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专家鲁兴凯的“严”与“爱”

 2022-03-20 09:4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工作36年来,他有一个不午休的“坏”习惯,很多科研数据的整理、研究方案的编制试验与总结都是从这个时间段硬挤出来的。激情不退、干劲不减,只要聊到和苹果相关的话题,这位57岁的苹果专家一下子就变得思维活跃,兴奋得像个30岁出头的小伙子。

他,名叫鲁兴凯,是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苹果研究所所长。

“对他既恨又爱,要求太高了!”2018年,机构改革,工作了8年的河南焦作姑娘马静来到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成为鲁兴凯的同事。

“做科研工作,他要求年轻人的想法一定要超越他,并对没有思考周全的地方给予提醒,从而使年轻人能够独当一面。”即使工作了8年,面对直管领导的苛刻、严厉,马静觉得自己仍然像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一样,压力巨大。“慢慢地,才感受到鲁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一位良师益友。”

“他是一个特别重视细节的人,这些细节成就了他,也弥补了我的不足!”来自甘肃天水的马勉娣,2014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招录到新成立的昭通苹果研究所工作。谈起鲁兴凯,马勉娣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2017年,苹果研究所申请了一个项目,项目书由马勉娣执笔。反反复复修改1周后,感觉写得“差不多”的马勉娣提交给了鲁兴凯。“‘差不多’这样的认识要不得,要端正态度,竭尽全力,来不得一点马虎。”被批评后的马勉娣很不服气,撂挑子任由鲁兴凯处理。“他利用午休时间进行了修改,对比之后不得不佩服。”马勉娣说。

“做科研,必须亲力亲为。这个要不得,走,我带你跑一趟!”另一件使马勉娣既尴尬又受益的事情是红富士糖心苹果理化分析及贮藏课题研究。按照要求样品采集来自鲁甸、昭阳洒渔和小龙洞3个固定的地点,连续3个月采集,取样时每棵样株要沿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随机摘取4个苹果。因为时间紧,有一次样品由果农送来,由于担心取样不科学,鲁兴凯直接发火。“研究发现,糖心随着存储时间的推移有逐步消失的趋势,对果农采摘存储有极强的现实意义。”马勉娣回忆,虽然自己当时觉得委屈,不能接受,但后来她觉得,鲁兴凯严谨、精益求精的学术作风,才是做科研的基本态度。

严谨,专一,执着,不干则已,干则精彩!凭着这股干劲,无论是在哪个单位、身处哪个岗位,鲁兴凯都保持这份激情和初心。他带领团队以昭通自然地理环境条件及昭通苹果品质特性为基础,探索苹果产区自然和苹果产量、品质、产业结构等优势与问题,以科学务实的精神,逐步补齐昭通苹果科技短板;组织昭通苹果农产品地理标识登记和申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获得成功,注册昭通首个苹果商标、率先进行果品分级销售、开发了首个苹果彩色包装箱,为昭通苹果产业转型升级、品质支撑、产业经济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科学研究和实践。同时,为满足昭通苹果品种结构调整、品牌打造需要,他主持引进筛选全球118个优良品种,建成了全国单体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苹果优良品种展示园。

走田间地头、跑市场调研、访业内权威、坐试验室冷板凳……爱一行钻一行,深情付出必有回报。这些年,鲁兴凯各种荣誉加身,全国苹果产业协会重要贡献人物、技术推广省级丰收奖、“鲲鹏计划”高层次领军人才、云南省科技特派团团长(科技特派员)、省社会科学人才智库专家、“乌蒙工匠”、苹果产业首席专家等荣誉,不计其数;在SCI、国家核心期刊发表学术文章近20篇,昭通苹果学术地位和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的同时,人才队伍素质显著提高,推进了昭通苹果科技进步。

然而,在荣誉和学术成果背后,往往都有着一个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脱毒组培苗木是团队历经数年上百次试验研究获得的,而炼苗移栽是苹果脱毒组培苗木繁育的最后一道关键环节。怕温度跟不上,在大棚里升起炉子。凌晨一两点,鲁兴凯跑到大棚测温度。虽然想尽办法,付出各种努力,但数千株需经炼苗移栽的脱毒组培幼苗还是生病。2020年1月,他带领团队所做的苹果脱毒组培苗移栽试验失败。失败不可怕,次年他争取国内专家咨询指导,带领团队从移栽基质配方、环境、气候等试验失败原因入手,试验终于成功,平均移栽成活率从前期试验的75%提高到84.5%,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

较真、务实、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这就是工匠精神!

“没有党的好政策,就没有我今天的幸福生活,赶上了好时代,没有任何理由不努力工作,干好工作比荣誉更重要!”3月15日,在昭阳区永丰镇元龙社区“鲁兴凯专家工作室”,记者见到鲁兴凯后,他直言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两件:一件是把年轻的科技工作者带好,把毕生所学无私教给同事、果农;另一件是带领团队回答好什么是昭通苹果,打造一个水果技术科普亲子基地,寓教于乐的同时让更多昭通孩子爱上科学。

通讯员:李仁安

审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莫娟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苹果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