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段风云涌动的历史——读《甲午战争史》有感

 2022-03-26 13: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甲午战争,中国近代史上一件非常重要的事件,这场战争不仅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也深深地影响了亚洲的历史。戚其章先生著的《甲午战争史》因史料渊富、考订精严、内容全面、持论公允,而广受好评,是海内外公认的甲午战争研究领域最重要的著作之一。这本书既能帮助读者准确、全面地了解那段历史,也提醒读者毋忘国耻、奋发图强。

甲午战争的爆发,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它是日本明治政府长期推行对外扩张政策的产物。早在1868年明治天皇就颁行诏书,宣称开拓万里之波涛,宣布国威于四方,把对外侵略扩张作为日本的基本国策。不言而喻,这一国策的侵略矛头主要是指向中国,为此,明治政府进行了长期的扩军备战。

在1874年日本侵略台湾受挫后,明治政府深深感到海军力量的不足,向英国订购了扶桑、金刚、比睿三艘铁甲舰充实海军力量。1886年,发布海军工作战略并开始实施海军的第一期三年造舰计划。与此同时,在1888年中国北洋海军正式建立后,明治政府就以超越北洋海军为目标,提出了更加庞大的第二期五年造舰计划,先后向英法两国购买了6艘大型新式战舰,从而使海军力量跃居于北洋海军之上。到了1894年,日本利用朝鲜东学党起义之机,诱使清政府派兵入朝,为其大规模出兵朝鲜制造借口,从而促成了中日直接开战。

日本在外交上纵横捭阖,一再欺骗麻痹清政府,让清政府相信和局可保。同时,分化拉拢西方列强,让西方列强默许、支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军在丰岛海面对北洋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从而挑起了甲午海战。


北洋舰队前期建设投入了2000多万两白银,是中国近代史上非常强大的一支海上力量,从而成为当时位居世界第九、亚洲第一的海上军事力量。就在北洋水师建立之后,日本开始实施疯狂的海上扩军计划。此时,北洋水师反而停滞不前,这是训练经费奇缺、设备更新滞后等多种原因造成的。

甲午战争历时9个月,分为陆战和海战两个战场,日军攻下朝鲜的平壤,在黄海海战中大败北洋水师,之后又攻下旅顺、威海,并于1894年11月22日在旅顺进行大规模屠杀,血洗全城。其间,尽管涌现出了邓世昌、王国成、丁汝昌、刘步蟾、李世鸿等血性男儿精忠报国、舍身起义的悲壮事迹,也无法阻止中国屡遭战败。

这场战争,让中国彻底丢失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其附属各岛屿(包括钓鱼岛)、澎湖列岛,清政府重金打造的北洋水师一战殆尽。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与日本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从而宣告了甲午战争以中国的彻底失败而告终。

经过甲午一战,日本成为亚洲的战争暴发户,一跃成为亚洲首屈一指的国家。凭借《马关条约》的战争赔款,日本明治政府获得了2.3亿两巨额白银赔款(是其几十年的国库收入),并用于大力发展军事和教育,使得其国力更为增强。

日本通过战争尝到了甜头,加剧了对外扩张的野心,矛头直指中国,为以后全面侵略中国埋下了伏笔。

甲午战争成为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跳板。

日本迅速走向军事封建帝国主义,成为远东的主要帝国。此后的半个多世纪,日本多次发动对外扩张的侵略战争,最终遭到彻底的失败。可见甲午战争的胜利也为日本的最后失败埋下了伏笔,也成为日本军国主义走向最终败亡的起点。


这场战争改变了远东国际形势的格局。战争的胜利使日本一夜崛起,开始挤进了列强的行列。而中国的国际地位则一落千丈,沦为列强支配宰割的对象。

甲午战争的失败对整个中国社会震动极大,影响极其深远。之前,中国只被西方大国打败过。如今竟然败给一个小小的岛国,不仅割地赔款,蒙受奇耻大辱,而且进一步刺激了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

中国的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化,使中国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但同时也促成了民族的觉醒。

清政府为偿付日本的巨额赔款,只能向西方列强借款。通过借款,帝国主义控制了中国重要的财政行政权,让中国处于列强的压榨下长期不能自拔,列强趁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占领中国的海港,划分势力范围,把中国的大好河山瓜分得支离破碎。

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的变法运动在中国兴起,运动的主题是变法图强,即变地主阶级之法,图资产阶级之强,学习西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改革,使中国走向富强之境,挽救被瓜分的危险。维新运动,高举救亡图存的爱国旗帜,反复阐述“能变则全,不变则亡”的道理。救亡的口号,振聋发聩、激动人心,迅速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群众性的爱国救亡运动,使广大老百姓懂得,要救国就要维新。维新的内容则是向西方学习,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等,从而掀起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把资产阶级革命引向了中国的政治舞台,在大厦将倾之际发出了振兴中华的呐喊。之后,革命终于成为时代的主流。资产阶级革命派不仅摒弃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的消极因素,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为中国近代的民族觉醒注入了崭新的内容。

把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统治阶级联系起来考察,从而认清了清政府的卖国本质,因此主张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必须和推翻清政府的斗争结合起来。认为只有采取革命的手段,才能拯救民族的存亡,并严格划清了革命与“保皇”的界限。提出了反对封建专制和建立民主共和的思想,这在中国近代民族觉醒进程中是一次重大的飞跃。


掩卷之余,深感震撼。《甲午战争史》触碰的是中国人百年来内心最深处的创伤,但痛楚、耻辱、愤怒、遗憾之外,还引起我更多的思考。甲午战争不仅是两国军事力量的较量,更是两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制度的一场全面较量。老师被学生打败,天朝被倭寇打败,泱泱大国被一个弹丸小国打败,引起的震动是激烈的。这场战争已经过去了120多年,但是它带给后人的反省是长期的。

重新审视甲午战争,清朝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中日两个亚洲国家都先后走上了向西方学习的道路。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中国掀起了洋务运动,两国的目的都是希望通过变法自强,但是所走的道路却有所不同。日本的明治维新,其宗旨是脱亚入欧,全面地向西方学习。不仅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更着眼于学习西方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因此,明治维新让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反观中国,虽然也向西方学习,但着眼点却在购买西方的洋枪洋炮,而没有对西方优秀的文化和制度进行认真学习。换而言之,在向西方的学习上,中国没有日本那样全面和深入。因此,在这场战争中腐朽、落后、封建的清政府,必然要被日本这个新兴的野心勃勃的亚洲资本主义国家所击败。这是一种必然的结局。

清政府的落后和腐败是导致战争失败的直接原因。为了一举击败中国,日本帝国主义进行了长期的有预谋的准备。他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战略体系,在战略战术、经济上做了充分的准备,并且全方面收集中国各方面的信息。而清政府则文恬武嬉,尽管以重金打造了北洋舰队,但是并没有在政治、军事体系上加以认真准备,以至于战争之前,因循守旧、犹豫不决,是和是战,长期做不出明确的抉择,在战争初期阶段错过了宝贵的时点。所以,一开战,就被这个凶残的、新兴的亚洲资本主义国家狠狠地打翻在地。当年的老师,当年的天国上朝,终于败给了自己的学生,败给了他所深深看不起的倭寇。战争失败以后,又互相推脱责任,朝廷怪大臣,大臣怪将领,将领怪士兵,这种互相推诿,就无法从战争当中吸取深刻的教训,导致历史悲剧一再上演。

甲午战争,再一次证明了“落后就要挨打”。这个落后不但是技术的落后,军事的落后,更是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文化的落后。甲午战争当中,可以看到很多痛心的事例。比如,济远舰已经发炮,击中了日军的吉野舰,可悲的是由于没有进行认真的战争准备,打出去的炮弹,竟然无法爆炸,以至铸成了千古之恨,从而导致了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导致无数爱国官兵死亡。这种血的教训,再一次证明了清朝政府政治上的腐败、军事上的无能。甲午战争同时也说明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个国家要从全球战略的高度,高瞻远瞩地预见未来,并且要勇于变革,不能鼠目寸光、闭关自守,陶醉于天朝上国的习惯性荣誉之中,更不能轻视自己的对手。

历史一再证明:“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敢战才能停战,只有敢于战争,敢于亮剑,才能制止战争,才能阻断侵略者任何的妄想。” 经济决定政治,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甲午战争也昭示后人,国必自强,然后才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只有国家繁荣昌盛才能抵抗侵略,只有自身强大了才能维护自身的根本权益。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一名中国人,要爱国,要有血性,要有担当,要为国家的振兴、为民族的振兴,扎扎实实地作出自己的贡献,每一个人都必须把国家的未来和强盛铭记在心。鉴古方能知今。甲午战争,警钟长鸣!读史的目的是为了知今,只有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我们才能阔步走向未来。

作者:陈允琪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张宗健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