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频丨来听,全国著名作家笔下的昭通②:《为穷人开疆拓土的蛋》

 2020-10-15 17:11  来源:昭通新闻网

《为穷人开疆拓土的蛋》 朗诵:一山

00:00

为穷人开疆拓土的蛋

冉正万

这个蛋是山药蛋,也叫地蛋。占领不同的地方它用不同的名字。在中国,它的名字有二十余个。在美国叫爱尔兰豆薯,俄罗斯叫荷兰薯,法国叫地苹果,德国叫地梨,意大利叫地豆,在原产地秘鲁叫巴巴。可见它们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最初是带着籍贯去的,落地生根后,融入新文化圈,它们有了新的台甫。在西南地区可以这样介绍它:姓马名铃薯,表字洋芋。

云贵高原上,在东部最大也就鸡蛋那么大,以乒乓球大小者居多,几十个才有一斤。从东至西至乌蒙山区昭通一带,最大的六斤,最小的也有半斤,大多在一斤两斤左右。我老家在黔北,黔北洋芋要是看见昭通的洋芋,一定会不好意思得靠边站,甚至往地里钻。如我遇到威风凛凛的人时一个怂样。据遵义市《桐梓县志》记载,一九五八年,该地洋芋亩产125公斤。昭通市北闸镇,亩产以吨计,两吨三吨四吨,这和几十年来人为捡选反复实验有关,也和海拔与土质有关,和马铃薯本身强大的适应能力更是有关。

十六世纪,一个西班牙人从南美洲把马铃薯带到欧洲,人们种植它不是为了吃,是为了欣赏马铃薯花。几百年前,马铃薯花和现在也许大不相同,现在能见的白花和红花,和众多可供观赏的花朵比起来,既普通又单调。或许人类驯化时,眼里只有地下块茎,只顾吃,不再管它如何开花。在当时的欧洲,马铃薯被定义为一种粗糙食物,只有下等人用来充饥。旧教徒甚至诅咒,说它是魔鬼撒旦的化身。他们厌恶它、怕它,十有八九是因为它的毒芽有关。据1983年第一期《贵州医药》杂志记载,一位十二岁的农村女孩,连续三天吃发了芽的马铃薯,出现头痛,腹痛、频繁呕吐,伴抽搐,四次停止呼吸,面色青灰,嘴唇发绀,四肢厥冷,心律不齐。2010年第五期《福建农业科技》有文指出,嫩绿的茎叶、外皮,特别是胚芽中均含有龙葵素,在马铃薯块的胚芽里和受阳光照射变紫青的表皮里,龙葵素含量极高,不能用来喂猪,人更不能吃。查阅近三十年中毒事件,有好几百起。

认知局限有时是笑话,有时要命。马铃薯在休眠期是无毒的,它们休眠期只睡觉,不发芽。其休眠期长达三个月以上,如果管理得当,可以更长。

马铃薯在欧洲流浪了一百年才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这要感谢法国农学家安·奥马曼奇。安通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发现马铃薯不但能吃,还可以做面包、面条。对于种植的推广,法国国王和王后,沙皇尼古拉一世都作出过贡献。俄国1842年发生饥荒,尼古拉一世强令农民种马铃薯,早就不耐烦的俄国农民发动了著名的“马铃薯暴动”。当时,尼古拉一世根据财政部的建议,下令在数省设立马铃薯育种地段,按公有方式种植马铃薯。这引起官属农民的怀疑,以为要他们重新当农奴。这成了叶卡捷林堡、皮尔姆、喀山、诺夫戈罗德省等地农民暴动的导火索。尼古拉一世盛怒之下出动军队,马铃薯在枪声和血泪中慢慢被农民接受,在土豆加牛肉的美味中,土豆犹如家庭成员,再也没曾分开过。

最重要的是,几百年来,科研人员对马铃薯的研究从未停止。2019年,由德国、秘鲁、英国、西班牙组成的国际研究小组,对八十多种马铃薯进行测序,以此确认马铃薯起源。他们测序的马铃薯不仅有现代的,还有保存于1660年至1896年之间的样本。

马铃薯起源于南美洲的哥伦比亚、秘鲁和玻利维亚的安第斯山脉。秘鲁人有句谚语:宁看土豆,不看美女。

马铃薯何时经何种方式传入中国,至今没有定论。一说从丝绸之路传入,先在华北、山东、津京一带种植,既而进入内蒙。另一说经菲律宾、台湾到达福建海岸,并率先在福建、广东种植。美国学者德·希·珀金斯则认为,马铃薯传入中国的时间由欧洲人发现美洲和太平洋群岛时间而定。也就是说,它们漂洋过海,在印度、爪哇和苏门答腊、缅甸立足,然后大摇大摆来到昭通。雍正年间的《会泽县志》和嘉庆年间的《大关县志稿》都有记载。《大关县志稿》上有乌洋芋、白洋芋、红洋芋、草鞋洋芋数个品种,可见种植时间已经不短。可以肯定的是,早在十六世纪,中国已有零星种植。明万历年间由蒋一葵编撰的《长安客话》记述,北京地区种植的马铃薯即土豆。其后不远,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写道: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马铃薯传入中国后,得到的待遇和它们在欧洲大不相同。史料记载,万历以后,马铃薯已经跻身宫廷,成为皇家美食,达官贵人方可享用。稀奇玩意不一定是好东西,金属铝被提炼出来时身份超过白银。拿破仑三世在宴会上使用过铝制叉子,泰国国王使用过铝制表链。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列表,铝制品在一类致癌物清单中。

马铃薯没有贵贱之分,不屑与少数人为伍,它顽强地开疆拓土,哪怕切成两瓣、三瓣甚至四瓣也能从地里发芽,一心要成为大多数人的食物,成为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平地不让种,它们往高山上走,远远地把水稻和玉米甩在身后。它们不提虚劲,说什么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往高处走的同时,不能种水稻的角落必须占领,不当主食的地方就当菜,不当菜的地方就当主食。既可简单地水煮火烧,也可与一百多种食材搭配,做出几百种不同口味的食物。与此同时,它还为爱挑剔的人留了一手:洋芋的营养成分是胡萝卜的两倍,是白菜的三倍。维生素C(抗坏血酸)含量远远超过粮食作物;蛋白质分子结构与人体的基本一致,极易被人体吸收利用,其吸收利用率近100%。有营养学家研究指出:“每餐只吃马铃薯和全脂牛奶就可获得人体所需要的全部营养元素。”这还不算,它还可加工成果葡糖浆、柠檬酸、可降解塑料、粘合剂、增强剂及医药上必须的添加剂。

亚里士多德在《动物志》一书中说:从无生物进入生物界的第一级便是植物,而在植物界中,各个种属所具有的生命活力(灵魂),显然有多少或高低的等差。从整个植物界看来,与动物相比照,固然缺少些活力,但与各种无生物相比照,它们又显然赋有了“生命”。在植物界中,具有一个延续不绝的级序,以逐步进向于动物界。

两千多年过去后,最能与亚里士多德生命活力(灵魂)对应的词是基因。马铃薯为了适应不同的环境,基因一直在悄悄变化。国际研究小组发现,因为一种叫CDF1基因的变体出现,使这种马铃薯更适应欧洲夏季。进一步测序表面,变体的差异是独立发展的。也就是说,马铃薯能够主动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

所有的植物都有智慧。树木为了得到更多的阳光,向着天空不停地伸展;无娘藤把茎盘绕在比自己高的植物身上,捕蝇草靠吃昆虫为生,含羞草为了保护自己会迅速地合拢叶子。这都是生存的智慧。但马铃薯的智慧远远超过其他植物,它主动迎合人类,特别喜欢配合人类对它们进行的改良。特别是进入中国后,经过一代又一代人努力,已经培育出以紫色、红色为主的彩色优质马铃薯,将紫、红色马铃薯老品种与优良高产马铃薯品种杂交,改良筛选出100多份不同品系的彩色马铃薯。与老品种相比,改良后的彩色马铃薯高产,外形美观,抗病性强。其中黄皮的P03新品种,就像为了黄皮肤的中国人特意长成这种颜色。

有些植物为了保护自己,让自己有毒或者浑身带刺,人在平时很难见到它们,大多只知其名,真身不知在何处。它们那点防身武器就像可怜巴巴的魔鬼,只能躲在深山修炼,遇到人往往不堪一击。马铃薯正好相反,与人越来越亲近,经过三四百年努力,硬生生把其它食物挤开,一跃成为人类第四大主粮。它知道地球上谁是老大,于是无论走到哪里,都与人以合作而非对抗相处。在旧教徒眼里的一把烂牌,被它以谦逊和宽容作为王炸,成为植物界最大的赢家。马铃薯,是植物界的智者和王者。

中国是种植马铃薯面积最大的国家,面积还在增加,十年前六千万亩,如今已经超过九千万亩。与拉脱维亚、哥斯达黎加、波斯尼亚、克罗地亚等国土面积相当。中国每个省都有种植,其中又以云南增加最快,据说,全国十个马铃薯,就有一个产自云南。而云南又以昭通为最。这和穷人有关,现在则和扶贫有关。2020年,昭通市昭阳区着力塑造三万亩洋芋帝国形象,建设高标准马铃薯示范基地。本地相关文件规定:“对洋芋帝国基地单个经营主体实施的马铃薯标准化生产,种植马铃薯面积须达到1000亩以上,补助资金兑付须达到相关技术规程要求的种植规格、种植行向、种植密度、出苗率、整齐度、病虫害防控效果等质量要求,以验收认可面积据实兑付。”并且全是脱毒良种。

这里还是马铃薯种子基地。供德宏、红河、文山、广东、广西冬季种植,贵州、四川小春种植,云南大春种植。同时还为缅甸、孟加拉、埃及、沙特阿拉伯等国提供种源。那么,你吃到的马铃薯,有可能是昭通马铃薯的后代。与之相应的项目叫国际马铃薯科技园。内容包括五万亩西南高原马铃薯高标准及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年储六万吨智能冷链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及线上线下营销等互联网新业态平台;马铃薯产业大数据平台;建成智慧农业,包括气象监测、土壤大数据、病虫害监测及防控中心;年产两亿粒马铃薯原种智能雾化栽培大棚;智能机械分拣包装工厂;年产十万吨智能机器人生态肥料工厂;马铃薯新品种研发中心;全球农业科技研究创新平台;马铃薯VR博览馆。中国虽是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度,单产却不及很多国家。

在可以预计的将来,会有更多的马铃薯从昭通走出去,在他乡生长,在他乡开花。有人说,你脚下的土地就是你的祖国。这话是不是从马铃薯的前世今生获得的灵感?

站在昭阳区西魁梁子上,目力所及,最远的山梁上是发电的大风车,海拔多在三千米以上。海拔两千八百米以下,成片的是马铃薯,零星的是莜麦。西魁是一个小地方,但名声越来越响。卖烤洋芋的,菜场卖菜的,洋芋贩子,都把自己的洋芋叫“西魁洋芋”。就像北京之外的“北京烤鸭”并非来自北京。

西魁梁子海拔两千三百米以上,没有一块稻田,却比当地其他地方最先吃上大米。西魁马铃薯不但耐寒抗病,还高产,邻近的四川布拖、金阳、昭觉等县农民背着大米上来换薯种,一斤换三斤。据中国马铃薯网最新报价,昭通种薯P03每公斤二块八,合作88每公斤三块六。布拖、金阳大米一斤能否再换三斤,我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一亩稻田出产的大米换不来同面积西魁梁子出产的马铃薯。

人类主食的改变主要是烹饪方式的改变。新石器时代,以火炙、石燔、汽蒸为主。夏商周,因为青铜器的使用,烹饪奠基开新篇。春秋至隋、唐,铁锅的使用,炖、烧、焖、烩越来越丰富。隋唐时期胡饼制作方法传入,又增加了烤。白居易《寄胡饼与杨万州》诗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看得似辅兴无。

马铃薯适合任何一种烹饪方式,哪怕回到新石器时代,火炙、石燔都没问题。至于炖、烧、焖、烩,百无禁忌。倒要看你使用的配料。西南地区的所有的城市,无论大小,无论白天晚上,都能吃到烤洋芋。我现在居住的小区,每天晚上九点左右,烤洋芋和小豆腐小摊好几百个,早的半夜收摊,晚的烤到天亮。也不知道他们是什么人,白天有无其他工作,只知道时间一到,用一根小扁担,一头挑着炭火,一头挑着小豆腐和洗切好的洋芋,各自来到街边,摆好炭火和小凳即可开张。这是给身体倍棒和尿酸不高的年轻人准备的,吃烤洋芋和小豆腐不喝啤酒,如同看电影不吃爆米花。像我这样有痛风史的中年人,一般只能看看、笑笑,然后缩回老窝,看看非布司他片还剩多少。

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在名著《铁皮鼓》第一章中动情地写道:“我的外祖母安娜·布朗斯基,在十月某一天傍晚的时候,穿着她的几条裙子,坐在一块土豆地的地边上。如果在上午,你就能看到我的外祖母如何熟练地把枯萎的土豆秧整整齐齐地归成堆。到了中午,她便吃涂糖汁的猪油面包,接着,掘最后一遍地,末了,穿着她的几条裙子,坐在两只差不多装满土豆的篮子中间。她的靴底同地面构成一个直角,靴尖差一点碰到一起,靴底前闷烧着一堆土豆秧,它间或像哮喘似的冒出一阵阵火苗,送出的浓烟,与几乎没有倾斜度的地壳平行,局促不安地飘去。”

刚拔出的土豆秧子能点燃。对此一直疑惑。或许那是但泽,又是深冬。在乌蒙山,刚拔出的土豆秧子还很湿,要经过两三个太阳的暴晒后才能燃烧。不过他说得对,在土豆地里火烧土豆最好吃。

在乌蒙山赫赫有名的大山包自然保护区,我看见烧在牛粪堆里的土豆,皮焦黄,几次忍不住想下手。大山包的牛只吃草,没有人工饲料,牛粪燃烧起来很香,这香味一定会钻到洋芋里面去。粪火不是烈火,慢慢煨,洋芋熟透后不急于掏出来,扒到热灰里,保持一定温度。我没吃,它们个头太大,又是刚吃完饭出来。随着年龄增长,肚皮越来越大,食量越来越小。读的书越来越多,记性越来越差。这么悲哀的事情连慈悲的洋芋也无可奈何。

曾有人以吃火烧洋芋寓待人,要会捧会吹会拍。因为又烫又有灰,吹拍捧是必须的。不过,以此寓人却不敢恭维。这明显是以下对上,一副奴才相。吃烧洋芋,我喜欢另外一个故事:由于天灾绝收,农人连种子都没有,去地主家讨要。地主从火堆里扒出洋芋请客人吃。如果客人剥了皮吃,地主什么也不会给。如果客人吹干净灰就吃,地主会给他种子。如果客人连灰也不吹就吃,地主不但给种子,还要另外赠送粮食。地主是因为珍惜粮食才成为地主。

马铃薯不需要吹拍捧,它宁愿人们把它当成一个普普通通的蛋。它曾与穷人相依为命,现在,它担负起为穷人摆脱贫困的重任。

昭通日报—北纬29度梦工厂出品

音频录制/图片拍摄:杨洋

海报制作:马燕

审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马燕
责任编辑:聂学虎
标签 >> 昭通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