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进入专题
 导航

一老一小 | 让“银龄力量”焕发时代光彩

 2025-11-02 09:21  来源:昭通新闻网

编者按:

“一老一小”关乎民生福祉,是国家政策聚焦的重点。昭阳区凤凰街道画苑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03年,辖5个居民住宅区16个居民网格小组,现有住户5321户16857人,其中60岁以上2760人,70岁以上503人,80岁以上238人,90岁以上41人,100岁及以上2人,是典型的“企业兴建、社企混居”型城市社区,人口密集,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发展趋势。

面对老龄化与儿童成长的“双重考题”,画苑社区坚持智慧治理与人文关怀双轮驱动。于“老”,依托“昭阳智理”平台,将应急守护、健康服务与精神滋养精准送达,让“养老”变“享老”;于“小”,打造“儿童之家”,集日常托管、兴趣培养与困境帮扶于一体,为成长护航。画苑社区的实践,正是国家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政策在基层落地的真实写照与生动诠释。


人口老龄化是当下需要积极应对的一个现实课题。推动老年人从“被动养老”转向“主动乐为”,让老年群体在新时代继续发光发热,不仅能为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还能为破解老龄化问题提供一条兼具温度与实效的新路径。

打破年龄偏见,重塑“银发价值”认知。在传统观念中,老年人常被贴上“需要照顾”的“弱势群体”标签,如今,越来越多实践正在打破这种刻板印象。在城市社区,退休医生自发组建健康服务队,每周定点为居民义务测血压、讲解养生知识,用专业知识守护邻里健康;在乡村学校,退休特级教师开设“银龄课堂”,将数十年积累的教学经验倾囊相授,助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这些生动场景证明:年龄从来不是能力的“天花板”,而是经验的“蓄水池”。老年人身上所蕴藏的技能、智慧与热忱,恰似陈年佳酿,历久弥香。

盘活“银发”资源,激活社会发展新动能。老年群体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善用其所长,便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在中小企业中,退休的科技工作者组成“银发智囊团”,以扎实的技术功底助力企业攻克难关;在非遗工坊里,老手艺人悉心传授剪纸、刺绣、陶艺等技艺,让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在“传帮带”中得以延续;在社区治理一线,退休干部、老党员牵头成立“夕阳红调解队”,用人生阅历化解邻里纠纷,让社区更和谐。当“银发智慧”与社会需求精准对接,不仅能实现“知识不断层、技艺不失传、精神不息灭”,还能为社会发展注入独特的“银发”动能。

构建长效机制,传递社会文明温度。要让“银龄力量”持续发光,不能仅靠热情,还需要制度保障与人文关怀双管齐下。一方面,可建立“时间银行”机制,将老年人参与志愿服务的时长转化为未来可兑换的养老服务积分,让“今日奉献”与“明日受助”形成良性循环;另一方面,可搭建“银龄人才库”,精准登记老年人的特长与服务意愿,再对接企业、社区、学校等需求方,实现“人尽其才”。回溯历史,汉代推行“三老”制度,选拔德高望重的老人参与乡里教化;唐代设立“致仕官”荣誉体系,鼓励退休官员为朝政建言献策。古今对照可见,唯有建立起“老有所为”的长效机制,才能让老年群体真正从社会发展的“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贡献者”与“受益者”。

银龄闪耀处,文明生生不息。当前,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超过2.8亿。这股“银发浪潮”既带来挑战,也蕴含机遇。面对这一现实,我们既要筑牢养老保障的底线,又要积极搭建“老有所为”的广阔舞台,为老年人创造参与社会、实现价值的多元途径,将“银龄力量”真正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澎湃动能,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在新时代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记者:孔 竣

一审:刘静涛  一校:孔 竣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昭通新闻报料:0870-2158276  
昭通新闻网,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一审:刘静涛  一校:孔 竣  二审:谭泽涛
二校:沈艳琼  三审:聂学虎  三校:杨 杰
终审:马 燕  监制:罗 旭  总监制:武治国
标签 >> 一老一小 
捐赠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