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云杯”网评大赛】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2022-05-06 17:16  来源:昭通新闻网

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人才工程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影响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由于云南很多地方受就业、医疗、教育、生活环境等多种因素制约,乡村难以吸引外来优秀人才扎根。这个时候,要走好走稳产业强滇之路,重视乡土人才作用的发挥显得至关重要。乡土人才生长在乡村,植根于沃野,他们深谙农业增产增收之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好把式”,是活跃于乡间田垄的“土专家”。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现、培育、使用乡村本土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程,让乡土人才唱响独具特色的“乡音”,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借助“乡情”,把乡土人才“聚”起来。“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家乡永远是乡村本土人才的根,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懂技术、有学识、能经营、会管理的乡土人才,大多在城市里打拼,他们对故乡的情感没有变。要让乡土人才“回归家乡、反哺家乡、发展家乡”,就要打好“乡情牌”,发挥“乡情、亲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精准对接在外务工人员、在外求学大学生、在外乡贤,激发其回乡创业就业的热情,增强乡村本土人才回流服务家乡的自觉。乡土人才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要“引燕归巢”,依托驻外流动党组织、商会及招商引资点,深入开展“双返双创”“三请三回”等招商引资活动,让乡贤以创新创业、发展就业、援建项目、助学助教、捐资捐物、参与乡村治理等方式,融入到乡村振兴的浪潮中。要围绕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鼓励领办和协办农业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公开考录、选拔、招聘等方式,寻觅人才。通过“三支一扶”、农村教师特岗、农村订单定向等方式,让高校毕业生向农村流动、在一线成长,为家乡事业凝心聚力。

说好“乡音”,让乡土人才“响”起来。用一贤人而群贤毕至,相一良马而万马奔腾。 要让乡土人才破“土”成“才”,就要开辟一块“育才”的沃土,把培养乡村本土人才放到人才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各行业领域乡土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以需求为导向,按单“点菜”、因“人”施教,着力构建乡土人才分层分类的科学化培养体系。要通过搭建农村实用培训平台,选派到农业技术学校,聘请技术专家下乡指导,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互联网”等培训模式,提升乡土人才生产工作技术、现代农业经营本领,使其尽快成长为“田专家”“土秀才”。点亮一盏灯,才能照亮一大片。要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举办致富分享会,邀请先进典型现身说法,以先进促后进,鼓励乡土人才传技术、融资金、带项目,扩大“影响一片、带动一群、造福一乡”的集群发展效应。通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乡土人才带头致富的优势,让乡土人才独具特色的“乡音”唱响主角旋律,为新时代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释放“乡愁”,使乡土人才“用”起来。乡土人才生于斯、长于斯。从感情认同来看,乡土人才归雁有巢,乡愁有根,对脚下这片乡土满怀深情乡情。从地方实践来看,乡土人才最了解家乡情况,在工作中愿意投入更多的精力,更能提出务实有效的建议举措。家乡因乡愁而美丽,乡土因人才而富足。要让乡土人才留得下、用得好,就要释放乡土人才“乡愁”,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深入调查等将乡土人才挖掘出来,并对其进行分类认定,引导他们发挥自身特长,充分利用自身技能、管理等优势,激发乡土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他们在乡村这片土地上发光发热。要主动跟踪服务好各类乡土人才,做好“店小二”,实现服务人才全覆盖。对有想法有能力的乡土人才,要为其积极搭建创业平台、营造创业环境、配合创业项目,引导其在发展乡村振兴、参与社会管理上发挥作用。对思想品德好、表现优秀、业绩突出的优秀乡土人才,要积极吸收入党,推荐“两代表一委员”,并把有一定工作能力的乡土人才通过合法程序将其纳为后备干部或优先选任为村级干部。通过地位“留”才、荣誉“留”才、感情“留”才,激发乡土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和利用,真正让乡土人才“香”起来。 


往期推荐:

1.【“彩云杯”网评大赛】让躺平式干部躺不住 让混日子的没市场

2.【“彩云杯”网评大赛】“新官理旧事”也是作风的转变

3.【“彩云杯”网评大赛】让政商关系“亲”上加“清”

4.【“彩云杯”网评大赛】干部勤作为助推昭通大发展

5.【“彩云杯”网评大赛】干部规划家乡应强化农耕文明保护

6.【“彩云杯”网评大赛】转变作风从服务用语开始

7.【“彩云杯”网评大赛】跨越式发展需增强“自主创新”动力

8.【“彩云杯”网评大赛】优美的生态环境就是优质的营商环境

9.【“彩云杯”网评大赛】发展村集体经济要有“招”

10.【“彩云杯”网评大赛】产业化就是市场化

作者:邱有昆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