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水富:特色广场舞跳出大团结

 2025-11-03 09:5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夜幕下的水富市春晖广场,灯火与笑脸交相辉映。伴随着傣家孔雀舞的灵动韵律、彝族达体舞的明快节拍,孩童翩翩起舞,老人舒展腰肢,各族群众与外地游客携手共舞——这正是“遇见云南・魅力水富”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的鲜活场景,也是水富以文化为桥、以舞蹈为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自2025年7月启动以来,该活动已成功举办40场,场场人气爆满,春晖广场也因此成为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同心广场”,21支民间文艺队伍用舞步勾勒出“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动人画卷。

政策领航:筑牢民族团结的发展根基

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的蓬勃开展,源于“民族团结+文旅融合”的精准赋能。云南省《关于进一步推动云南夜间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创新‘遇见云南’产品”“丰富夜演产品供给”,为民族文化的活化与传承提供了顶层指引。昭通市迅速响应并制定专项实施方案,水富市则因地制宜,以春晖广场为实践载体,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活动策划全过程,探索形成“人人可参与、文化可触摸、发展可持续”的县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模式。从场地保障到专业指导,从资金支持到宣传推广,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让夜间广场舞成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民心工程”。

群演群创:激活民族团结的内生动力

“以前跳舞图个自娱自乐,现在成了民族团结的‘主角’,劲头更足了!”水富市民乐队负责人刘阿姨的这番话,道出了许多参与群众的心声。活动创新采用“政府搭台、协会参与”模式,21支民间文艺队伍成为承办主体,实现了从“单向推动”到“全民共建”的转变。在节目编排中,汉族的红歌联唱、苗族的芦笙演奏、彝族的达体舞等轮番登场。政府部门则退居“幕后服务”,通过提供音响设备、聘请专业编导,既保障活动质量,也让各族群众在共同创作与展演中深化“我们都是一家人”的情感认同。这种对群众主体性的充分激发,正推动民族团结从“政策要求”逐渐转变为“自发行动”。

传习共舞:搭建文化认同的交流桥梁

“展演+教学”的创新模式,使春晖广场成为民族文化互学互鉴的“流动课堂”。活动上半场,21支民间文艺队伍带来融合多民族元素的精彩节目;下半场则由文化馆的老师现场教学,将傣族孔雀舞的柔媚、彝族达体舞的灵动拆解为易学动作,观众瞬间变身学员。“以前觉得民族舞离我们很远,现在跟着老师学,才发现各族舞蹈都那么有魅力!”汉族市民李大姐的感慨道出许多参与者的心声。这种“零距离”的文化传习,打破了民族文化的认知壁垒,让各族优秀传统文化从“博物馆展品”变为“全民共享的文化养分”,在潜移默化中夯实了文化认同的根基。

全龄共融:凝聚共同体的人心力量

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以其开放包容的特点,成为连接各年龄层、各民族的“文化纽带”。舞台上,孩童们表演的《我的小书包》充满童真,中青年跳起的《黄河水从我家门前过》刚劲有力,老人们合唱的《十送红军》《我的祖国》饱含深情——不同年龄段的表达,都浸润着家国情怀与民族情感。广场上,苗汉家庭携手起舞、各族邻里并肩欢笑的场景随处可见,“一家老小齐参与”已成为民族团结的生动注脚。这种全龄参与、多民族互动的局面,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家庭生活与日常交往,极大地增强了社区凝聚力与城市归属感。

文旅共生:彰显团结发展的民生温度

如今的春晖广场,既是民族团结的宣传阵地,也是展示城市文化的重要窗口。水富各族群众与外地游客在共舞中拉近距离,专业指导则帮助游客快速实现从“旁观者”到“参与者”的转变。“比起打卡景点,和各族同胞一起跳舞,才真正读懂了水富的人文魅力!”游客张先生的赞叹,正是文旅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活动不仅让苗族、彝族、傣族等民族文化“活”在当下,也有效拉动了周边夜间消费,让民族团结进步的成果切实转化为民生福祉。这正是“民族团结+文旅融合”路径的成功实践——文化传承有了活力,民族交往有了载体,群众生活有了甜头。

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春晖广场的舞步越发轻盈欢快。水富市夜间民族特色广场舞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烟火日常,让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情感、凝聚力量。这跳动的“城市节拍”,正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在基层的生动回响。


通讯员:成联俊

一审:李丽娟  一校:成联俊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李丽娟  一校:成联俊  二审:聂学虎
二校:王文富  三审:倪 娜  三校:周 燕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民族团结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