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党的建设丨细听乌蒙竹语——西南林业大学36载深耕乌蒙的“两山”答卷

 2025-08-17 09:38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滇东北乌蒙山脉的褶皱深处,墨绿色的竹浪随风起伏。这片连绵116万亩的筇竹海,曾是石漠化严重的荒山;竹海中欢笑的村民,曾深陷“种一坡,收一箩”的困境。从“石缝求生”到“竹海富民”的跨越背后,是西南林业大学36年如一日的坚守与探索——以科研为锄,以实践为种,在生态脆弱与生活贫困的双重困境中,打造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样本。

破局:在生态禁区发现“竹之密码”

1989年的大关,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90%的土地是坡度超25°的陡坡地,土层厚度仅30厘米,一场暴雨就能冲刷掉仅存的土壤,“三跑地”(跑水、跑土、跑肥)成了当地土地的代名词。更严峻的是,历史上的垦荒种粮导致植被破坏,石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18%,贫困发生率高达31.7%。“于悬崖峭壁上求生存,于险峻山岭中谋发展”,正是大关人民在恶劣环境中艰难谋生的真实写照。乌蒙山区这块“硬骨头”,难啃至极。

面对山高坡陡、土地贫瘠的环境,西南林业大学的研究团队以林业人特有的敏锐,在这片看似无望的高山峡谷间发现了筇竹。筇竹,当地人称“罗汉竹”,以往只知其笋可食,1984年被《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列为首批保护的两个竹种之一。西南林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前身)薛纪如教授和他的学生易同培教授,多次深入云南大关、永善和四川雷波等地调查研究。1980年2月,他们在《云南植物研究》上发表《我国西南地区竹类二新属:香竹属和筇竹属(二)筇竹属》一文,正式建立筇竹属,并将罗汉竹的中文学名确定为筇竹,由此确立了筇竹在植物分类学上的地位。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大关县成为我国筇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让濒危植物成为富民产业,先得摸清它的特性。面对科研数据的空白,1993年9月起,西南林业大学董文渊教授及其团队对筇竹展开深入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其成果不仅填补了筇竹科学研究的空白,还推动了筇竹从濒危保护植物变为富民产业。

扎根:用技术让荒山长出“绿色银行”

让濒危的筇竹从“几丛”变“成林”,关键在于突破育苗难关。起初,传统方法培育的竹苗成活率不足40%,移栽到陡坡后成活率更是大幅下降。针对这一问题,董文渊及其研究团队成功研究出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技术,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项技术涵盖从种子采集、处理到容器苗培育的完整流程,为大关筇竹资源的高效培育、可持续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筇竹轻基质容器育苗和竹林培育技术,为大关县乃至整个乌蒙片区的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2017年8月,以西南林业大学筇竹研究成果为依托,大关县委、县政府决定将筇竹作为“一县一业”发展。与此同时,筇竹研究团队还无偿为大关县制定了筇竹产业发展规划。2018年2月,大关县与西南林业大学联合成立筇竹研究院和竹产业发展研究院,为发展竹产业提供专业的科研支持。同年5月,在西南林业大学的协助下,《大关县“一县一业”筇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6)》编制完成并实施。规划提出,到2025年,全县竹林面积将发展到“100万亩+”,筇竹笋年产量达10万吨,竹材年产量达5亿根。大关县成立竹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大关县竹产业发展中心,出台相关实施意见,明确县、乡(镇)、村三级职能职责,形成部门联动、上下有序的筇竹产业发展机制。

围绕“一体两核三廊带”规划,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全面推动竹产业发展。2018年,大关县大力发展筇竹产业,将项目资金、有效资源向筇竹产业倾斜。截至目前,全县新种植竹子86万亩,实施低效林改造18万亩,新修产业配套公路700余公里,竹林总面积从29.88万亩增加至116万亩,其中筇竹从20.83万亩增加至102万亩,占世界筇竹总面积的70%以上。大关县通过实施低效林改造、幼林抚育等工程,新建产业配套公路,为筇竹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赋能:全产业链激活“生态价值”

“卖原笋只能赚小钱”,这是大关县竹产业曾面临的瓶颈。鲜笋保鲜期仅3天,收购商压价严重,每公斤价差最高达8元。董文渊团队联合企业攻关,研发出“杀青—冷藏—真空包装”三段式保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5天,使鲜笋能远销省外。针对笋壳、竹枝等废弃物,董文渊团队指导企业将其开发为饲料、有机肥,让全竹利用率从60%提升至95%。

筇竹秆因竹节鼓突,传统工艺难以批量加工,一度只能当柴烧。董文渊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的数控异形切割设备,可精准切割不同弧度的竹节,并制作成圆竹家具、茶具、摆件等文创产品,让每吨竹材附加值从800元跃升至1.2万元。在木杆镇筇竹笋加工产业园,20余种产品远销日韩;在翠华镇竹材创新利用示范园,100余种文创产品年销售收入达8000万元。2024年,全县筇竹产业综合产值达28亿元。

产业链延伸带动业态创新。团队规划的“云上竹海”旅游线路,将筇竹景观与黄连河瀑布、苗族文化融合,打造“春赏竹、夏避暑、秋品笋、冬观雪”全季旅游模式。团队探索的“竹花混交、竹药混交、竹菜混交”模式,让筇竹与珙桐、黄柏、楤木等树种套种,形成“上层乔木、林下筇竹”的立体群落结构,既提升了生物多样性,又拓宽了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途径。随着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8%,这片竹海年固碳量达90万吨,成为天然的“碳汇银行”。昔日荒山变成“天然氧吧”,其生态价值正通过碳汇交易等新形式持续转化为经济效益。

共生:“党建+科研”构建利益共同体

技术再好,群众不参与也落不了地。西南林业大学协助大关县构建“党组织+集体经济+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以筇竹科技创新示范基地为载体,培育加工企业20家、专业合作社82个和竹产业专业村23个,让科研成果通过组织化体系流向田间地头。

在细沙村,“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农户”机制激活了村民的内生动力。村里50亩以上的种竹大户达50户,4.8万亩丰产竹林年产筇竹1200吨、方竹300吨,产值超1600万元,带动52户低收入家庭户均增收3000元,细沙村也从深度贫困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示范村。云南竹一无二食品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等集体经济组织,年均产值超2500万元,带动3000余人就近就业。

产业兴旺让乡村焕发新生。筇竹产业让全县72.5%的农村人口受益,竹农户均年收入超4万元,10%的竹农年收入突破10万元。木杆镇2000余名外出务工妇女返乡,“一老一小”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由西南林业大学主持完成的“科技下乡扎根乌蒙助力乡村由‘筇’变富”项目,被中央宣传部评为2021年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示范项目。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技术送到群众的手心里。董文渊团队培养的30余名研究生,大多留在云南从事竹业研究。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用科学与耐心书写的必答题。竹林似海,君心不改;“筇”其一生,富“竹”一方。那节节攀升的筇竹,扎根乌蒙山区36年,既锁住了水土,也撑起了希望。


通讯员:柏顺文

一审:谭泽涛  一校:柏顺文  二审:倪 娜
二校:龙 萍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谭泽涛  一校:柏顺文  二审:倪 娜
二校:龙 萍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