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良“十三五”搬迁安置5万人实现安居乐业

 2020-11-18 10:55  来源:昭通新闻网

共产党好,共产党好!共产党是人民的好领导,说得到,做得到,全心全意为了人民立功劳。坚决跟着共产党,要把伟大祖国建设好,建设好。”……

扬帆社区民族文艺队正在广场上排练表演

11月12日下午,一群身着民族服装的群众聚集在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扬帆社区文化广场上,锣鼓喧天、唢呐声响,齐声共唱《社会主义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感谢共产党的脱贫攻坚和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他们从彝良县的穷山沟里,搬迁到了发界安置区,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的新生活!

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全貌  柴峻峰 摄

安 居

“做梦都不会想到,我们一家4口人会搬迁进城里住上了楼房,我们夫妻俩卖起了烧洋芋,两个孩子在发界小学上学。这都是共产党的恩情,干部对我们如亲人啊!”

11月12日上午,记者在彝良县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团结社区广场上遇到正推着手推车卖烧洋芋的周志友夫妻,和他们聊起了他们过去的苦难日子和现在的安居生活。

周志友家在彝良县海子镇清河村车棚村民小组的大山上,离集镇10多公里,几年前父辈留下的茅草房被火烧了,政府补助一万元,自己东拼西凑借了两万元,才建起了三间很简易的砖房,一家人一直在贫困线下挣扎。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彝良县有建档立卡贫困对象56648户255068人。至2018年,帮助像周志友家一样,生活在高寒山区、滑坡泥石流地区等“六类”失去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户脱贫,成为全县2019年脱贫摘帽的“最硬骨头”,拦住了彝良脱贫之路。

搬不动大山就搬人。在市委、市政府的部署下,彝良县委、县政府决定在全县建设42个安置区(点),其中1万人以上安置区1个(发界),800人以上安置点3个,将“六类”地区的群众集中搬迁到安置区(点)生活。位于县城边的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于2018年6月25日开工,2019年8月22日全面封顶。一年多的时间,发界安置区占地2460余亩的53栋6077套安置房拔地而起,总投资达到了33.2亿元。2019年11月6日,安置区首次分房,2019年11月24日第一家搬迁入住,2020年3月30日完成全部搬迁任务,从15个乡镇搬迁入住5630户25725人,其中贫困户5390户24626人。

“发界安置区这一连串的数字,凝聚着易地扶贫搬迁大迁徙队伍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也凝聚着所有人的辛酸和汗水。”彝良县政协副主席、发界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发界安置区管委会副主任李珊梅,回想起当初建设中的困难和艰辛,动情地对记者说。

张盛飞在超市向群众销售物品

30多岁的张盛飞,一家人原来住在两河镇集镇边上,开了一家很大的超市。2017年,一场巨大的洪水导致滑坡泥石流,她们家拼搏了10多年建起来的价值100多万元的房子和几十万元的货物,都被洪水冲走,幸好当时一家人转移得快,才保住了性命。如今,他们一家6口人搬迁到了发界安置区团结社区,住上了120多平方米的安全房,新开起了一家超市,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乐 业

群众安居后,重点要乐业。贫困群众搬迁进安置区后,如何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逐步能致富”,做好“后半篇”文章,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都关心的大事。

彝良县发界安置区今年在有序组织外出务工人员12000多人的基础上,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263个(每月工资800元),新建扶贫车间3.4万平方米,临时党工委(管委会)积极引进巴食川珍、云百草、运时通等企业入驻扶贫车间,可以提供1200余个的就业岗位。积极联系县内20家企业,帮助易迁群众就近提供岗位1821个,实现了易迁群众就近就业,确保了后续发展保障有力。

樊成贵、胡两英夫妻在扶贫车间

甜从苦中来,岁岁红花开。40岁左右的樊成贵、胡两英几乎是文盲,一家6口人从钟鸣乡扯炉村搬迁到发界安置区后,夫妻俩只能依靠打零工艰难维持一家人的生活。巴食川珍农业彝良有限公司建立扶贫车间后了,夫妻俩8月8日都被招聘进了工厂,目前在原料车间从事洗竹笋的工作,开头的两个月每个人的工资有2000多元,工厂9月27日正式投产后,他们俩10月份的工资总额超过了7000多元。“我们家两个孩子在外上大学和大专,一个月生活费都要3000多元,家里还有两个身体不好的老人。以前一直为生活发愁,现在到了巴食川珍扶贫车间上班,全家人的生活总算有了着落。”樊成贵高兴说。

针对年龄偏大或因要照顾老人、小孩,还有受疫情的影响,部分搬迁群众没有外出务工的实际情况,为了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由发界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牵头,与物业管理公司、城管等单位协调,在发界安置区前进社区组织了256个临时摊点,采取“社区党委+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办法,为他们提供就业岗位,解决收入问题,让他们真正搬得进、住得下。摊位由物业公司统一划定,制定了发界安置区夜间地摊经济管理办法,规范经营,不扰民、不占用消防通道。“前进夜市”,已是安置区的一大风景。

目前,安置区已经出租门面59户,大家开起了美容美发、餐馆、服装等等商店。今年10月1日开业、营业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人本购物广场开业,当天的营业收入超过了30万元,帮助60名贫困群众就业。同时,扬帆社区“喜街”的111个摊位已被当地群众认领一空,计划11月20日正式开业。

幸 福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而这句话被写在了扬帆社区服务中心的墙上,也落实在了彝良县发界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和4个社区干部的行动中。

“我们社区这个广场,一天都不会闲着,早上大家做健身操,白天大家在广场上搞文艺演出、喝坝坝茶聊天,晚上跳广场舞,已经是整个安置区的文化中心。”站在扬帆社区服务中心门前,社区主任赵钰一边观看着扬帆社区民族文艺队的表演,一边向记者介绍着当地群众的幸福生活。

家住扬帆社区2幢1单元3楼的陈友忠老人,最近比较忙。记者采访的当天下午,他组织起来的扬帆社区民族文艺队正在广场上排练表演,吸引了二十多名群众前来围观拍照,也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今年60岁的陈友忠以前住在牛街镇水田村的山沟沟里,养大了5个女儿外嫁,小儿子结婚生育了两个孩子,一家6口人仍然贫困。搬迁到扬帆社区后,儿子儿媳妇在外打工,陈友忠和老伴在家带两个孙女,大的一个上小学三年级,小的一个才一岁半。

今年疫情后,陈友忠一家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陈友忠整天除了接送孙女就没有事做,他又拿出了自己从小喜欢的唢呐、二胡等宝贝,开始唱起来、吹起来、拉起来。在陈友忠的带领下,扬帆社区今年5月组建了有12名汉族、苗族、彝族参加的民族文艺队,经常组织极具民族特色的文艺演出,展现出了搬迁群众的精神面貌,丰富了安置区群众的生活,成为彝良县一支远近闻名的文化力量,还受邀到贵州、四川等地演出,宣传昭通民族文化。

陈友忠和扬帆社区民族文艺队,只是发界安置区群众幸福生活的一个缩影。11月12日下午,记者在扬帆社区门前的一条街上看到,数十名群众有的正悠闲地在五六家茶馆里喝茶聊天玩扑克,有的在太阳坝里唱歌晒太阳,有的带着孩子在嬉戏,有的在闲逛购物,整条街道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

彝良县对照易地扶贫搬迁“50个有”工作目标内容,在发界安置区同步建设投入使用3所幼儿园、1所小学、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卫生院4个卫生室,1个派出所4个警务室,1个自来水厂,1个污水处理厂;投入资金180余万元,建立了阅览室、儿童乐园、老年之家、青年之家、爱心超市等服务区。成立了4个社区党组织和社区服务中心,设置楼栋长53名,实行网格化管理,为群众提供全方位的配套服务,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彝良县发界安置区临时党工委(管委会)制定了《发界新区六个美丽评分细则》,社区组织开展了操家理务、文明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活动100多场次,每周组织爱心超市积分评比和美丽家庭检查评比,每月兑现一次,确保美丽家园建设和人居环境管理常态化。

发界安置区儿童之家  李珊梅 摄

据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局责任人介绍,“十三五”期间,彝良县已经搬迁安置11203户50957人,其中贫困户9744户44470人。其中跨县搬迁到到昭阳区靖安新区安置910户4475人(贫困户847户4184人),到鲁甸县卯家湾安置481户2297人(贫困户393户1909人)。彝良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工作能圆满完成,主要有三条经验:一是从“大山”到“城市”全程参与,确保“搬得出”;二是从“安家”到“置业”全程帮带,确保“稳得住”;从“农民”到“市民”全程服务,确保“可融入”。发界安置区群众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就是成功地落实好了这三条做法。

安居乐业谢党恩,幸福生活万万年。彝良县发界安置区4个社区分别取名为团结、前进、扬帆、远航,是希望生活在这里的近3万群众能团结前进、扬帆远航,共同奔向美好的小康生活。通过记者在发界安置区采访的所见所闻,我们相信,他们的美好愿望一定能够实现!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陈忠华  通讯员 柴峻峰 李珊梅 文/图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谭泽涛
标签 >> 彝良 脱贫攻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