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统筹推进昭通市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思考

 2021-01-12 21:06  来源:昭通新闻网



反贫困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头等目标,如何反贫困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理政的核心议题。中国共产党的重要使命就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规模向贫困宣战,奠定坚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大规模扶贫开发行动,迈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施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两大重大战略,再铸新伟业。现阶段,我市正处在两大战略的政策叠加期和历史交汇期,脱贫攻坚进入了最后的决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已开篇。深度思考和高位谋划两者的有机衔接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必要性。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九次强调做好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工作。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产业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前提和基础,脱贫攻坚战“八个一批”中的产业扶持、就业创业这两方面都是与产业支撑密不可分的。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产业兴旺位列乡村振兴战略“五大要求”之首。产业兴旺是后脱贫时代产业扶贫的升级版,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经济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是解决问题的首要途径、根本之策、不竭动力。近年来,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地方的发展,关键在于找准路子、突出特色。欠发达地区抓发展,更要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特色文章”的要求,昭通市的乡村产业立足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大力发展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和特色养殖等高原特色重点产业,有些产业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受地理、人文等因素影响,我市仍以小农户和家庭农场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刚刚起步的总体模式并存,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单一化、同质化等矛盾明显;规模小、链条短和品牌杂等尚需改进;可持续性不强、主体参与不够等亟待解决。

本文聚焦产业兴旺总目标,从六个方面思考昭通市如何统筹推进产业扶贫到产业振兴的有机衔接。

一、做好政府工作

在推进产业扶贫到产业兴旺的有机衔接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发挥好引导作用,遵循市场自身的规则和规律,让市场在乡村振兴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在相关的政策执行、市场监管等方面提供公共服务。从发挥政府对扶贫产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转变;从政府直接推动扶贫产业发展向政府承担好市场监管责任、履行好服务职能转变;从部分地区直接“给钱给物”向鼓励工商资本到农村牧区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农牧业项目、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等转变。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产业发展中,制定符合地方实际的县、乡、村各级产业振兴发展规划,保证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比如思考如何把国家对我市的战略性投资转化为当地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继续在高原特色产业发展上推进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等做法;统筹规划以农村中心集镇为中心的全产业链的基本公共服务和产业设施保障;统筹发挥好社会组织尤其是行业协会商会各方面力量;做好乡村产业振兴规划与农产品市场分析;积极与中央及东部沿海地区进行沟通协商,形成战略发展联盟;主动承接当地参与程度高、带动能力强、市场前景优的特色项目。

二、做实三产融合

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发布了《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首次提出“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构建现代农业体系的必然趋势。乡村发展如果三产之间相互的关联度差、产业链短、价值链低,彼此互相独立、互不干预,则不会实现协调、融合发展,也不会产生产业融合“接二连三”的乘数效应。昭通推进产业扶贫与产业兴旺有机衔接需要作如下思考:第一,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动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实现多路径壮大集体经济和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第二,产业发展布局方面,在巩固提升电力、烟草、煤炭等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统筹推进文化旅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以推进种养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在农产品加工业、商贸物流服务业上发展,在绿色化、有机化和品牌化上突破,向产业集群和三产融合发展上转变,不断延伸产业链,重塑价值链。第四,利用“一部手机游云南”昭通板块建设和不断升温的“宅经济”为契机,拓展“乡村+”模式,挖掘丰富的农耕文化和生态优势,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教育、康养等产业融合,注入体验、采摘、观光、休闲、康养、创意等元素,发展乡村新兴产业。第五,重视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在农业销售方面的应用,推行“农产品+微商”“农产品+网络直播”“农产品+直销店”等新型商业模式,培育农产品电子商务、众筹农业、品牌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做大做强本土电商平台,打造有影响力的区域公用品牌。第六,借力科学技术的条件优势,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打造出“特色产业+科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第七,借鉴甘肃省安定地区马铃薯产业链发展思路,结合昭通产业发展现状,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链向前端产前和后端产后的加工、运输等环节延伸,将上下游产业联系起来,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业产值。第八,探索建立三产融合、要素聚集、辐射强大、链条完备、生产绿色,致力于特色农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业功能开发、地方文化嵌入的农业新产品与新服务衍生等的农业园区体系。第九,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实施路径、支持政策和帮扶措施,发展安置点后续产业。第十,完善机制、合理引导、科学布局,释放“地摊经济”活力。

三、做特乡土产业

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和发展环境的特点,遵循自然条件、人文历史和种植养殖的习惯,推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产业链、延伸利益链,大力推动“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构建具有本地资源优势和乡土特色的产业体系。就昭通壮大特色产业而言,要坚持以“优、绿、特、强、新、实”为指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构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为抓手,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要在农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定制化、多样化上做文章,抓好功能农产品品牌建设,持续做大做强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加强特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借鉴推广当地一些有益的做法,比如鲁甸县通过实现大地增绿与群众增收、产量增加与品质提高、规模扩大与效益提升“三个同步”打好“产业发展牌”;水富市向家坝镇推行的“三水一牧”产业发展思路。

四、做优龙头企业

因为小农户在资金储备、融资渠道、信息掌握、抵御风险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必须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农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按照良种良法、高度组织化和集约化模式、“党支部+合作社”“三个全覆盖”的要求,发展壮大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持续做大做强苹果、马铃薯、竹子、特色养殖、天麻、花椒6个百亿元高原特色产业,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重点产区和优势区集聚,扶持一批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特色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品种、技术上引导群众发展本地特色农业,实现种植产业化、农地集约化。大力引进、培育、发展龙头企业,特别是市场潜力大、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流通领域的龙头企业,在财政、土地等政策和机制上给予一定的扶持。组织、引导龙头企业在农产品生产、储运、保鲜、精深加工、包装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密切合作,提高技术含量,提升研发能力。鼓励企业就地建立产业基地,促进企业和贫困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优先吸纳地区贫困人口转移就业。协调内外产业职能,利用区外城市科技研发促进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

五、做活小特产业

昭通“五个并存”的劣势,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产业的做大做强,因而要因地制宜精心培育和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小产业,这既是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纽带,更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手段。各县(市、区)要立足自身资源特点,紧扣全省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战略部署,聚焦“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持之以恒地做有市场前景、有技术含量、有就业保障的“小、精、专”产业。大力培育理念现代、形式多样、规模适度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做好贫困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接,促进贫困人口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农户的有机融合,尽可能为贫困人口参与新型农业经营创造条件,帮助他们对接市场,提升抗风险能力。加快培育针对小农户生产服务需求特点的专业服务公司,解决小农户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帮助小农户降低成本,融入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大局之中。鼓励村集体创新利用集体资源的方式,对现有资产进行挖掘、整合、改造,通过承包、租赁、入股等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完善和创新小农户与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间的合理利益分享和互惠互利,切实增强小农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六、做强集体经济

重点产业注重与村集体及贫困户对接,并通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等,积极发展形式多样的村集体经济模式。创新扶贫资源投入和运营机制,明晰扶贫资源所有权、放活扶贫资源经营权,充分发挥资产收益扶贫、光伏扶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的作用,在提高贫困人口参与产业的深度和广度的同时,夯实乡村振兴组织保障的物质基础。

中共昭通市委党校讲师 徐继梅)










审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陈忠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彭念敏
责任编辑:陈忠华
标签 >> 产业振兴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