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江鲢鱼村:李子林下的美丽乡村

 2019-08-08 10:10  来源:北纬29度

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硬化路犹如白色的丝带从山脚盘绕而上到山顶,一幢幢川南民居风格的小别墅掩映在满山遍野的李子林中,休闲广场、观景楼阁、健身路径、游步道等一应俱全。

谁能想到几年前,这里还是国家级重点贫困村。这里就是地处金沙江畔的绥江县新滩镇鲢鱼村。

“鲢鱼鲢鱼,要吃大米下河摸鱼”,这是当地以前广为流传的一句话。讲起如今的生活,鲢鱼村曾经的贫困户吴开云眼里满满的幸福感。“以前没有路,全靠人背马驮上山下山。如今硬化路通到家门口,去哪里都方便得很。李子产业也发展起来了,大家钱包都鼓起来了,家家户户修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汽车,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从国家级重点贫困村,变成了如今绥江县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它到底经历了什么?

一位皮肤黝黑,笑容淳朴,做了十年村干部的鲢鱼村村主任很有发言权。“鲢鱼村曾经的贫困户有246户,已在2016年全部脱贫,是全县第一个脱贫的村子,全年人均收入一直在递增,而且是国家脱贫标准的两倍。这一切改变首先是政府为我们修了路,改善了基础设施,另外就是发展种植李子,李子是我们的主要脱贫支柱产业。”

据了解,鲢鱼村以前“没有路”,国家在2009年的时候给修了“乡村路”(就是泥巴路),2016年修了硬化路。

“从破烂不堪到现在人人安居乐业”,除了改善基础设施,找到一个支柱产业是重中之重。鲢鱼村位于新滩镇是绥江半边红李子的核心产区,这一品种在绥江已经有70年的种植历史。

这里原本门前屋后都有几颗李子树,但是在农民们眼里这就只是树而已。直到全县将李子作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人们才意识到这竟是一株“财富树”。

鲢鱼村的村干部联合第一波愿意吃螃蟹的农户率先扩大面积种植,在2016年时,农户们尝到了甜头。如今,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全村规范化种植半边红李子达5800亩,以前没用的“荒树林”也变成了“财富林”。

“一颗李子富了万户农”,这话一点都不夸张。

鲢鱼村15组的贫困户舒成林,家里有30亩李子树,不仅种植得好,因为自己以前在外打工的经验,还亲自跑到重庆、成都等地开拓市场。原先打工一年也就挣个几千块,现在一年能收入十几万。因为李子,当地大多数村民结束了在外几十年的打工生涯,回乡靠李子致了富。

路通了,产业有了,钱包鼓了,群众生活质量和档次自然而然也水涨船高。

国家启动脱贫攻坚以来,全村陆续盖起了新房子。在政府的领导下,鲢鱼村又着眼发展乡村旅游,围绕着赏花摘果、观湖游园、赋诗作画、休闲健身主题,统筹解决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一条环山旅游观光线、一座佛光寺、两条横线游步道、三条纵线登山道和李园、桃园、梨园三个景观园,充分展现乡村风貌、体现乡土韵味、唤起乡愁记忆。

走在鲢鱼村的路上,农家乐的布局也是足够抢眼。漂亮的房屋、干净的路面、房前屋后的花植、休闲风十足的设施……在这样的地方生活一段时光简直再好不过。

村子里“七星示范户”(一个整洁美化的院落、一间整治有序的客厅、一间干净清爽的厨房、一间收拾规范的卧室、一个卫生清洁的水厕、一套处理粪污的设施和一项稳定增收的产业)的评比,更是让这个村子的乡风文明有了标准。在这过程中村干部带头示范、村民积极参与,开展了厨艺、家政、礼仪等培训。每月还会对农户的居家环境进行考核,评比“七星示范户”,让大家逐渐养成文明习惯、塑造了文明新风尚。

基础设施好了,乡风文明有了,那么如何吸引游客来“上门”便是进一步要解决的问题。

借助依山傍水、景色秀丽的优势,鲢鱼村办起了旅游节。每年3月份,万亩李花映山水、十里香雪醉人心。目前,“李花文化旅游节”已经举办了三届,吸引外地游客20多万人次,也给村民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收入。

如今村子里还有了休闲广场和幼儿园,闲暇的时候女人们翩翩起舞跳着“最炫民族风”,男人们则聚在观景台喝茶聊“李子”,孩子们则在幼儿园里牙牙学语,种下“希望”的种子。

鲢鱼村之变,也是中国大多数正在改变的美丽乡村缩影。

通讯员 谭平才

审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周应涛 实习生)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审  核:聂学虎
责任编辑:聂孝美 (周应涛 实习生)
标签 >> 绥江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