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昭通古城焕新记⑬丨古城文脉的千年回响

 2025-07-28 16:23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一座古老的文庙,承载着半座城市的历史记忆,更凝结着文化根脉的精神象征。历经岁月洗礼的昭通文庙,经过精心修缮后,将以崭新面貌向世人展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这座昭通古城的精神核心,可追溯至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时任昭通知府孙思庭将“昭阳书院”迁址于文渊街,更名为“凤池书院”。时光流转至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书院又添藏书楼。这里便是昭通最早的官学之地,史称“孔庙”,亦是昭通文脉之源。

步入文庙,棂星门巍然而立。“棂星”相传为文曲星下凡,象征孔子。作为文庙礼仪的起点,棂星门昭示着儒家精神对华夏文明的深远滋养与后世对至圣先师的永恒尊崇。它与泮池、大成殿共同构成递进式空间,在划分祭祀区域的同时,强化“由凡入圣”的仪式感。

整座文庙沿袭传统孔庙严谨的中轴对称格局。主体建筑沿轴线层层展开,其他建筑分列两侧,主次分明、秩序井然的空间布局,无声诠释着儒家思想中尊卑有序、老幼有序的伦理精神。核心建筑大成殿供奉孔子牌位,是举行最高祭祀的圣殿。儒家“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宏图,以及“尊师重教”的千年传统,在此得到最庄严的凝聚。

这里不仅是建筑的史诗,更是历史的宝库。除棂星门、状元桥、泮池等文庙经典元素外,国宝级文物汉代孟孝琚碑、省级文保单位东晋霍氏壁画墓等,更为这片圣地增添了历史的厚重与文脉的华彩。

遥想当年,此处书声琅琅,文人荟萃,思想激荡。姜亮夫、张希鲁、萧瑞麟等一批昭通籍文化名家由此孕育而生。重视教育的殷实人家纷纷送子弟来此求学,“耕读传家”的信念,在一砖一瓦间垒砌,于一诵一读中扎根,最终融入昭通人的精神血脉。

修缮工程遵循“修旧如旧”原则,让古建筑之美重焕光彩。大理国光古建园林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吴俊文带领团队翻阅府县志、寻访老匠人,力求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对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木梁都进行精细修复。吴俊文说:“我们严格依据历史形制与工艺进行修复,力求重现其原有风貌。”

知来处,方能明去处。对昭通古城而言,文庙不仅是文化地标,更是精神原乡。它曾是求知的殿堂、思想碰撞的园地,铭刻着昭通的教育历程、科举荣光与乡贤风范。而今,修缮后的文庙已成为人们感悟传统文化、追寻历史根脉、思考精神价值的重要载体,让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继续发出深沉回响。


记者:马娟 莫娟 通讯员:马威 实习记者:谭琦 文/图

一审:莫 娟  一校:马 娟  二审:童博谣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莫 娟  一校:马 娟  二审:童博谣
二校:彭晓雨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昭阳 昭通古城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