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31 10:29 来源:昭通新闻网



在昭通古城北部,有一处文化底蕴深厚的胜地——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它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城市之中,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游客与市民的目光。
省耕塘:岁月变迁中的历史印记
昭通省耕塘的历史可追溯至清雍正十年(1732年),由昭通镇总兵徐成贞主持修建。此塘既供军民汲水饮用,也灌溉周边2000余亩农田,使昭通城北一带从荒芜之地变为“农桑醉饱之乡”。彼时,塘畔景致如画,“环峰若屏,长流如带”“歌声入耳”“梁茨盈眸”,人们还在塘边修建“省耕堂”以作纪念。
1956年,省耕塘得以重建,总库容增至152万立方米。此后,水利部门多次实施除险加固工程,保障其蓄水安全,持续惠及农业生产。然而,随着昭通城区人口的增长,省耕塘周边的土地逐渐被开发为房产,水库原有的灌溉功能随之消退。2016年,在原址之上,一座崭新的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拔地而起。

公园景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
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总占地面积近1000亩,其中水域面积约600亩,绿地面积约400亩,总投资近3亿元。2017年,景观亮化项目建成,为公园增添了别样的魅力。
公园呈南北向长条形,设有东、南、北3处入口。南入口位于环城北路与环城东路交会处,一块大型黄色景观石上镌刻着“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几个大字,气派又庄严。原大坝被改造为垂直滚水坝,坝上的汉白玉栏杆尽显豪华。大坝脚下形成高低错落的两级水景,晴空万里时,阳光洒在水面上,波光粼粼;水面平静时,如一匹绿绸缎。周边高楼倒映水中,鱼群游过,涟漪荡漾,好一幅灵动的水墨画卷。
溢流之时,百余米长的大坝形成壮观的瀑布。远观如巨大的水帘闪耀着银色的光芒;近看则水流轻盈,水珠晶莹剔透,潺潺之声似古筝曲《高山流水》,悦耳清心。瀑布溅起的水花形成水雾,弥漫在空气中,带来丝丝凉意与水润气息。
水域周围,步道蜿蜒,草坪青翠,郁郁葱葱的树木为水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
国学文化:穿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省耕国学文化公园由“省耕广场”“诸子百家”“四书五经”“诗词歌赋”“琴棋书画”5大主题广场和系列国学文化长廊组成,系统呈现了国学文化的深厚内涵。
在省耕广场的方柱碑上,镌刻着数十首与昭通相关的诗词歌赋,如王辂的《耕藉有作》。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亦能了解昭通深厚的历史文化。“朱提文献”碑则节选了《华阳国志·志》《蜀王本纪》等典籍,进一步揭示了这片土地的源远流长。
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内还建有二十四节气方柱碑,每座均附详细解说,传播节令知识。以铜塑打造的“春播”“夏长”“秋收”“冬藏”情景诠释着“民以食为天”的内涵。一尊高大的孔子像矗立其中,神态庄重亲和。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至今仍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尊崇孔子,不仅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对人类共同伦理价值的认同。
特色建筑: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之美
位于省耕国学文化公园东面的昭通书院为传统古建筑形制,青砖灰缝、青瓦屋顶、飞檐翘角,充满历史厚重感。大门门楣上悬挂的“文冠滇南”匾额,为书院增添了文化气息。昭通书院为两进式院落,前厅因照壁设置略显局促,厅内陈列并销售昭通酱、小草坝天麻、苦荞茶等农特产品,让游客能品尝到昭通的特色风味。穿过照壁左侧,是一个宽敞的四合院,宏伟气派。“聚心楼”作为文创展览馆,陈列着许多文学书籍与书画作品,左右厢房分别是“读书精舍”与“山水间”。整体院落兼具南派园林风格,尽显古典雅致。
昭通书院不仅是省耕国学文化公园游览线路中的重要驿站,还是展示昭通文化的重要窗口。作为集文学展示、书画展览、学术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项目,它呈现了昭通作家群的创作成果,为游客提供了了解地方文化的平台,促进了旅游业发展,提升了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
理性审视:传统与现代的辩证思考
省耕国学文化公园西岸的《二十四孝图》园,精致的石刻画像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二十四孝图》是中国古代弘扬儒家孝道伦理的经典故事集,由元代郭居敬辑录而成。它通过24个孝行故事,将“孝”塑造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其意义与影响具有两面性。郭居敬编纂时旨在利用通俗故事推广儒家伦理,在宋代以后礼教渐严的背景下,此举符合“以教治天下”的政治需求。然而,其中部分极端孝行,如“埋儿奉母”违背人伦常理,被鲁迅等学者斥为“愚孝”。《二十四孝图》作为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当代价值在于警示后人:孝道的本质是爱与责任,而非对个体生命的漠视与牺牲。
省耕国学文化公园在设计上独具匠心,通过深入挖掘国学文化精髓,将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有机融合,成为昭通一张亮丽的名片。在这里,人们可以尽情享受舒适的湖滨休闲慢生活,感受百年文脉与自然风光的诗意交响。
通讯员:曹志光 文/图

