化管理服务,对应“日访、周访、月访”机制,将留守老人、残疾人、精神病人等特殊群体列入红色区块管理,实行每日一走访。将打零工、返乡人员等就业不稳定家庭列入黄色区块管理,实行每周一走访。将外出务工、产业就业收入稳定家庭列入绿色区块管理,实行每月一走访。切实做到全覆盖监测、针对性帮扶、动态化清零。“一网到底”,打造精细化管理名片。建成4个社区服务中心,统筹45名社区工作人员,58名楼栋长、501名楼层长,构建“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栋长+楼层长”的网格管理体系,实行社区网格化管理。按照县委“11555”(一张网、一个平台、五级联动、五方参与、五方机制)基层治理模式,坚持“管理全覆盖、资源共分享、服务零距离”的原则,将社区党建工作与社区管理服务同步推进,整合各方资源力量,形成“网中有格,按格定岗,人在格上,事在网中”的工作机制,确保发现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截至目前,帮助社区群众解决问题591件。整合力量,打造“共建共治”名片。以增进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目标,着力构建党组织领导的共建、共治、共享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充分整合社区、社会、各类资源,创新信息预警、定期研判、家庭风险评估三项机制,建立重点人员管控联动机制,对家庭婚恋纠纷、家庭矛盾等安全风险全面评估、化解和稳控,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37件。建强治保会、义警、红袖标义务队三支队伍,以“人熟、地熟、环境熟”为标准,每季度开展警民恳谈、每半年举行警营开放,构建警民互动平台,树立爱民、为民、亲民的良好形象,提升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以党建带群建,组建工、青、妇3个工作委员会,红十字会和人力资源开发两个工作站,青年志愿者、巾帼志愿者、红白理事和文艺演出4个服务队等9个群团组织,在团结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中发挥积极作用,让易地扶贫搬迁群众融入社区。资源共享,打造“数字智慧”名片。在安置区设立警务室1个、警务执勤点4个,建立“大数据+社区+警务”治理模式,充分利用“天网工程”“雪亮工程”、电子围栏等设施,整合社会监控资源“一网汇聚”,搭建道路、重点部位、内部单位、出入村口、企业单位“五覆盖一联网”技防体系;依托社区、单位、学校公示栏、单位企业、街面商铺LED显示屏,借助安置区58个楼栋微信群,采取“大喇叭”“院坝会”等形式向群众宣传党的政策、法律法规、岗位信息推荐等,切实筑牢宣传阵地,夯实平安根基。

通讯员:王声勇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时政 彝良 三农 求职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