挚爱育新人——记巧家县第三中学校长梁余才

 2022-05-08 11:11  来源:昭通新闻网

梁余才授课场景。

“视工作为痛苦,人生则痛苦;视工作为愉快,人生则愉快”,这是巧家县第三中学(以下简称“巧三中”)校长梁余才的座右铭。

在教育岗位工作36年来,梁余才始终自觉践行党的优良作风,努力做教育改革的奋进者、教育扶贫的先行者、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探索出巧三中特有的“多元一体化”文化德育模式,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为祖国下一代健康成长作出了贡献。梁余才曾获得“全国优秀辅导员”“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云南省道德模范”“昭通市首届名校长”等诸多荣誉称号。

一缕清风拂来,仿佛诉说着梁余才甘为人师、敢为人师、善为人师的感人故事——

甘为人师,衣带渐宽终不悔

梁余才1967年出生于巧家县小河镇小河村,19岁时从巧家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回到家乡坝统村完小任教。

“每天放学后,学校就静得可怕,自己像庙里的和尚。”回忆刚毕业时在偏远山村教书的日子,梁余才感慨地说。

当时,梁余才完全有机会改行到金融系统工作,然而为了山区的孩子,他放弃了。梁余才说:“天生就不喜欢‘打算盘’。”

梁余才非常珍惜与学生相伴的日子。学生交不起学费,没钱买学习用品,他就把微薄的工资拿出来;学生叛逆,就想尽办法进行心理疏导。 “条件虽艰苦,但和学生在一起很快乐。”他说。

就这样,不喜欢“打算盘”的梁余才一直坚守在教育岗位上。13年教师、23年校长,一干就是36年。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2015年10月,医院检查确诊梁余才患了纵隔鳞癌并转移导致肺鳞癌。

梁余才去昆医附一院、省肿瘤医院接受了开胸手术切除治疗。30次放疗、6次化疗,他的头发掉了,身体虚脱了……在住院期间,他仍然放不下他的学校,通过发短信的形式指导教师开展各项工作……

经过半年多的治疗,他又拖着孱弱的身体,毅然回到了他挚爱的教育岗位上,在教室、备课室和校园里,继续忘我地工作……

“巧三中就像自己的孩子。”在教育岗位上,梁余才陷得深、放不下、舍不得。他说:“把握不了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把握生命的宽度和厚度。”

梁余才是老师、校长,亦为人夫、人父。

“我会做饭,但就是没有时间做。我牺牲了陪伴家人的时间。”梁余才说。数十年如一日,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校教育教学上。

“作为老师,我给自己打70分;作为丈夫,我只能打30分;作为父亲打50分……”面对工作与生活,他虽无悔,但很愧疚。

“我给他打100分。”“他是一个务实的校长,我给他打满分。希望全县各级校长向他学习,学习他的精神。”给自己打“低分”的梁余才,妻子杨平美和县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赵成国却不约而同地给出了“满分”。

选择了教师职业就选择了责任。

巧三中黄红梅老师原本有158天的产假,42天后她就返校上课;魏晋波老师晚上辅导学生,下楼梯时不小心受伤致右足舟骨骨折,医生建议休息,她却坚持打着石膏、拄着双拐到学校为学生上课。

在梁余才的影响下,老师们的一言一行如梁余才的座右铭:“视工作为痛苦,人生则痛苦;视工作为愉快,人生则愉快。”

敢为人师,传递“勇敢善真”

三寸粉笔,三尺讲台系国运;一颗丹心,一生秉烛铸民魂。

1999年8月,梁余才担任六合中心学校校长。他看到所管辖的水井小学多年没有建好的操场和围墙,二话不说,拿起背篼和绳索,带着老师和学生步行到两公里外的地方背砂石,搬水泥,硬是靠双手建好了上千平方米的操场,修砌了围墙。

同时,他通过“制度化+情感化+竞争化”管理模式,让这所偏远学校学生的中考平均分从全县倒数第五名一下跃升为全县第一名,且连续三年获全县第一名;全县小(学)升初(中)考试六年级语(文)数(学)总平均分居全县第二。

2002年8月,梁余才调入“百年老校”巧家新华小学担任校长。他创造性地编写了《小学生养成教育手册》,得到云南省精神文明检查组充分肯定,并向全县中小学校推广。

2006年,巧家新建巧三中,梁余才被任命为校长。8月,巧三中在50亩的荒山上边建边招生,一共招了406名学生。由于学校的教学楼要一年以后才完工,学生根本就没地方上课、食宿。没办法,他只好多方协调,在城郊南、北租了两个校点。彼时,他还兼着新华小学校长。这样一来,他每天就要在两个校点、新建校点和新华小学来回奔波,不分白天黑夜,抓修建、抓安全、抓教学、抓管理,超负荷高强度连轴转。

“以前,学校面积50亩,有学生406人、教师21人,只有简易的操场和两栋教学楼。现在,学校面积150亩,有学生3608人、教师249人。”谈及巧三中的发展,梁余才如数家珍。

如今,巧三中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因地制宜,经过精心设计,移步换景,哨树迎宾、环绿竞技、鸿鹄志天、木棉花开、亭廊书画、陶然湖光、绿茵沙场、泉涌溪流……富于浓郁文化气息。

付媛是鸿雁25班学生。她说:“能在巧三中读书很荣幸,校园环境优美,学习氛围好。”

梁余才认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是无声而有形的教育,同时是环境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善为人师,喜见桃李满天下

“校园大环境,读书儒雅地;请勿高声语,恐惊身边人……”“进校园、服饰整、讲文明、爱卫生……”每天上午8时30分,3000余名学生高声诵读《“静思序尊”·校长寄语》《校园三字经》,有序进入操场开展大课间活动。

以德施教,以德立身。巧三中建校以来,梁余才探索实施“静思序尊”校风、日常大课间活动、鸿雁志向、主题班会、校园环境、八十里远足励志、中考高考誓师、祭孔尊师励志等八大方面文化德育,形成巧三中特有的“多元一体化”文化德育模式,将文明的种子悄然地播种在学生心里。

“‘静思序尊’校风文化德育,就是以‘养静’为首、‘培思’为主、‘律序’为要、‘育尊’为本。”梁余才说,文化德育是根据德育工作的需要,通过建立一种特定文化,再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将这种特定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久久为功地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同时,梁余才推出“静思序尊”校园文化建设理念,用德育铸就校园之魂。他组织编撰了6万字的校本教材《风物巧家》,创作了《鸿雁志向班级谱》《“静思序尊”·校长寄语》《静思心语·感恩》《校园三字经》,并付诸实践。

先德育再教学,德育为智育服务。梁余才还编写了近10万字的课改培训教材《绿色教育》,创新研究了“三思教学法”“分层提升教学法”“小组单元教学法”等。为检验这些方法的可操作性,他制作课件,按照“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展示”的学习方式,“一导二标、三学四展、五练六收”的教学流程,登台演示,培训校内外教师。

“学校远离中原和繁华,课堂却这么精彩,德育却这么出彩。”中国教育战略发展学会理事陈培瑞如是评价。

丹心化作春雨洒,换来桃李满园香。

2021年,一名学生在高考中,由于心理状态没调节好,压力大,物理和数学最后一题失误,与清华、北大等名校失之交臂。

若自己再有更多的时间与学生接触交流,若老师能更深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进行疏导……每当学生出现类似问题,梁余才总会自责,他说:“教好一名学生,能改变三代人的命运。”

2018年,鸿雁3班高中毕业,获得“全国道德模范”荣誉称号的吴建智;2014年学宏4班初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的宋天宁;考入南京大学的邓怡然、上海交通大学的国涛……回忆巧三中成长历程,梁余才有道不完的学子让他骄傲、自豪。

今天的莘莘学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

“为了学生,付出一切都值得!”一缕缕清风飘过,堂琅大地上空久久回荡着梁余才“向死而生、生而为生”的铿锵话语,人们仿佛看到了千千万万个梁余才在“为中华之崛起而教书,为民族之复兴而育人”的动人场景。

通讯员:胡华伦 /文  昭通日报记者:张广玉/图

审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
责任编辑:张宗健
标签 >> 巧家 教育 先进典型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